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热暑湿燥风是为六气

 濮山才子 2020-05-17

​寒热暑湿燥风(六气病症)


洪荒之狼

阅100转12017-05-26 分享收藏

燥症 燥症大意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经文)燥万物者.莫 乎火.(易经)火气一 .五液皆枯.故燥之为病.血液衰少.而又气血不能通畅.(原病式)

燥症内因

燥者.阳明金气所化.金受火制.木旺风生.风火相合.胜湿损津.(原病式)亦有天时久晴.黄埃蔽空.风热怫郁而成者.此属外邪.(六要)其内因所致者.病端不一.有减气而枯.有减血而枯.(好古)或大病而攻伐太过.或吐泻而津液顿亡.或饥饿劳倦.损伤胃液.或思虑劳神.心血耗散.或房劳太过.肾水干枯.或金石

刚剂.预求峻补.或膏粱浓味.炙爆太多.皆能助火烁阴而为燥.(良方)总之.金为水源.金受火克.不能生水而源绝于上.则无以荣肤泽毛.而诸燥作矣.(六要)

燥症外候

在外则皮肤皴揭.在上则咽鼻焦干.在中则水液衰少而烦渴.在下则肠胃枯涸而便难.(良方)

燥病变症

风燥.由肝血不能荣筋.故筋痛爪裂.火燥.由脾多伏火.故唇揭便秘.血燥.由心血失散.故头多白屑.发脱须落.虚燥.由肾阴虚涸.故小便数.咽干喉肿.此皆燥之初因也.濡润自愈.若不加啬养.使真水涸竭.为消渴噎膈.为痿痹经闭.为干咳声哑.筋脉劲强.口噤拳挛.筋缓不收.而千 竞起.虽欲静摄.则燎原不可遏矣.(汇补)

燥症脉法

脉紧而涩.或浮而弦.或芤而虚.皆属燥症.(正传)

燥症治法

治燥须先清热.清热须先养血.养血须先滋阴.(绳墨)宜甘寒之品.滋润荣卫.甘能生血.寒能胜热.阴得滋而火杀.液得润而燥除.故曰.莫治风.莫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子和)

虚燥宜补

若病后曾服汗下药.及吐后产后.老年瘦羸人.见诸燥症.脉细涩或洪数者.俱属血液不足.当濡润之.纵欲人发燥者.多肾虚.以肾主五液也.(汇补)

燥症禁戒

切忌香燥动火.及发汗渗湿利便通导之药.(入门)损伤津液.至于苦寒辛凉.亦逐末而忘本.世多此弊.其燥愈增.(汇补)

燥症用药

主以四物汤加减.如皮肤皴揭.加秦艽、防风.咽鼻焦干.加知母、黄芩.烦渴.加麦冬、花粉.便难.加麻仁、牛膝.痰燥.加贝母、栝蒌.血燥.加天冬、熟地.火燥.壮实者.用清凉饮子以治上焦之燥.用脾约麻仁丸以治中下之燥.虚燥.在肾经者.用地黄汤丸.加天麦冬.在肝脾经者.用加味逍遥散.加麦冬.或枯梗.或生地.随症加减.不可胶泥其说也.

燥症选方

清凉饮子 治上焦积热.口舌咽干鼻燥.

黄芩 黄连 薄荷 玄参 当归 芍药(各一钱半) 甘草(一钱)

便燥.加大黄.水煎服.

脾约麻仁丸(和剂) 治脾家伏火.血液燥.大便闭结.

浓朴 枳实 芍药(各二两) 大黄(蒸四两) 杏仁 麻仁(各一两半)

蜜丸.温水下.

地黄汤 加味逍遥散 四物汤(三方俱见中风)

大补地黄丸 治下焦虚火.精血枯燥.因而便闭.

熟地(四两) 当归 山药 枸杞(各三两) 知母 黄柏(各二两) 山萸肉 白芍药(二两) 生地(二两五钱) 肉苁蓉 玄参(各一两半)

炼蜜丸.盐汤下.

新制通幽汤 治幽门不通.大便闭结.上冲吸门.呕食不下.肠燥胃闭.将成噎塞之症.

当归 红花 桃仁 韭汁 香附 牡丹皮 苏子 桔梗 陈皮水煎.磨槟榔五分.调和服.

