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的“骨法用笔”与“万豪齐力”

 杨关桥 2020-05-15

水阁风凉图 南宋 佚名

帮主斯唔嗯·超:“王羲之的书法在那会儿就是雄强的代表,只是后来者学得妩媚了。”





骨法用笔

南齐谢赫论图绘六法,其二曰“骨法用笔”。“骨法用笔”施之于诗文,即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所谓:“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

施之于书法,即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所谓:“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



王字为骨胜之书,“骨法用笔”乃其用笔之本质原则,无论就力度还是就丰富性而论,整个书法史上均无可与之争锋者。

王羲之行书“骨法用笔”之要旨在于点画中截多以锋尖鳞勒杀纸,形成刚健劲挺、纵深感极强的意态

汉魏六朝相人,以骨相清奇为贵,体肥肉丰为轻。评书亦如之,骨力惊绝者方为佳书。梁武帝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此等气象当然离不开“骨法用笔”的技术保证。


传世唐摹王羲之行书法帖中,以《丧乱帖》《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为代表的骨肉停匀型作品所占比重较大,《何如帖》《奉橘帖》二帖大体属于相对少见的去肉存骨型作品,异常突出骨力因素,仿佛是在用刀锋将点画从肉身中凌空剔出其最本质的存在,却又一丝也不显得枯干僵硬,直中含曲,方中寓圆,虽骨气森森、锋芒凛凛,而亦具柔韧微婉之底蕴。


正如孙过庭《书谱》所云:“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

孙过庭《 书谱 》又云 :“ 如 其 骨 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 , 虽 妍 媚云阙 , 而体质存焉 。若遒丽居优 , 骨气将劣 , 譬夫芳林落蕊 , 空照灼而无依,兰沼飘蓱,徒青翠而奚托。”


怀仁之《集王书圣教序》,刻意凸显王字“骨法用笔”的风神,丰润之笔极少,许多点画作了进一步剥离皮肉的处理,较之唐摹右军墨迹明显要细瘦一些,其偏失处即为“骨力偏多,遒丽盖少”



传世诸本《兰亭序》,尤其是最著名的神龙本《兰亭序》,用笔圆熟姿媚,却单单缺了王字标志性的“骨法用笔”,正乃“遒丽居优,骨力将劣”,在笔意方面与王字原 貌的距离较之《 集王 书 圣 教 序 》可 是 远 得 多 了 。

《 集 王 书 圣 教 序 》 所 集 《 兰 亭 序 》 字 与 神 龙 《 兰 亭序》字大体相近,与此碑中其他字例共置一处,总显得不那么和谐,似乎通篇笔势一到了这些字,便倏地轻软了下来,不能奋飞了。


万毫齐力

《集王书圣教序》通篇较为统一的瘦硬风貌在相当程度上掩盖了王羲之行书中饱满厚重的一面。在传世唐摹骨肉停匀一路右军诸帖中,我们方能真切地领略其用笔万毫齐力的沉雄气象。


《孔侍中帖》的“十七日羲”片段入笔后即马上压锋,使笔毫着纸立面丰实,锋尖绞入笔腹,铺毫异常充分,笔锋的运行稳定而沉著,保持着一种一以贯之的对纸面的巨大压力,线型基本无起伏,起收动作简化,重在中截,万毫齐进,点画上下沿多平行一致而罕见不规则的波动。


如“ 七 ” 字 横 画 , “ 点 入 ” 和 顿 收 含 蓄 省净,点画首尾不具有独立的形态,中截几乎就是它的一切,笔腹深蹲,在一种不经过任何调整也不经过任何修饰的状态下平铺推进,质直简朴到了极致,也大气浑成到了极致。



“日”字横折处切换压锋,一拓直下铺毫之深重已到了变点画为团块的地步,空间内部的空隙差不多全被填满,厚重得几乎令人窒息,这样大胆而充满想象力的空间处理,怕是在整个书法史上也属 绝 无 仅 有 的 吧 !



“ 羲 ” 字 上 部 三 横 与“ 戈 ” 字 粘 连 亦 形 成 密 不 透 风 的 墨 象 团块,“戈”字的出锋笔毫翻转卷舒匀厚,下引点画内沿的弧线悠长流美,上挑之点画外沿的直线峻拔劲挺,玩之可味曲直相生之妙。



《 得 示 帖 》 的 “ 雾 故 也 ” 片 断,体现了王羲之“万毫齐力”用笔的另一路变化,入笔切锋凌空打入的速度感强烈,笔锋行进节奏明快,线型时见起伏,绞入笔腹的锋尖于换锋处往往逸出,铺张充分的笔毫处于一种不停顿的流转状态,圆融无碍,力足气满而又不失闲雅从容的风致。



王献之《廿九日帖》一路行书亦铺毫丰实,笔触柔厚,用笔上较之“大王”书多了些“抹”的意味,骨力不及而媚趣过之。


相关精品课程推荐


本文节选自书画世界
原题为:《王羲之行书笔法》
作者:杜萌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