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密尔顿夫人》激励英国二战斗志的宣传片 好莱坞明星制的经典之作

 蔡叔刚 2020-05-17

dean5 发布于: 2012-04-18 00:19

《汉密尔顿夫人》德国版电影海报

《汉密尔顿夫人/忠魂鹃血离恨天/绝代佳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讲述英法战争时期英国海军将军纳尔逊与汉密尔顿夫人之间的感情故事,该片制作于二战中期,主旨是为了激励二战中的英国士兵,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海军将军对国家的忠诚,汉密尔顿夫人对自由爱情的向往,无不令人感动。它是费雯·丽Vivien Leigh与劳伦斯·奥立佛Laurence Olivier结婚后唯一合作主演的电影,劳伦斯·奥立佛饰演英国民族英雄纳尔逊将军,费雯·丽则饰演背夫别恋纳尔逊的汉密尔顿夫人,情节恰如两人当年的真实生活写照。费雯·丽在这部电影中放弃了以往经常塑造人物时惯用的狂热和缺乏自制的性格,而是以一种高贵而浪漫的爱情去表现人物向往自由、追求尊严的精神之美,事实证明这种艺术直觉是对的,影片公映后得到评论界和公众的一致好评。据说这是邱吉尔首相十分钟情的一部电影。

移民潮的恩赐

1940年,英国电影圈声名显赫的柯达家族在亚历山大·柯达Alexander Korda的策划下,三兄弟一同迁至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究其原因,我们可以根据让-卢普·布盖Jane-Loup Bourget所著的《好莱坞欧洲电影人之梦》一书对其进行分析,“整个20世纪30年代、直到40年代初,‘第二次移民潮’在加利福尼亚汹涌澎湃,这是因为纳粹政府对反对派的驱逐、种族迫害以及第三帝国的军事胜利。”初来美国的亚历山大·柯达,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年之后,返回英国)。一方面,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要求他在极短的时间内为英国拍摄一部“政治宣传片”,并且应该是一部“能够激励英国人民斗志的影片”;另一方面,《汉密尔顿夫人/忠魂鹃血离恨天/绝代佳人That Hamilton Woman》(1941)所影射的社会伦理在当时并不被大众所认可。

《汉密尔顿夫人》录影带封套

机缘巧合,亚历山大·柯达想到先前与自己合作愉快,婚后却因为投资百老汇剧目《罗密欧与朱丽叶》(自制、自导、自演)的失败,浑浑噩噩的费雯·丽Vivien Leigh与劳伦斯·奥立佛Laurence Olivier夫妇作为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如此考量,不仅是因为俩人的“银幕情侣”对观众的潜意识暗示,更是看中了他们因《乱世佳人/飘Gone with the Wind》(1939)和《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1939)所表现出的银幕人格。宿命的是,《汉密尔顿夫人》却成为了他俩婚后合作的唯一一部电影。

不论如何,亚历山大·柯达巧妙地抓住了费雯·丽与劳伦斯·奥立佛戏里戏外的感情张力,配合丘吉尔的要求,开拍《汉密尔顿的夫人》。

边拍边赶写脚本

1940年9月,费雯·丽来到好莱坞拍摄《汉密尔顿夫人》。这部历史传记爱情片由亚历山大·柯达制作导演,虽然在美国拍摄,但由于剧组演员资金多来自不列颠 所以仍被视为英国片。当时英伦已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邱吉尔首相要求亚历山大·柯达拍摄一部对战争募款有帮助的片子,亚历山大·柯达自英来美除了自己事业考量 帮助妻子玛儿·奥白朗在好莱坞的发展外,尚有为英国服务的政治目的。他决定重新组合因他的《英伦战火Fire Over England》(1937)结缘的费雯·丽与劳伦斯·奥立佛。邱吉尔建议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理查三世的题材,皆被亚历山大·柯达否决,后来他提出纳尔逊海军元帅与汉弥顿夫人的恋情反被接受。如此一来,电影有足够的浪漫要素吸引观众,也有让已成为一线巨星的费雯·丽表现的机会。

《汉密尔顿夫人》国内版DVD封套

不过由于亚历山大·柯达急于制作本片,在开拍前,他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剧本。演员常常在某幕戏开拍前晚,甚至当天才拿到脚本,另外因为如此,剧本没有提前送到电检单位PCA送审,因此当《汉密尔顿夫人》拍完时,亚历山大·柯达剪了一个粗略的版本给PCA首长Joseph Green,后者告诉他这种描述婚外情的主题无法过关。亚历山大·柯达为此力争许久,最后只有屈服,补拍一幕汉密尔顿勋爵向父亲陈认自己知道妻子的外遇,但他太过懦弱以至于不敢离开她,亚历山大·柯达相当讨厌这幕戏,于是在《汉密尔顿夫人》发行不久便删掉它了

