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子东:鲁迅是一座山,张爱玲是一条河

 江山携手 2020-05-16

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

许子东一堂堂现代文学课,涵盖了“五四”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共12讲,可见鲁迅的“反省”、郭沫若的“创造”、茅盾的“矛盾”、巴金的“年轻”、老舍的“命运”、曹禺的“影响”、郁达夫的“苦闷”、丁玲的“扑火”、沈从文的“反潮流而动”、张爱玲的“无家可归”等等。

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人,大部分都会研究鲁迅,许子东在讲座中聚焦了他重读鲁迅的体会。在《许子东现代文学课》一书中,他不讳言对鲁迅的喜爱,“甚至超过我有专书研究的郁达夫和张爱玲”。

“庙里的神像,每个时期都会被人涂上新的油彩。”许子东说,鲁迅在世时和文坛的大部分人都吵架,被他骂的人多过被他称赞的,但在他去世后,他成了大家都纪念的民族魂。随后,鲁迅更是逐步被请上神坛,成了一个“永远正确”的化身,在每一个时代都可以被很多人所用。许子东解释,其实鲁迅对此早有预言:“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成傀儡了。”

鲁迅的一个为人所知的论述是“奴隶”,他在批评中国的民族性时说,国人在过去几千年里习惯了在不合理的统治下幸福生活,就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许子东在分析鲁迅《阿Q正传》里说的精神胜利法时,也列举了鲁迅自己的一次“奴隶”体验:有一次,北洋政府突然宣布一种纸币作废,老百姓在懊丧中度过两天后,银行又宣布纸币可以兑换银元,两块换一块。人们纷纷赶去银行,鲁迅也去了,虽然损失了不少,但他还是捧着一堆银元幸福地离开了。这让鲁迅发出了以下的感慨:“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许子东说,鲁迅正是先看到了自己内心的阿Q,才看到了人们心中的阿Q。

反观自我,许子东发现自己身上也有很多阿Q的影子:文章送到编辑部,被告知不能出,失落而归,过了几天,编辑部打来电话说,删改一些,还能问世。“我当时心中大喜,而在喜悦当中我也产生了鲁迅这种想法。”在许子东看来,贯穿鲁迅一生的大问题是“奴才”和“奴隶”的区别,他引述鲁迅的话说:“然而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许子东用专门的章节向学生解读《阿Q正传》。他说,这篇小说的妙处在于写出了革命当中的阿Q处于非常矛盾的状态。一方面,阿Q造反,胆子很大,进城抢了东西后,很神气地回到村里,成了赵家人口中的“老Q”。另一方面,后来阿Q被抓,前面来了一个人,很高大,好像很有威严的样子,阿Q就不自觉地扑通跪了下去,奴性十足。许子东观察到,无论是在后来的荒诞年代,还是在今天的网络上,还能经常看到阿Q这样的存在。

提起中国现代文学史,人们习惯说:鲁、郭、茅、巴、老、曹,后来又陆续加上了沈从文、钱锺书等人,唯独张爱玲成了学者黄子平口中“‘五四\’主流文学史无法安放的作家”。

在陈子善看来,现代文学既不能缺少鲁迅,也不能缺少张爱玲,“没有张爱玲会很无聊”。

许子东也认为,张爱玲的存在对忧国忧民、启蒙批判的“五四”新文学构成了某种反驳与挑战。她笔下的爱情都很自私、悲观、不崇高,唯一的一次例外出现在了《赤地之恋》里,而这恰恰是她写得最差的一部作品,“幸亏有晚年的《小团圆》,使我们看到,张爱玲不是一个拐弯的作家,她是一个绕了一个弯,又回来的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