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哥谈影|拍好风光有诀窍3:怎么让自己风光照片“脱颖而出”?

 山南海北121 2020-05-16

在第二篇我们谈到过,现在风光爱好者有一种苦恼叫做“我片子拍的不错,可就是读者记不住?”原因很简单,现在拍片的人多了,大家又都喜欢拍风光,这就导致风光作品数量特别多,看上去特别雷同。雷同的结果,就是读者谁也记不住。所以很多专家会跟你说你的作品“特色不突出”。这话也不错,但是没有用,因为他没有说明,怎么才能“特色突出”——这就是飞哥存在的意义啦!

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的作品特色鲜明,进而脱颖而出呢?

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个人素质

 

飞哥一直相信,更优秀的人做更优秀的事情。摄影作品的形式来来去去就是那么多,想要有特色也难了。而“内在”则是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不容易雷同的。古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文化水平达标了,作品不需要刻意,自然就能带出内涵和特色的。

关于文化的重要性,飞哥身边刚刚发生了一个故事。我们“壹课群”四月份的月赛是题目是“人间四月天”。这个题目比较开放,一部分投稿是纪实作品,也有一部分是风光作品。风光作品基本都是春光明媚五彩缤纷的路子。所以当我选中下面这组没有春光五彩的作品之后,好多群友都迷糊了。

《新生》赵林作品,我选中这件作品,一度让部分群友很是不解。

“人间四月天”这个词现在大众熟知,是源于1934年林徽因发表的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貌似是写给自己1932年8月出生的儿子梁从诫,暗含着也在怀念1931年11月去世的挚爱徐志摩。徐志摩去世时,林徽因刚刚怀孕,孕育和抚养新生儿的幸福,弥补了她因为徐志摩去世而造成的巨大精神创伤。所以文化典故层面上的“人间四月天”,并不指向具象的四月精致。其中精神内涵,带有生命轮替、生生不息的含义。

赵林的作品中,在陈旧皲裂的树皮上,生出了新鲜的菌类,正好将这种生生不息的味道展示出来。作者告诉我,他“为拍出不一样的隐喻,查找了关于四月天的古诗及林徽因的诗还有一些文章”——看,有没有点“文墨水”,拍出来的东西还是不一样吧?

当然,文化对于摄影人,就像身体素质对于运动员,属于“硬实力”。运动员的强健体魄只有依靠系统训练一点点积累而来,同样,摄影人的文化底蕴,也只有依靠学习日积月累慢慢积淀而来,是“起效最慢”的办法。咱们还有一些相对快捷的“巧劲儿”和大家分享,咱们笨功夫巧功夫一起下,进步才是最快的。

“巧劲儿”是这样的

 

01

选定属于自己的主题

曾经有影友给我发风光作品点评,整个文件包不到100张,里面就有坝上、有五台山、有吉林雾凇、有西递宏村、有霞浦滩涂。我只好说你这不是风景摄影,是给民航捐款……不同主题的风光,自身的特性、对读者的心理暗示都是不同的,拍好都需要下“专门”的功夫。但是另一个方面,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你专心拍摄一个主题,可以投入100%的精力;同时拍摄八个,每个就只能投入12.5%,作品的水平一定会大受影响。正应了我们北京那句恶心巴拉但十足贴切的老话,狗揽八泡屎、泡泡舔不净

至于选定什么主题,要看两个条件:一是什么你对题材有感觉。天生细腻感时伤怀之人,江南水乡移步换景还有遍地的古典,对你挺合适;大气爽利斗志昂扬的朋友,就可以考虑白山黑水走一遭了。二是什么题材便于自己拍摄。比如飞哥由于客观原因,每年除了出公差基本上只能呆在北京,那就可以多尝试帝都风情。您非让我选青藏风光,我过不去呀!

02

在自己的主题上“比读者深刻”

普遍性的提高文化素养需要经年工夫,如果是针对一个领域深入研究,就简单的多了。作为摄影人的职业道德,哪怕您的整体素质还需要慢慢提高,总应该先把自己的“专项领域”精通起来。所谓术业有专攻,只要您把自己的片子专题领域做深做透,也能应付一阵了(不过这还是急就章的办法,越深入越是需要人的综合素质,可不敢打一辈子“单项提高”的主意)。

什么程度叫做“比读者深刻”呢,我给您举个例子。有一位擅长拍摄西藏主题的摄影赵利山,被飞哥定义为“此人不红、天理不容。他在西藏“泡”了十多年,拍摄出十几万张底片,自认已经把西藏当成第二故乡。据说只要有人能提出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地名,他基本上都能跑到过。我们来看看他的作品吧!