软硬兼施的精益求精


尽管《汉密尔顿夫人》是在丘吉尔的敦促下仓促拍摄的(1940年9月—1940年11月),但是整部电影的美工、服装、布景、特效都做得极为细致。身为“政宣片”的《汉密尔顿夫人》,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亚历山大·柯达与文森特·柯达Vincent Korda的精益求精精神。身为美工执导的文森特·柯达(未入行电影之前,与毕加索等人交往甚密),在翻阅了大量的历史素材和成千张照片之后,原原本本地还原了维多利亚时期上流社会的家居布置(利用雕塑,渲染威廉·汉密尔顿的富有)以及纳尔逊的军队制服(纽扣的角度也与当时的服装裁剪,如出一辙)。

《汉密尔顿夫人》录像带封套

最典型的例子是,影片的海战戏,剧组以原始比例做出了几艘12尺长的小舰艇。开拍的时候,道具师站在水池中,用几百根细线拉动帆,制造舰队的航行。然后,打响空炮弹、释放烟雾,硝烟弥漫的海战,顿现银幕。因为要模拟船的航行,棚内的布景常常是人工晃动的,这又导致了费雯·丽的“晕船”。面对这种情况,亚历山大·柯达冲着费雯·丽大喊道:“你一定得做好,亲爱的,一定得做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跟丈夫做爱的时候,都想着英国的荣誉。你一定要想着英国,把这部片子拍好。”

《汉密尔顿夫人》大卖

电影从1940年9月拍到11月,耗资颇大,制作严谨,美术设计与陈设精致,服装华丽,身着19世纪贵族服饰的费雯·丽明艳动人;《汉密尔顿夫人》1941年4月在美国、8月在英国上映〔Lady Hamilton(U.K.)〕。《汉密尔顿夫人》在英美两地皆大卖,特别是英伦。虽然影评对剧情颇多批评,但观众口碑却良好,特别是费雯·丽的表现获得影评大众一致赞扬,认为她的演出是影片中最吸引人的部份。邱吉尔对本片是如此感动,因此时常放映给同事与客人看,甚至在美国参战前便请罗斯福总统欣赏。退休后《汉密尔顿夫人》依然是他最喜欢的电影,后来邱吉尔声称这辈子总共看过83次。

拍完《汉密尔顿夫人》后,费雯·丽与劳伦斯·奥立佛夫妇在年底回到英国,劳伦斯·奥立佛入伍,费雯·丽则参加了《The Doctor’s Dilemma》的演出,《The Doctor’s Dilemma》这出舞台剧从1942年3月开演,1943年4月下旬停演,该剧票房大卖,总共演出450场。

剧透《汉密尔顿夫人》

言简意赅地说,《汉密尔顿夫人》以倒叙的手法,回顾了汉密尔顿夫人华丽而疯狂的一生。那年,年方18的艾玛(费雯·丽饰)听从未婚夫查理的安排,由伦敦远赴那不勒斯拜访查理的叔叔威廉·汉密尔顿公使。她万万想不到的是,查理的这一安排,其实是变相地将她以物品的形式卖给了具有收藏癖的叔叔。艾玛虽然伤心,但还是接受了这一事实,成为了汉密尔顿夫人。很快,艾玛凭借自己的魅力,打入了意大利的上流社会,过上了华美而富贵的生活。三年后,她结识了英国海军舰长纳尔逊(劳伦斯·奥立佛饰),两人不顾世俗的偏见,陷入爱河。好景不长,随着威廉·汉密尔顿的去世,艾玛的生活变得穷困潦倒。与此同时,她心爱的男人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被敌国的狙击手击毙。

纵评《汉密尔顿夫人》

让我们先来听听亚历山大·柯达的侄子迈克尔·柯达Michael Korda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这部融合历史、爱情、浪漫,同时总是通过人性的讽刺和质疑拍就的电影,具有典型的匈牙利风格。因为匈牙利的历史如此的狭隘和悲情。此外,该片华美富贵的生活、悲剧的结局、足够的历史事件,以及影片所散发出的史诗气魄,绝不会是一部让观众看得呼呼大睡的纪录片。”

相比迈克尔·柯达的民族历史视角,Filmcritic.com的资深影评人Chris Cabin则从战争创伤角度说道:“《汉密尔顿夫人》仿佛社会矛盾的一面镜子,炽烈的情感与优雅的生活,因为战争而扭曲。好比艾玛对纳尔逊的衷肠,‘他们只告诉了我你所赢得的胜利,没有告诉我你所付出代价’。”

