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大唐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作为国家使团的正使,和副使蒋师仁,带领着一小队三十余骑人马,经拉萨道,踏上了西去天竺的访问之路。 这一路的行程大约5个月,年底,大唐使团到达摩伽陀国,目的地却发生了一场政变:国王尸罗逸多去世,新继位的国王西拉迪提亚被杀,大臣阿罗那顺篡位自立,改国名为那伏帝国,派出2000人的军队,在半路伏击了使团,王玄策、蒋师仁等人被俘,所携带的各国朝贡礼物也被劫走。 王玄策、蒋师仁寻机逃脱后,檄召邻国之兵,向吐蕃借兵1200人,向泥婆罗借兵7000人,一路攻进那伏帝国,俘虏阿罗那顺,于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五月,班师长安,献俘于皇帝宫阙之前(《旧唐书·天竺传》)。 “你如果不是劫了我的使者,怎么会成为阶下之囚呢?”皇帝李世民对阿罗那顺无比失望,因为他派出王玄策使团的初衷,是无比友好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向印度学习甘蔗制糖之法。 这场发生在南亚次大陆、由于意外引起的局部冲突,仿佛是一个预告。此后千年,蔗糖将会假人类之手,发动一场又一场它的扩张战争。 第一节 从田园牧歌到黑奴血泪1.皇帝派人去西天,其实是想吃糖就在王玄策此次出使的半年前。这一年的三月,皇帝李世民下令,对外国赠送的各种奇花异果、珍惜草木等,进行记录和整理,这其中,西域天竺所赠的“石蜜”,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 石蜜,指固体蔗糖块,将甘蔗榨出甘蔗汁晒成糖浆,再用火煎煮,成为蔗糖块。印度自古就生产甘蔗,公元前5 世纪,印度人就发明了制作蔗糖的工艺,是世界蔗糖的发源地。尽管甘蔗自周代就已经传入中国种植,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蔗浆只供饮用。上古时代的中国甜食,主要是“枣、栗、饴、蜜”四种,“饴”就是各种粮食经过发酵糖化形成的食物,俗称麦芽糖。 自汉代起,随着丝绸之路打通,西域商人就用印度沙糖、石蜜在中国凉州换取丝绸。自汉到唐数百年间,尽管中国已经开始逐渐利用甘蔗生产沙糖,但当时生产的沙糖,含水分较多,在气候较暖或是接触空气中水分时就要溶化,而西域进口的沙糖和石蜜,则能长时间保持干燥,流通、贸易、食用都非常方便,因此,“中国贵之”(《唐会要》)。 印度蔗糖熬制 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能够用甘蔗汁制石蜜的信息,也通过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陆续传到中国。从西域归来、刚和弟子完成《大唐西域记》的高僧玄奘,也证实了这个消息。 玄奘的洛州同乡王玄策,正是带着“引入印度制糖法、并在中国推广”的使命。从那场冲突中班师的王玄策,除了带回篡位者,还带回了制作石蜜的技术。很快,位于扬州罗城的制糖坊,得到了来自中央的命令,取甘蔗汁试制石蜜,结果大获成功,不管是色泽还味道,都超过了西域的进口石蜜(《唐会要》)。 一场小小的局部冲突,还改变不了农业时代的睦邻相处。此后数百年间,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亚洲民族一直在互相学习和提高制糖术,希望令她展现出更诱人的姿态。13世纪,马可·波罗在中国泉州旅行时,目睹巴比伦人教中国人用草木灰炼精蔗糖,恐怕是东方民族制糖交流最后的田园牧歌景象。 2.大航海的脚步始于寻找甘蔗园在向西的方向,7世纪开始,阿拉伯人逐步把蔗糖传入地中海沿岸。热那亚、佛罗伦萨、威尼斯人在从事香料贸易的同时,也参与到了东西方的蔗糖贸易中。在欧洲,最初到来的蔗糖,和来自遥远亚洲的香料一样极为贵重,仅仅在权贵阶层和上流社会中流传。一直到黑死病大流行的14世纪,珍贵的蔗糖甚至还被当做药品用来治病。 甜蜜的诱惑让欧洲人也试着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甘蔗,在塞浦路斯、西西里岛,这些温暖的地方开始有了甘蔗种植园。但在高纬度的欧洲,能种出甘蔗的地方实在是太少了。蔗糖对于欧洲人来说,和亚洲香料一样,都是氪金大户。 到了15世纪,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人漂洋过海,到各地探险,寻找新世界,在这过程中,任何“有用的植物”,都会被欧洲人带回本土,或者移植到气候、土壤条件适宜,劳动力相对充足的地方。 正如昂贵的蔗糖,催促着欧洲人迫切地探寻着可能的贸易路线,也急迫地希望找到深厚、疏松、肥沃、能够大量种植甘蔗的新土地。 