热证

热证指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功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临床表现:常见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寒证

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临床表现:常见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湿证

湿为夏月之主气,故长夏多湿病。外湿与季节气候环境有关,如阴雨连绵,或久居雾露潮湿之地,或涉水淋雨,水上作业等均易感受湿邪。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液运化障碍,湿自内生,一般外湿引起肌表经络之病,内湿易引起脏腑之病。

1.湿的性质和特点

(1)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引起脾胃气机不畅,致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

(2)湿性重浊:头重如裹,身体沉重困乏,四肢重而不举的表现或秽浊不清的白带、白浊、湿疹、疮疡流水等均属湿证。

(3)湿性粘滞:湿邪致病常起病缓慢,病后缠绵留着不易除去,病程较长。

2.常见的湿证

(1)外湿:

①伤湿:湿邪致伤表,即表湿证。恶寒发热,头重身重,困倦乏力,胸闷,口不渴,苔白滑,脉浮缓,治宜解表胜湿。

②湿痹:也称着痹。湿犯经络,关节酸痛沉重,甚则难以转侧或肿胀,治宜祛湿通络。

(2)内湿:多由脾失健运引起,湿阻气机。在上焦胸闷,恶心,口淡、口粘乏味,不思饮食,渴而不欲饮,治宜芳香化湿;在中焦脘腹痞闷,饮食不化,肢体困重,尿少,苔厚腻,治宜苦温燥温;在下焦则足肿、淋浊、带下、尿少,便糖,治宜淡渗利湿。

风湿病症状

常见症状:

1.风湿病大多有关节病变和症状,可高达70-80%,约50%仅有疼痛,重则红,肿,热,痛及功能受损等全面炎症表现;多为多关节受累。侵及关节大小视病种而有不同。

2.异质性,即同一疾病,存在有不同亚型,由于遗传背景,发病原因不同,机制也各异,因而临床表现的类型,症状,轻重及治疗反应也不尽相同。

3. 风湿病多是侵犯多系统的疾病,许多疾病的病理多有重叠,症状相似,如MCTD为这种表现的典型。

4. 血清内出现多种抗体及免疫复合物(CIC),并可沉积于组织(皮肤,滑膜)或器官(肾,肝)内致病。

5. 雷诺现象常出现于本类疾病,如SLE,MCTD。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与HLA-B27呈强关联。某些微生物(如克雷白杆菌)与易感者自身组织具有共同抗原,可引发异常免疫应答。是四肢大关节,以及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纤维化和骨化,以及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炎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属风湿病范畴,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一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红斑狼疮各类型中最为严重的一型。绝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即有多系统损害表现,少数病人由其他类型的红斑狼疮发展而来。部分病人还同时伴有其他的结缔组织病,如硬皮病、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形成各种重叠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多样,错综复杂,且多较严重,可由于狼疮肾炎、狼疮脑病及长期大量使用药物的副作用而危及患者生命。

皮肌炎:又称皮肤异色性皮肌炎,属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之一,是一种主要累及横纹肌,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非化脓性炎症病变,可伴有或不伴有多种皮肤损害,也可伴发各种内脏损害。多发性肌炎(PM)系指本组疾患而无皮肤损害者。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搐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伯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寒湿

寒湿音读hánshī。也是一种疾病。中医认为寒湿包括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个方面。外感寒湿:外感寒湿邪气,气血运行受阻,以关节、筋骨疼痛为常见症的证候;内生寒湿:寒湿内困而损伤脾阳,或脾肾阳虚而寒湿内停,以畏寒肢冷,腹痛泄泻,或浮肿为常见症的证候。

中医释义

《素问·调经论》:“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泣,卫气去。”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则谓:“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濡泻,血溢。”又:“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胸腹痛。”

《伤寒指掌》卷四“脉沉迟而濡,身无热,但吐泻,口不渴,小水清利,身痛重著,或手足疼痛者,为寒湿,宜分渗兼温中,胃苓汤加炮姜、木瓜、重者,加附子。”[1]

产生原因

湿寒多为脾虚导致。若体外空气潮湿寒冷便会导致人体脾虚并且出现湿寒之证,人体内便会有湿寒之邪了。

1、寒湿之邪停留在经络,关节部位,要用祛风湿通络的药物。中药藤类多具有此种功效;还要根据身体上下肢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中药,如羌活一般用于上肢,独活多用于下肢。

2、寒湿之邪停留于脏腑,要选用入脏腑的化湿或者燥湿药。如藿香、陈皮、半夏、厚朴等。

3、寒湿之邪用药,还要看引起寒湿的具体病因。寒湿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由于外感六淫之寒湿;内湿多由于脏腑阳气不足,尤其是脾肾阳虚导致的内湿。外湿宜祛邪,内湿要温补脏腑之阳气。

