分享

望闻问切,医之纲领!如今最笨的切脉也快要失传

 公众号医经 2021-10-28

《医学源流论》诊脉决死生论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如今,大部分中医连最笨的切脉也快要失传。

生死于人大矣。而能于两手方寸之地,微末之动,即能决其生死,何其近于诬也?然古人往往百不失一者,何哉?

生死之外无大事,而中医通过两手“寸关尺”之间的微末之动,便能知道人之生死,这简直就像巫术一样让人难以信服。但古人通过切脉诊断,往往百无一失,又让你不得不信服,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妙呢?

有人说中医让你稀里糊涂的活,西医让你明明白白的死,这也是目前中医面临的现状。好多问题你解释不明白,让大家不敢相信。就好像天上有个太阳,你看到了就是看到了,盲人看不到,你再怎么给他证明解释,他也难以理解。

自己看不到,理解不了,就代表不正确,是巫术么?显然不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好多疑难杂症,中医几付药下去,药到病除,就是最好的证明。只不过庸医太多,治不好病,让人对中医越来越没有信心罢了。

目前解释不了,不代表永远解释不了。就像最近新鲜出炉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几个外国人研究一大通,又是生物钟分子机制,又是什么震荡器的,最后无非得出四个字:不要熬夜。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写在书中。

《黄帝内经》: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庄子》: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不光说了不要熬夜,还说了不要嗜睡,要与太阳保持步调一致。白天睡再久也不如晚上好好睡一觉,这么简单的事实,难道还需要一个个分子的去研究证明么?就好像要知道一个碗的容积,倒满水量一下就行了,难道还非得用微积分一点一点去计算么?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瑰宝,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好好的去继承,去发扬光大,哪怕我们一时理解不了古人的智慧。就算我们不了解鸡是如何下蛋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吃鸡蛋,至于如何下蛋的,我们慢慢了解也不迟。

其大要则以胃气为本。盖人之所以生,本乎饮食。《灵枢》云∶谷于胃,乃传之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切脉的大方向,是要看脉象是否有胃气。脾胃是后天之本,人出生后,最重要的,就是饮食。内经中说,水谷入胃,消化后将水谷之精气通过肺传遍五脏六腑。

寸口属肺经,为百脉之所会,故其来也,有生气以行乎其间,融和调畅,得中土之精英,此为有胃气。得者生,失者死,其大较也。

手太阴肺经巡行路线

寸口处在“手太阴肺经”巡行的路线上,为百脉之所会,即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 ,且肺主气 ,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所以寸口的脉搏,可以体察人之生气,脾胃相和,以化生精气,脾胃之气足,传之于寸口。有胃气生,无胃气死,这是大致情况。

其次,则推天运之顺逆。人气与天气相应,如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不应。

其次,天地有阴阳四时,人的生长收藏是与四时对应的。春气属木,脉象应该弦。夏气属火,脉象应该洪。如果相反就是与四时不相应,肯定是出问题了。

《素问.玉机真脏论》:“端直以长,故曰弦”,是指弦脉为端直而长、指下挺然、如按琴弦的脉象。其弦硬程度随病情轻重而不同,轻则如按琴弦,重则如按弓弦,甚至如循刀刃。

洪脉,大而有力,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一个人身体内部出了问题,就会表现出外部症状,所谓由里及表,但是我们又看不到五脏六腑,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特别有智慧,虽然我看不到内部,但我可以通过外部的各种不同症状,归纳总结出内部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望闻问切四诊便应运而生。《灵枢·本脏篇》:“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通过望面色、舌象、二便,听声音、气息,询问病情、食欲,切脉等等外部表现,判断出人体的内部出了什么问题。因为病根在内部,而不在于症状本身。

切脉,就是把脉动应指 (指头)的不同情况,总结成不同的脉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因为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息息相关,所以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五脏六腑的变化。

举几个例子: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就好像是漂浮在上面的感觉。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就好像是沉在水底,必须重按才能感觉到。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细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通过不同的脉象,辨证出人体的虚实寒热等等。