以上为赵利山作品

这位赵老师和他的西藏摄影,我会认认真真的单独做一个专题来讲,今天只是拿出几张给大家做个例子。后两张已经不属于“风光摄影”,但是我太喜欢了,所以忍不住展示。这四张片子的选材和视角都不算出奇,但是情绪和感受对读者而言是全新的,是那些走马观花的“旅行摄影家”万万拿不出来的。

如果走马观花去看一个地方,一则容易“炫目”,看什么都新鲜,就是北京话所谓“眼皮子浅”;二则容易“成见”,把真山真水往我们实现设定好的框架里生搬硬套。作者在西藏沉浸的足够深入足够久,身上“外乡人”的轻浮狂躁之气就会慢慢褪去,真正能对真山真水投入感情,做到对一方水土的理解。看这些作品,你能感觉到作者不是“躁”着拍的,是静心去拍摄的,有一种由于熟悉和认同慢慢培植的踏实感觉。在任何一个主题上,走到这个程度,你就容易征服读者。

03

在视角上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林路先生在《清算风光摄影》一文中写道“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多从唯美的意义上对风光的描述,面对同一个风景成群结队的三脚架上的照相机在同一个角度疯狂扫射……得来的却是毫无现实价值的唯美碎片”。这个“不需要”,一方面是摄影艺术“不需要”,另一方面是摄影人本人也“不需要”。毕竟,一个人制造出来的垃圾,对别人是没用的,对自己,也是没用的……

虽然我们承认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新鲜风景”了,但是相对的“新鲜刺激”还是存在的。自己和他人的视觉差异越大,被读者记住的机会也越大。而类似于跟团采风、把住景区“最佳拍摄点”的拍法,不但景物相同、连角度都不分彼此,那就是最糟糕的做法了。

大家看看这组片子,作者赵新科,在摄影界也没有什么名气。他这几张黄山还不能说多么优秀,但真心比一般的黄山照片来得好。

赵新科作品

那么这位作者有什么特别的创作理念吗?其实他最主要的理念就是——必须和别人不一样!他和我是这么讲的:

网红打卡点的照片都被评委拉进黑名单了,我就想突破这个限制,在这些地方拍摄一些没什么人拍到的影像。

我选择了黄山系列,别人都是彩色的照片。什么日出日落。几百个脚架放在哪里。我就想我不能这么干,要去找一些别人看不上的角度。用我的眼睛来展现黄山。我看了很多照片。总结下来就是冷调。暖调。冷暖调。就没了。那我就要和他们不一样。

我去看了很多黑白的影像,从他们找到一些灵感。别人都是好天气拍,我就想不打雷不下雨我不上山。到那个地方我就在想。你们拍的地方我不拍。引客松多经典。我就不在那个位置拍了。我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来一张。就行了。

大家看,他的特殊就是追求差异。这些作品不是没有问题,但是和铺天盖地的“黄山俗片”相比,他被读者记住的机会,是不是大了很多?

04

使用恰当的视觉语言

拍照片和写文章一样,主要就是两件事。一件是“有话要说”,一件是“能把话说清楚”。风光摄影作品,其实骨子还是“内容为王”,一表达内涵为第一要务。但你再有独特的思想和感受,如果不能恰当的表达出来,也是没有用的——这就是“视觉语言”的重要性了。视觉语言不一定非要华丽炫目,但至少不能“跑偏”、不能“干瘪”,不能成为作者主观表达的减分项。所以,掌握一套风光的视觉语言体系,做到“把自己说明白”,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客观的说,以飞哥从事摄影教育工作的时间来看,即使是很资深的风光爱好者,对于哪些角度可以成为风光的切入点,什么视觉形态会给读者怎样的心理暗示,其实还是心里没数,需要重新的梳理。梳理的方式,主要是认真学习。比如说北京有一位齐凤臣老师,他主张风光摄影有12个切入的角度,分别是“色彩”、“造型”、“光影”、“视点”、“质感”、“构图”、“光线”、“画意”、“对比”、“氛围”、“节奏”和“审美”。内中的细节可以再讨论,但是学会了这样一套体系,作品“跑偏”和“干瘪”的危险就会减小,恰当表达主题的能力就会增强。

