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家:孩子有这几种吃饭习惯,暗示他内心自卑压抑,该警觉了

 gyx0880 2020-05-16

从吃饭投射到人生,孩子某些吃饭习惯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可能已经处于自卑状态,开始固步自封,对待生活也特别谨小慎微。

执笔:毛婷

编辑:刘一之

定稿:苏子后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形成的口欲期对一个人影响深远。

到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其饮食习惯,能够反映出他很多的内在性格,如果你家娃是这样吃饭的,警惕他已经在自卑边缘。

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

有这3种吃饭习惯的孩子,骨子里自卑

一个孩子怎样去吃饭,可以从他婴儿时期怎样去吃奶开始看出端倪,这也是他幼年时和最亲的母亲相处关系的象征。

而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他与这个世界最初的地基,关系到他日后整个人际交往和基础性格,由此可见,心理学家发现:若孩子有下面几种饮食习惯,那么他可能已经从骨子里开始自卑了。

1、吃饭极度讲究干净

讲究饮食卫生肯定是好事,但从生物学角度而言,很少能做的完全隔绝细菌,如果你家孩子追求食物干净已经达到了“苛刻”和“疯魔”的程度,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具体的表现有:经常觉得妈妈做的饭菜没有洗干净、出去吃饭总怀疑餐具没有消毒,心理层面上已经到了“强迫”的地步,则有可能是因为内心的自卑积压,使他开始在自我要求上不断强迫自己

例如之前就有一位粉丝来信,说他刚上初中的儿子突然变成了“洁癖”,不仅总是怀疑她做的饭没有消毒,还经常说什么要净化自己的朋友圈,神神叨叨的,这位宝妈带孩子辗转了好几个科室才终于在心理科查出病因——因为孩子心里过度的自卑,导致他出现了“代偿性强迫”,总是想通过其他方面的苛刻约束减少自己内心的自卑和压抑。

2、饮食忌口很多

这就属于饮食接受度过窄,这种类型的孩子习惯待在自己的“食谱舒适圈”,习惯性拒绝一切新事物。从吃饭投射到人生,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孩子可能已经处于自卑状态,开始固步自封,对待生活也特别谨小慎微。

对于探索世界是比较胆小怯弱的,没有兴趣爱好的他们习惯于将自己封闭在“安全区”,很难轻易主动尝试新鲜的食物。

久而久之,很可能会形成“社交恐惧症”,导致自卑-恐惧-封闭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幸孕姐的一位同事就是这样,从小各种忌口,绝对不尝试自己没试过的食物,不去没去过的店,打车都是用线上软件,避免一切可能发生的社交。

3、吃饭总要剩一点

根据长沙心理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约46.8%的心理咨询来访者都会提到这个问题——吃饭时总是要剩下一点。

这种吃饭习惯的孩子,不管饭是多是少,碗里总会留一点,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没有安全感的习惯性行为,刚好够的饭对他们而言就是没有吃饱,只有剩下一点才能完全吃饱。

好比你今天的份额只剩下最后一颗糖了,你总是会觉得不够、心里不安,但如果口袋里还有一颗,你攥着这一颗糖就能感觉到自己是满足和安全的。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就是像是易碎的花瓶,内里是自卑、敏感和各种不确定的担忧,投射到人际关系中,这样的孩子往往都习惯去关注别人的情绪变化,导致自己活得很累。

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这种情绪?

1、揪出内心症结所在

当孩子出现这些可疑的吃饭习惯时,家长不应该直接指责孩子这样不对,更不能采用辱骂、殴打等极端做法,这样反而会让本来就自卑的孩子更加封闭内心。

家长应该循循善诱地让孩子主动说出自己为什么会怎样,心里或者生理上为什么不接受这样的饮食习惯,让他卸下防备,回归父母的港湾,逐步进行“心理重建”。

2、坦然面对自己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可能你和其他孩子存在的闪光点不同,但绝对不是你不够好。

有缺点、有做不好的事情很正常,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最近10岁小女孩跳楼之前留下的遗书就是“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我累了。”这就是太过压抑自己的情感,无处宣泄之后最坏的结果,家长们一定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3、不要讨好别人

因为害怕自己被讨厌,很多自卑的孩子都习惯于讨厌自己,看低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只能通过讨好别人来扭转印象,父母告诉孩子真正被人接纳需要的是尊重,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平等相处的机会。

【幸孕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父母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就是为他们的未来把握最后一道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