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枣再甜,也不能“囫囵吞枣”啊!

 繁星1 2020-05-17

天气渐冷,家人们喜欢围坐一起边吃零食边聊天,而枣子也是很多人喜欢的零食。但成年人常因进食匆忙或谈笑、注意力不集中,误将枣核咽下;老年人则因反应速度较慢、牙齿脱落、咀嚼能力下降、咽反射减弱、对异物刺激不敏感等,容易导致误吞枣核。


家住济南市历下区,72岁的靳大娘就是这样一位,12月2日下午,她吃了几个新疆大枣,没想到一颗枣核卡到了食管,晚上进食后才出现咽痛,吞咽时感觉疼痛加剧,12月3日早晨,靳大娘实在坚持不住,在女儿陪同下来到济南市中心医院挂了消化科赵琦主任的专家号,赵主任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后,建议患者立刻进行颈胸部CT并马上住院。

果然不出所料,CT结果回报“食道起始处左侧壁异物并食道穿孔”。医护人员迅速联系正在胃镜室忙碌的李振方主任,李主任评估患者病情后决定紧急行内镜下异物取出术,使患者尽快脱离生命危险。

资料图片

因患者为空腹状态,予以静脉丙泊酚麻醉,待患者吞咽动作消失、肌肉松弛、呼吸平稳后,插入前端安装透明帽的纤维胃镜,内镜示:食管入口处见一长约2厘米枣核嵌顿于食管内,两端深刺入食管壁内,异物钳轻触异物见脓性分泌物流出,异物钳钳持异物一端,将异物一端游离食管壁,顺势将异物拖入透明帽内,连同胃镜一同拔出,再次进镜见食管壁见一穿孔,周边粘膜充血水肿、糜烂。

术后嘱患者禁食48小时,予以雾化吸入、抗感染、静脉营养等治疗,现患者已开始进食,无咽下不适、咽下疼痛、咳嗽等不适。


看来一个小小的枣核的确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麻烦,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消化道异物”的知识吧!

一、消化道异物是怎么产生的呢?
消化道异物多因误食所致,也有少数是出于某种原因故意吞服或被迫吞服。比如老年人吃新疆大枣卡了枣核,吃鱼时不小心卡了鱼刺,小孩子误吞了硬币、纽扣电池,精神不正常的人故意吞服尖锐刀片等等,这些都是消化道异物。

二、消化道异物有生命危险吗?
尖锐的异物刺入食管壁可引起吞咽困难、颈下部两侧或胸骨后疼痛,越吞咽疼痛会越剧烈,较大异物压迫气管会产生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严重食管异物可造成纵隔脓肿、食管气管瘘或食管穿孔,且部分异物可将主动脉周边大血管刺破,进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若异物随食物进入肠道,也可引起肠根阻、肠穿孔、肠坏死等。

三、遇见消化道异物大家通常如何解决?
家里老人从小就跟我们说:卡了枣核,吃口馒头或咽下一口白饭,不要咀嚼直接咽下去,它们就会把枣核带下去的!卡了鱼刺,更简单,喝醋啊!小孩子吞了硬币呢,慢慢就会自己排出来了!
可是这些做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而且这些看似简单的做法往往最容易造成更大的危害!我们想一下:若是枣核卡在我们食管,我们咽不下去说明枣核很有可能已经扎到食管壁上了,我们再用食物往下顶,只会使枣核扎的越来越深,造成食管穿孔,甚至刺破大动脉导致大出血!用醋软化鱼刺,可是食管是管型结构,醋一过性流过食管,又能在鱼刺上待几秒钟呢?所以喝醋软化鱼刺并不可靠,如果我们不对鱼刺进行进一步处理,鱼刺也可能刺穿食管、刺穿主动脉,随时可能危及生命的!

四、那么怎么处理才是正确的呢?


所以消化道异物只要我们处理得当,其实它并没那么可怕。若不小心发生消化道异物(尤其是尖锐异物以及腐蚀性异物)一定要尽早到正规医院治疗。我们处理的越及时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就会越小。

1

李振方,消化三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医学会消化介入分会肝癌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临床肝胆病杂志审稿专家。
目前开展的消化内镜下微创治疗:内镜下食管、肠道支架植入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EVL)及组织胶粘堵术(EVS);粘膜剥脱术技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隧道技术(STER)治疗粘膜下各种消化道肿瘤及(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经口内镜下憩室横膈离断术(STESD)食管巨大憩室;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RMS)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肿瘤挖除术(ESE)或全层切除术(EFR)治疗胃间质瘤;内镜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PEG)等。目前我院消化三科已形成了对胃肠早期肿瘤诊断与治疗的技术优势与特色。今后还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不断开展新技术项目,以一流技术、一流水平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
专家门诊:周一全天
联系电话:
0531—68623336(消化三内镜室)
0531—85695506(消化三科医师办公室)
0531—85695396 (消化三科护士站)

1

初次排版、校对:李楠

二次审核:张倩

最终审核:赵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