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学生品德评价的现实困境及其思考

 凌宗伟 2020-07-23
内容摘要:作者针对学生品德评价的现实问题,从评价的标准、原则、逻辑工具与方法等视角出发,主张品德评价的前提是评价者必须具备评基本的估理论与评估素养,尤其是评估伦理,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说品德评估是有风险的,稍不谨慎就有可能出现评价的诚信伦理与公平伦理偏差的问题,就会诱发学生及家长为迎合与应付评价的弄虚作假的行为,或者就可能会出现如深圳家长们的抵触问题。品德评估更应该恪守“知行合一”,促进发展的基本道德伦理。
关键词:品德  评价  困境  应对

 
关于学生的道德品质要不要评价及如何评价,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要求学校要认真开展学生的品德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反映学生成长实际状况。”似乎不存在讨论的余地,但是但凭这一句的要求则是无法操作的,“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学生的品德评价属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如果是,那就要搞明白如何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反映学生成长实际状况。”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评价形式以“档案”为主,如果是,者档案又该如何建立,这也是个很具体的操作问题,稍有不慎难免遭遇质疑。此外,是不是可以有其他评价方式,如果有,可以有哪些?
2019129日,深圳广电第一现场微信公众号发起一项“深圳中学生综评该何去何从”的投票,短短三天投票人数已近19万,其中92%的人选择了取消。“深圳初中生”微信公众号129日发起了一项“你支持取消中考综评吗”投票,到11日投票人数超过4万,其中选择支持的占到了88%。一篇题为《吁请深圳市教育局修订综合测评标准及简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公开信》的作者写道,在学生、家长和老师不堪重负的同时,有一批打着研学、义工等等能够为综评加分旗号的机构却大发横财。少则数百、多则数万,为了符合综评的要求,家长们只好花钱去砸。那么对于那些家境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不是因为他们不够优秀,而仅仅是因为父母没有花这个钱,他们的综评成绩就落后。更有人质疑深圳市的考评系统为何平台备案是一家科技企业?如何规避现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暴露出来的诚信问题与公平问题。确实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对舆情深圳市教育局不仅及时做出了暂缓实施的决定,紧接着于20191227日发布了一个《深圳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修订征求意见稿)》但家长们似乎还是不领情,有评论说,这个意见一下子由原来的过于繁琐到可有可无,反差也太大了。评价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评价应有评价的逻辑
谈及评价,首先要有标准、其次要有原则,然后才是工具与方法。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平台与方法,而不是按照相关的理论与逻辑来出牌的,我想深圳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舆情,问题就出在这里。
 


评价的目标涉及的是对象与内容;评价的依据自然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及相关文件中提出来的要求了;评价的指标要具体(一些概念如“核心价值观”,一些技能如沟通交往、社区服务等);评价的标准要科学,不仅要分清是描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更要注重具体的道德行为表现;平台与量表等只不过是评价工具的代表,除了这些还应该从实际出发开发出更多的工具;我以为“档案”只是评价实施过程的记录工具之一,具体的实施除了观察记录,还要有相应的分析,尤其是归因分析,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反馈,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为他们的发展建议与帮助,而不单单是为他们的升学或就业提供参考,同时也是为了优化与改善学校的德育工作。
评价要有评价的标准
毋庸讳言,道德评价是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应包括道德的选择、道德评价的依据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向来是理想与期望的化身,它更应是评价道德的标准,而不是用来证明理想从未存在的方法。我们知道德评价至少有这样三个作用:1.道德价值裁决作用。对道德行为现象进行褒贬;谴责不道德的思想行为,给具有该思想和行为的人施以压力,使引起自疚、不安、悔改;同时宣传好的思想和行为,为人们树立模仿学习的榜样,进一步激励人们的道德和行为。2.教育作用。使人们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帮助一起分析原因、动机,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3.调节作用。通过舆论工具,扶扬正义和真善美,打击压制假恶丑,制约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道德评价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
按照传统的观点,“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亦即我们衡量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依据。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四个方面缺一不可。问题是人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的变化,不一定是通过教育就可以改变的,知情意行的统一,更不单单是学校教育能够实现的,一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家庭文化都人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具体而言“知行合一”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每一个人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总是在对待具体的问题、事情与人的交往中的,显然对学生品德的评价不可能像对学生的学业水平的评价那样仅仅从认知的角度去考量。品德评价难就难在我们无法考量一个人内心真实情感态度,因为许多时候人的言行举止与人的真实情感是不一致的,现实生活中的人许多时候总有选择性表达与选择性表现的特点。更不要说面对考评的表达与行为了。
需要强调的是,今天我们确定中小学生品德评价的标准首先必须深刻领会《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精神,这个文件应该是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最新文件,所谓“知情意行”,自然必须以这个文件为基本依据了,当然还应该关照其他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关文件。
要明确品德评价的主体与对象
评价的实施必须依赖评价的主体与对象,道德评价主体的一定是“人”,这人可以是单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和社会。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关于德育实施途径和要求”指出学校的德育工作要通过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等途径来实施,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要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校园文化积极向上、格调高雅,提高校园文明水平,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紧密结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每学年至少安排一周时间,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对照这样的要求,学生品德评价的主体应该包含单个的人与群体和社会。至少学生品德评价绝不单单是班主任与学校德育部门的事,而应该是学校全体成员的事,还是家长与社会的事。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个体的学生他既是被评价的对象也应该是评价者。
 