若要解决湿寒之邪,便需祛湿温中。在饮食上不要食用生冷食物,以免伤脾加重湿寒。用山药50克、薏米250克、茯苓30克熬粥,在上午9:00服用,可健脾益气、祛湿升阳。坚持服用可令人体内湿寒之邪消失。[2]

寒湿症状:

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

1、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2、反复的口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

3、口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

4、咳嗽时痰是稀白的,代表体内有寒。

5、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

6、流出的汗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

7、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

8、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

9、经常腹痛、腹泻,代表体内有寒。

10、脸上长痘和斑,代表体内有寒。

11、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

12、手、脚长年冰冷,代表体内有寒。13、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

14、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风症

风症:外感风邪或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虚风内生所致的证。包括外风证和内风证。

中文名称:风症

内风分为:极生风 肝阳化风 血虚生风

制 定:八味顺气散,先服此药

治风症:先顺气

简介

内风分为热极生风 肝阳化风 血虚生风外风与内风,从治病因素到治疗方法,均不相同,然其间也存有一定的联系。外风可以引动内风,内风也可兼挟外风,因此施治时也须内外兼顾。'风症'是中医说法,这个'风'并非自然界中的'风'。在中医的理论中,细菌、病毒感染,受凉,血管阻塞,疲劳等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归纳到'风症'中。而耳鸣是由于听觉系统(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及脑的听觉中枢)受到异常的刺激所致。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神经科通过查体、验血等检查确定原因,针对性处置,以免延误。

治风症,先顺气,在五千年中医历史长河中,临床上治愈过数十万风症包括中风症。按阴阳、五行、八卦、六淫、七情的病案表现,分析五脏六腑五酸六碱的盐化平衡反应的机理、碳水痰涎的壅塞阻滞,五官脉象的色味形性的变化,定位了风症的分类,确定了方剂,治之迎刃而解。

治疗方法

凡是风症,都未能逾越八卦的八味之气,所以制定了八味顺气散,先服此药,再修定风药。此方:人参7g,白术7g,茯苓7g,甘草3g,青皮7g,陈皮7g,白芷7g,乌药7g,水煎服。此方是气顺风顺,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在H2O的分解下,聚夺该植物中的氧,青皮顺内氧道,陈皮开外之CO2之道、白芷是解肌纤维孔道壅塞、乌药为生物碱,兴气而通内外。

宋代以前两千多年的临床纪案中用排风汤:白鲜皮、当归、肉桂(去粗皮)、芍药、杏仁(去皮尖)、麻黄(去节)、甘草、防风、川芎、独活各7g、茯苓、白术各10g,入生姜三片,水煎服。

风在骨髓,历代用换骨丹:麝香、桂心、甘松、川乌(生用去皮脐)、白芥子(炒)、藿香、草乌(去皮脐生用)、海桐皮、何首乌、羌活、龙脑(研)、骨碎补(去毛炒)、牛膝(酒浸炒)、威灵仙、桑皮、槐角、木鳖子(炒)、青皮(去白)、自然铜(醋炙七次研)、陈皮(去白)、白芷、防风、甜瓜子(炒)、萆藓(炒)、五灵脂、川芎、甘草(盐水炙)、苦参、白胶香、朱砂、麻黄(去节)、河水(煮去滓、澄清再熬如汤瓷器收存),上为未,用麻黄膏子,入炼蜜少许成丸,每服一丸,食后捶饼、茶酒任下,或生姜自然汁更入酒半盏化开服,至10日大效。

中暑

1、中暑的症状

(1)先兆中暑: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体温升高、全身无力。

(2)轻度中暑:除上述病症外,体温38℃以上,面色潮红,胸闷,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

(3)重度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出现昏倒痉挛,皮肤干燥无汗、体温40℃以上等症状。

2、出现中暑后急救措施

(1)迅速将中暑者移至凉快通风处;

(2)脱去或解松衣服,使患者平卧休息;

(3)给患者喝含盐清凉饮料或含食盐0.1%~0.3%的凉开水;

(4)用凉水或酒精擦身;

(5)用冷水毛巾敷在病人的头部和颈部,并让病人服些人丹或十滴水。

(6)如果病人昏倒,可用手指掐压病人的人中穴并立即送医院急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