15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发现,靠近直布罗陀海峡的马德拉群岛(对,就是著名球星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的故乡)气候条件适宜,于是,这里成为了一个新的甘蔗种植地。紧接着,西班牙人在马德拉附近的加那利群岛,引进了甘蔗和蔗糖业。随着欧洲船队航路的延伸,沿大西洋东岸一路向南,一个个未被开垦过的群岛,逐渐变成了甘蔗园。 1493年9月25日,发现了美洲的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资助下,率领17艘舰船,从加的斯港启航,第二次前往美洲。这支负有殖民使命的舰队,船舱里就装着甘蔗种苗。11月3日,星期天。他们发现了多米尼加岛。很快,甘蔗园就如雨后春笋般,在加勒比海的群岛上迅速增加。 地图上的萨尔瓦多 1558年,第一批非洲奴隶由葡萄牙人带到萨尔瓦多,而他们从事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种植园里种甘蔗和生产蔗糖。在欧洲、非洲、美洲的三角通道上,由葡萄牙人肇始、欧洲各大殖民帝国参与、英国人推向高潮的“黑奴贸易”,先后持续长达300余年。 甘蔗种植园中的黑人奴隶日复一日地进行繁重的劳动 不管是在巴西,还是整个加勒比海地区,都密密麻麻种着甘蔗,在所有被出卖的黑奴里,60%左右在生产蔗糖的落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首任首相埃里克·威廉斯曾感叹道:“哪里有蔗糖,哪里就有奴隶!” 大西洋三角贸易路线示意 从此刻开始,蔗糖,就像一位拥有有人身姿、浑身散发着香甜气息的妙龄少女走出闺阁,然而不幸的是,她却像希腊神话中引发了特洛伊战争的海伦一样,让全世界为之倾倒、沸腾的同时,也引来了凶残的占有欲。 第二节 蔗糖战争1.当西班牙运糖船遇到加勒比海盗生产的蔗糖等大宗商品,逐渐成为欧洲几大宗主国的重要收入来源,从互相劫掠新大陆出产的财富,到争夺世界贸易和的控制权,种种纷争随之而起,愈演愈烈。 战事最初是由闻名遐迩的加勒比海盗挑起的。 英法等国在西半球的殖民活动中落后一步,见西班牙人在美洲赚得盆满钵满,早就眼红不已。1522年,在法国国王授意下,六艘法国海盗船在亚速尔群岛,打劫了从美洲返回的西班牙商船,将两船珠宝、一船蔗糖尽数运回法国。这种行为按当时的惯例,就属于合法的战争行为。法国海盗也从此不断向加勒比海渗透。 在最重要的蔗糖产地巴西,法国人则在1555年及1612年入侵里约热内卢及圣路易两地,这两处也是蔗糖贸易的重要港口。 加勒比海盗第一次出手,就劫了一艘运糖船 西班牙人起初联合英国来遏制法国,但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位,接下来的15年里,英格兰每年有100到200艘私掠舰的出现。英国和西班牙开战期间,英国的海盗从西班牙船只上抢走了十几万英镑的蔗糖(当时英国财富总额是1700万英镑)。靠这种劫掠迅速崛起的英国海上力量,在1588年英西战争期间,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 此后,在加勒比海域,英国和法国不断对西班牙的领地进行蚕食和瓜分,分别建立了各自的西印度群岛殖民属地。1624年,加勒比的巴巴多斯成为英国的,到1640年3月,英国殖民者在这里试种的第一批甘蔗获得丰收,被加工做成糖浆后贩运回欧洲。最初在巴巴多斯种植甘蔗的英国人德拉克斯,甚至因此获得了男爵头衔。 位于加勒比海边缘的巴巴多斯 1581年,尼德兰北部诸省成立联省共和国(荷兰)。这个后起之秀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扩张势力范围、开展贸易。1624年,荷兰开始入侵萨尔瓦多等原来葡萄牙人在美洲的蔗糖产地。荷兰西印度公司也是靠打劫西班牙美洲船队起家,并且也在加勒比海夺取了一些产糖岛。 2.蔗糖挑起的“第零次世界大战”进入18世纪,蔗糖在经济中所占据的地位,就如钢铁在19世纪,石油在20世纪所占据的地位一样(《拉丁美洲史稿》)。以蔗糖为代表的利益纷争,开始牵动乃至直接影响了欧洲宗主国之间争端。 1756年4月,法军在地中海的梅诺卡岛击溃了英军,1756年-1763年的七年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看似欧洲各国王权之间的斗争,实则是夺取世界势力范围的争霸。欧洲上的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其影响覆盖了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和菲律宾群岛。战争最重要的战场不是欧洲大陆,而是在美洲和大西洋。 18世纪英法各国对美洲的争夺 战争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的英国战胜了封建主义的法国。法国几乎丧失了新大陆,但拼死保留了密西西比河西的新奥尔良和,加勒比海上的瓜德罗普岛,这里密布着法国殖民者的甘蔗种植园,时至今日,新奥尔良的制糖工业在世界上仍名列前茅。 