齐凤臣先生这一整套风光摄影体系,飞哥也是要专题来做一期的。在这里,我们先就视觉语言举几个图例吧。这些因为是讲课的例子,其实并不代表作者最好水平。我们是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不同视觉元素,对于作品表现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齐凤臣作品,关于造型的应用。画面的色彩虽然单一,但是通过造型,能形成比较丰富的层次。

齐凤臣作品,关于角度的应用。用一个高角度来凸显地貌的气势。

齐凤臣作品,关于氛围的应用。用乌云营造“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效果,加强对读者的心理压力。

好吧,一个“笨办法”、四个“小花招”都讲完了,我们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仍然希望读者下“笨功夫”,从整体上提升自己的水平,先做更好的人,再做更好的摄影人,最厚处更好的作品。

其次,如果一下子提高确实困难太大,我们建议读者在日积月累的同时,先做好下面四件事情:

  • 选定自己的独特主题

  • 在选定的主题上深入研究

  • 找到独特的观看内容和视角

  • 使用能恰当展示自我的视觉语言

本文差点就叫“通往大师之路”。其实成为“大师”哪有那么简单?不过要是按照飞哥的路子坚持几年,总能比现在“红”一点。

好啦,今天就是这样。肯定有读者问了,飞哥啊,当年你们研讨会的主题不是“风景摄影与自然观”吗?三篇一万多字了,“自然观”你提都没有提啊!是不是自然观不重要啊?别急,拍好风光,其实最最重要的就是自然观了。所以飞哥才要把它作为一个专题和大家分享。飞哥谈影|拍好风光有诀窍4:风光首重自然观,要期待呦!


小编的话:我是“大飞哥”新任小编声声书香。从2020年3月开始,“大飞哥”的运营主体正式变更,今后我会负责事务性的工作。许老师将作为我们的主笔、学术把关人和精神领袖,指导我们继续为大家服务。许老师专门提出,这不再是一个个人号,希望我们用好他这几年给我们打下的深厚基础和良好口碑,吸引更多有水平的朋友。我们也希望有志于摄影艺术的朋友,为我们提供更多高质量、说真话的稿件,把摄影界这一块净土发扬光大。

所以我们在此也郑重推出许老师的作品集,2019年中国摄影图书中独一无二的一本:

《飞说不可:最通俗的摄影导航》

作  者:许华飞

出  版: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华飞的文章,我总爱读。不废话,不绕弯,不故弄玄虚,不心灵鸡汤,既单刀直入,又幽默表达,更重要的是他梳理解析,微言大义。我算老兵,拍片不少,经验无数,自以为红尘看破,坊间摄影文章多半食之无味,但读到华飞,总觉得精彩,还时不时叫绝!也许会心一笑,也许恍然大悟,也许痛心疾首……反正,我读华飞,收获总随之而来!

 ——雍和

用“良药苦口”“针起沉疴”“刮骨去毒”形容大飞的文字,很合适。大飞的文字没有和风细雨,猛、苦、见血、没商量。但你静静去读,发现那正是唤醒、修正、点亮的文字。

 ——陈小波

 《飞说不可》是飞哥的一部摄影杂文集。他在中国摄影界浸淫日久,看得多、经得多、想得多,于是就有点憋(hold)不住了,产生了“非说不可”的冲动。他的话题都很接地气,是摄影界和影友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惯于嬉笑怒骂、调侃挞伐,有时甚至夹枪带棒、指桑骂槐,常常闹得鸡飞狗跳、电闪雷鸣。这或许正是自媒体时代追求热度的特点,受到影友的欢迎、热捧、批评、质疑,都是正常的现象,需要更广阔的胸怀来包容。

 ——杨越峦

可以不同意飞哥的观点,但是不能不看他的文章,至少可以看到几句真话,看到摄影圈里那些真相之外的真相。飞哥也骂人,但骂得挺艺术,被骂的人一脸茫然,想还嘴却接不上茬口儿,围观者捂着嘴笑。飞哥的文字耐看,久读方觉其妙,睿智深刻。看似信口闲聊,却丝丝入扣,不给人留缝儿。一个法学硕士说摄影,好看!

 ——周梅生

华飞的文字是复调式的,且声情并茂。于京派文化的底色及摄影术的现代性表述之间,独成一统。关键是,在这些或迅疾或和缓的文字之间,掩饰不住的是作者天真的赤子情怀。

——晋永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