又其次,则审脏气之生克,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则与脏气无害。

另外,五脏有相生相克。如果是脾病则害怕出现弦脉,因为弦脉对应肝木(春),肝木克脾土。如果是肺病则害怕出现洪脉,因为洪脉对应心火(夏),心火克肺金。相生无害,相克有害。

又其次,则辨病脉之从违。病之与脉各有宜与不宜。如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洪大,则气亦外脱矣;寒热之症,脉宜洪数,而反细弱,则真元将陷矣。

另外,不同的病会有不同的脉象,要分辨病情与脉象的从逆。比如脱血之后,脉象本应静细,如果反而洪大,则说明血压不出气,阴包不住阳,阳气外脱。再如受寒发热之症,脉象本应洪数,如果反而细弱,则说明元气大伤。

人受寒气之后为什么会发热呢?这是人体的自我修复。比如受寒感冒,发发汗感冒就好了,因为发汗就是要打开毛孔,排汗的同时将体内寒气一并排出。发汗也是要有物质基础的,如果连发汗的“本钱”都没有了,说明伤了元气了。

至于真脏之脉,乃因胃气已绝,不营五脏。所以何脏有病,则何脏之脉独现。凡此皆《内经》、《难经》等书言之明白详尽,学者苟潜心观玩,洞然易晓,此其可决者也。

真脏脉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因为胃气已绝,无法濡养五脏,那么何脏有病,何脏之脉独现。如肝的真脏脉弦硬劲急,脉体的紧张度很高,切按下去像触刀刃般绷紧。关于脉象,如何切脉,内经、难经中都已经讲的很详细清楚,只要天赋聪明,潜心学习,都能学会,以上就是切脉可以诊断病情的缘由。

至云诊脉即可以知何病,又云人之死生,无不能先知,则又非也。

至于有人说只要学会了脉诊,什么病都可以知晓,人的生死也都可以预先判定,这又是在胡说八道了。

盖脉之变迁无定,或有卒中之邪,未即通于经络,而脉一时未变者;或病轻而不能现于脉者。

脉象变化不定,与阴阳四时,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都息息相关。又或者是得了卒中(脑卒中,中风,脑血管突然破裂),未通于经络,脉象还来不及反映。又或者是病情尚轻,还不能表现到脉象当中。

或有沉痼之疾,久而与气血相并,一时难辨其轻重者;或有依经传变,流动无常,不可执一时之脉,而定其是非者。

又或者是经久难治之病,疾病已与气血混合,一时难辨轻重真假。又或者疾病随经络传变,流动无常,不能因一时之脉象,而下定论。

况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

况且天下之病成千上万,变化无穷,而脉象不过数十种,同一种病就有可能表现出数十种脉象,怎么能因为其中一个脉象就妄下结论呢?就算真的判断对了,也不过是偶然碰巧罢了,认为只通过切脉就能对病症判断无误,都是骗人的。

这就是徐大椿的高明之处,发前人之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针砭时弊,诚不虚也。

若夫真脏之脉,临死而终不现者,则何以决之?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合而参观之,亦百不失一矣。

就比如真脏脉,如果到死都没有表现出来,又怎么通过切脉来判断病人的生死呢?所以说,单独靠切脉来收集信息辨证是不可取的,必须把四诊的另外三诊“望闻问”结合起来综合判断,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故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以脉为不可凭,而又凿凿乎其可凭。总在医者熟通经学,更深思自得,则无所不验矣!若世俗无稽之说,皆不足听也。

所以你说切脉可以作为辨证依据吧,而单单靠脉象有时候又不足为凭。你说切脉不能作为辨证依据吧,而它有时候确实又能帮上大忙。言而总之,还是要靠医者熟通易经,道德经,内经等等大道之学,并且深得其中要领,融会贯通,把望闻问切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把医道学通,治病救人。至于世俗的那些浅人妄人,自己读不懂,理解不了,就说是古人胡编乱造,没有道理,实在是贻笑大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