学生的品德评价更应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指向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
学生的品德评价与学业成绩的评价无疑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其评价方式只要不是考试与检测,更多地是要全面衡量学生的“知情意行”。所以,形成性评价在学生的品德评价中显得更为重要。形成性评价这一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斯克里芬( M.Scriven)在课程研究中提出的,主要用于改善教材。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布鲁姆(B.S. Bloom)将其引进教学领域,提出了掌握学习的教学策略。布卢姆在《教育评价方法指南》中指出“形成性评价是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中把握到的中间成果来修正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补充指导或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内容的评价活动;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它不仅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重视师生间的交流。”我们不妨将这一段文字改造一下:学生品德的形成性评价是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言行举止的中间成果来修正德育行动计划,进行必要的补充指导或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体验内容的评价活动;学生品德的形成性评价要注重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进行评价,它不仅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重视师生间的交流。
卡尔·罗杰斯说“当得到别人的接纳和重视时,个体往往会对自己更关注。当人们得到移情式的倾听时,他能更准确地聆听丰富的内在体验。当一个人理解与重视自己,自我与其体验会更加一致。个体会变得更真实与真诚。”当我们理解了卡尔·罗杰斯的这段话的内涵的时候,我想就可以理解品德评价为什么必须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什么品德评价必须重视师生间的交流了。
品德评价一样需要确立多元评价的意识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一学龄的学生因为其个体因素的不一样对同一样的道德规范的理解与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品德评价同样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确立多元评价的观念,采取多元化的评价策略与方法,一个标准、一刀切的评价,完全有可能诱发学生的抵触与弄虚作假。
具体说来首先是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是书面的,譬如,考试、检测、问卷以及调研报告、小论文等;也可以是口头的,譬如,访谈、对话与交流;还可以是具体的德育体验活动,譬如,参加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到有关机构参观访问与调查;也许还有其他形式,譬如,表演,譬如,创作等等。从评价的内涵来看则包括上面所说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尤其是对这四个方面是否统一与协调的考量。评价的时机也应该十多元的,既可以是过程性的,也可以是终端性的,更应该是随机性的。从评价的情境视角来看,一定是在特定而具体的情境中进行的,这里的所谓特定而具体的,换个说法就是相机而行的,更多的不应该是预设的、固定的,因为一旦是预设的固定的话,就可能出现类似应试的情况的出现。计分的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是具体情况而定的,需要强调的是量化的方式要尽可能的避免。评价结果的运用同样也必须是多维度、多视角的,要尽可能防止单一化处理的情况出现。具体如下图: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目前这样一个教师与学校管理者普遍不具备评估理论与评估素养的生态下,谈品德评估,尤其是操作品德评估是有风险的,品德评估与教学评估的最大差异就在“知行合一”上,稍不谨慎学校就有可能出现评价的诚信伦理与公平伦理偏差的问题,就会诱发学生及家长为迎合与应付评价的弄虚作假的行为,或者就可能会出现如深圳家长们的抵触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