而夺得大量海外后,英国有了雄厚的资金、市场和原材料,为此刻正在萌芽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源源不断的蔗糖从海外运回,变得越来越廉价正好为那些在圈地运动中失去了土地的人们,开辟了另一种更高效的热量供应。 安提瓜岛收割甘蔗 不断向工业城市聚集讨生活的英国贫民们,喝不上牛奶、吃不上热饭,蔗糖就成了他们一日三餐必备的调味品,甚至取代了新鲜的肉、牛奶、黄油、奶酪与蔬菜,好让他们的身体尽快恢复,从而能够应付每天超过14小时的工厂劳作。廉价丰富的卡路里,是工业革命时代的另一种燃料。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是英国工人食糖消费的另一种表现 同样也是在七年战争后,为了尽快弥补战争的损失,1764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了新的《糖税法》,对外国糖的课税降低一半。早前,英属产糖岛出产的蔗糖,在价格上远高于法属西印度群岛的产品。英国政府于1733年颁布《糖蜜法案》,对蔗糖进口贸易征收重税。但北美殖民者要酿造朗姆酒(以蔗糖为原料)出口,他们用贿赂海关官员和走私等手段,来规避法案,英国关税流失严重。 新的《糖税法》颁布后,税务人员从英帝国其他地区抽调而来,他们可从征集到的税款中取得佣金,作为自己的收入,这很快引起了殖民者对新的税收体制的不满,最终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之一。美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在1775年写道:“蔗糖的问题是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重要因素,很多大事件都是由小因素导致的。” 这一场在蔗糖阴影下爆发的七年战争,刺激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格局,变革了人类战争样式并造成140万人的伤亡。一百多年后,温斯顿·丘吉尔回顾七年战争,称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或者说,“第零次世界大战”。 第三节 苦涩的“东方甜岛”1.从“福尔摩沙”到“东方甜岛”蔗糖的战线还在往东方延伸。 1542年,一艘葡萄牙船在去往日本的航途中,经过一座地图上不存在的岛屿。船上的水手远望岛上树木青葱,风景如画,忍不住惊呼“ILHA FORMOSA”(即福尔摩沙岛)。这是欧洲人首次见到台湾。葡萄牙人没能够从中国攫取这座美丽的岛屿,而是盘踞在了澳门。 1595年,荷兰第一支远征队到达东方,并在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从爪哇来澳门贩运茶叶,并转运至欧洲,让英国人从此喝到了和葡萄牙凯瑟琳公主一样的茶(由茶叶引发的故事,详见庚子之变三甲子祭:两种花木兵戎相见,中国靠自戕换苟存?),喜欢在茶中加入蔗糖的英国人,也是由此加紧了在西印度群岛种蔗制糖的步伐。 查理二世和凯瑟琳 从中尝到甜头的荷兰人,跟在西、葡两国身后,攻击、蚕食他们的殖民贸易点(在东方的殖民过程中,西班牙与荷兰还先后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和当地的华人糖商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冲突)。1622年,荷兰驻巴达维亚城总督柯恩,组建了一支15艘船组成的舰队,于6月22日袭击了澳门。在葡萄牙人的抵抗下,10月,荷兰人从澳门撤离前往澎湖筑城据守,并进犯福建沿海。 1623年(天启三年)9月5日,明政府正式实行海禁,翌年5月收复澎湖。荷兰人被驱逐出澎湖后,退到台湾南部的大员(即今日安平),建起了热兰遮和赤嵌城。荷兰人占据台湾后,便以此作为其主要的贸易据点,积极开展亚洲贸易。 热兰遮城还原模型 由于经过宋元两代的不断努力,在明嘉靖年间,中国发现了黄泥水淋脱色法,得到了真正雪白的“白糖”,而中国台湾是当时世界上最为主要的产糖区之一,在中国东南沿海的贸易中,荷兰人接触到了大量物廉价美的中国蔗糖。 黄泥水淋脱色制糖法 于是,荷兰人遂通过各种强制手段,“收购”台湾蔗糖以满足欧、亚市场的需求。为了得到更多的蔗糖供应,荷兰人还积极鼓励台湾人民种蔗制糖、引诱大陆农民到台湾开垦甘蔗园,并在福建、广东收购蔗糖,通过台湾转运到其他市场。1650年,台湾甘蔗园面积最高达到2928摩根(约2507公顷),台湾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最为重要的蔗糖供应地。曾经的福尔摩沙,逐步变成了“东方甜岛”。 蔗糖的贸易的丰厚利润也吸引了郑成功。