《汉密尔顿夫人》瑞典版电影海报

暂不论,丘吉尔是否看了83次。《汉密尔顿夫人》的映后评论,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HTF DVD REVIEW》的Matt Hough说道:“68年之后,当我们再度重看这部当年的便宜货电影。我们惊奇的发现,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剧、非凡的演技以及精良的制作,绝对可以攀比当今最为烧钱的好莱坞电影。”反观,《DVDFILE.com》的Mike Restaino则毫不客气地说道:“《汉密尔顿夫人》拥有华丽的演出阵容、技巧熟练的叙事结构以及叫人心驰神往的历史故事。但是,作为一部电影,它显得太过孱弱。”

唯独,《DVD Review》的Mark Zimmer则另辟蹊径地从费雯·丽与劳伦斯·奥立佛的“戏里戏外”说道:“毫无疑问,影片的爱情故事的最有噱头的地方。费雯·丽与劳伦斯·奥立佛之间的化学反应,犹如电闪雷鸣在银幕上倾泻而出,让我们看到了‘你问我爱你有多深’的感动。”

《汉密尔顿夫人》美国版电影海报

他吻她,她像蜡烛上的火苗就好像《HTF DVD REVIEW》的Matt Hough说言,“《汉密尔顿夫人》是一部异常精致的作品,它的机位设置、它的对话场景,以及它对模型、服装的细节考究,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于是,我们可以将那场艾玛与纳尔逊之间的“定情之吻”作为经典桥段,作出分析。

分析“定情之吻”

舞会的旋律,悠悠然地飘荡到阳台之上。运动镜头,纳尔逊朝坐在树荫里的艾玛(他们的命运,开始笼罩上了一层蜘蛛网一般的阴影),缓步走去。艾玛以戏剧化的报幕法,嘲弄地讲述丈夫为她和他安排的未来命运。言毕,是一个标准的建立镜头。然后,切入纳尔逊的主观镜头,他的舰队黑压压地停泊在海岸边。

与此同时,无源音效(“Londonderry Air”)切入,他们的未来,似乎黑暗得没有尽头。然后是一组俯拍艾玛与昂拍纳尔逊的正反打镜头,两人在理性面前的地位悬殊,一览无遗。但是,当艾玛向纳尔逊询问,“上帝注定我们必须要分离吗?”。机位,变成了水平机位。两人深情拥吻…浑厚的男声哼唱,飘然而至。平均3秒钟一个的空镜头(停泊在海岸的舰队),连续剪辑。如此,巧妙地绕开了《海斯法典》的僵化,在观众的潜意识里延长纳尔逊与艾玛的接吻时间。

《汉密尔顿夫人》英国版DVD版封套

镜头从阳台之外(慢慢向主角推进),两人的脸上不再布满阴影。然后,亚历山大·柯达借艾玛只口,用整个世纪的历史事件“马尔波罗参战、华盛顿当上总统、路易十六押上了断头台……拿破仑(纳尔逊语)、纳尔逊(艾玛语)”,作为两人爱情的注脚。此刻的艾玛与纳尔逊宛如张爱玲笔下的九莉与之雍,“他吻她,她像蜡烛上的火苗,一阵风吹着往后一飘,倒折过去。”柔镜中,艾玛一句跟一句地依偎在纳尔逊的胸怀,说出,“我一个人在这里会死的。”镜头,慢慢暗下来,淡出——淡入,伴随着马蹄声,一块刻有“Hotel Nerot”伦敦多佛街6号的招牌(英国东南部的港口城市),映入眼帘。两人迎来了他们在新世纪的新命运……

《汉密尔顿夫人》里只看到一个伟大的演员

按照今日的眼光评判,可谓是水准分裂的主旋律电影:但凡涉及到国家大事,都是空洞干瘪的口号,即使如劳伦斯·奥立佛这般的戏神演绎起来也乏味之极;而一旦是到了爱恨缠绵的风月情事,就看到了经典的英伦式表演,尤其是费雯·丽,举手投足之间混合了圣洁与妖艳之极致,魅力充盈了每一个画面;而劳伦斯·奥立佛则失于脚本对于纳尔逊高大全的定位限制,发挥相对逊色,不过想必当时他也完全心甘情愿去为费雯·丽作陪衬啦。

影片还有另外一个译名《绝世佳人》,想来是为了和费雯·丽之后的《乱世佳人》搭上边。但两者的艺术水平完全无法相提并论:看《乱世佳人》,看到的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而看《汉密尔顿夫人》,看到的只是一个伟大的演员。

《汉密尔顿夫人》DVD封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