1659年(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郑成功率领军攻打南京,惨败而回,困守思明(厦门)粮草匮乏,加上1661年清政府命令东南沿海各省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郑氏集团已经难以得到海外贸易的补给。 1662年(清朝顺治十九年,南明永历十六年),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这既是维护中国的主权的战争,也是抢夺蔗糖资源的战争。 2.《马关条约》背后的夺糖之恨对于荷兰东印度公司来说,除了欧洲市场,在亚洲市场,中国蔗糖尤其是台湾蔗糖,需求量最大的国家是日本。荷兰作为当时日本最为主要的蔗糖输入国之一、占输入日本蔗糖总量的绝大多数。1636年,台湾岛产出12042斤白糖、110461斤黑糖,均由荷兰人送往日本。 明清时期,中国和日本的蔗糖价格之间,存在着几十倍的差价。从荷兰人手中台湾后,郑氏集团也利用蔗糖换取日本的铜铸造铜钱,支持着南明的半壁江山。根据日本的记录,1648年到1683年,郑氏集团平均每年有31艘前往日本进行蔗糖贸易,运送蔗糖的数量是每年至少18000吨。 1685 年,康熙皇帝在攻克台湾两年后,也下令福建省筹备蔗糖,继续经营对日贸易。这年七月,13 艘清朝政府官船运载蔗糖赴日交易,这一趟出口,来回获利达到10倍以上。 因为爱吃甜食,日本在中日蔗糖贸易上吃了闷亏。历史上,鉴真和尚东渡时,为日本带去了最早的红糖(日本称“黑糖”)。从奈良时代到江户时代,日本也在陆续向中国学习制糖,但由于日本纬度偏高,能种甘蔗的地方不多,因此绝大多数的蔗糖消耗,都需要以来从中国进口。 根据日本的估算,从1661年(康熙元年)到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日本因与中国的蔗糖贸易流失了一亿多斤铜。1708年,德川幕府终于承受不住铜钱流失压力,正式向清政府提出贸易限制的要求。 为了扭转蔗糖导致的严重贸易逆差,德川幕府的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在日本大力推广甘蔗种植,但是只在赞岐、阿波等少数地区,研制成功了“和三盆”砂糖。 冲绳的甘蔗磨坊 而位于日本四岛的最西的萨摩藩,早在1609年就染指琉球(即现日本冲绳),开始了日本对琉球的征服。在这里,萨摩藩发现琉球是种植甘蔗的好地方。尽管琉球出产的蔗糖比不上中国的精制白糖,只能出产粗制黑糖,但由于价格便宜,在日本国内的低端市场仍有一席之地。凭借着琉球岛的蔗糖专卖的财政收入,萨摩藩抵抗着幕府的压力,最终在明治时期倒幕成功。 当日本经过维新走向崛起之后,难以忘记出产优质蔗糖的中国台湾。在 1868—1878 年间,日本累计进口糖品约 5.6亿斤,其中“自中国输入者十之九,他国输入者十之一”。 1870 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后两年,日本就迫不及待地派出军队侵袭台湾。1895年在取得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了割让台湾和澎湖的要求,同年4月17日,中国于4月17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东方糖岛”终于沦陷于日本。 儿玉源太郎 1898年,日本内务大臣儿玉源太郎成为“台湾总督”。这位被称为“日清战争的萧何”上任之后,马上采取“武士刀加糖”的策略,一方面,在台湾大搞铁腕镇压;另一方面,大力拓展经济来源,其中最重要的经济政策就是发展台湾糖业。儿玉源太郎下令增加台湾种植甘蔗面积,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台湾糖业发展的基本政策,鼓励日本国内资本家到台湾去投资糖业。 在这个过程中,台湾的樟树为了制造樟脑丸而被砍伐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甘蔗园,但台湾只能生产糖浆,运往日本本土精炼,再销往世界各地。当儿玉源太郎1906年正式卸任时,日本不仅不再从中国进口糖品,而且每年还出口蔗糖70多万担,1924年,糖品在日本对中国出口商品中上升到第二位,到1931 年,全日本蔗糖产量达 1925 万担,其中台湾产量高达1600万担——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中,“东方甜岛”几乎被抽干了血液。 尾声世界甘蔗种植分布示意图 1786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去世。同年,世界上第一个糖用甜菜品种,在柏林近郊培育成功。没能赶上满世界占领种植甘蔗的普鲁士人,另辟蹊径找到了吃上糖的办法。此时,普鲁士已经是一个近20万平方公里,500多万人口的近代国家。这仿佛是一种预示,新的糖料作物中,又将崛起一个新的欧洲强国。 人类对于甜味的嗜好,并不亚于对食盐的依赖。当文明的边界尚未冲撞在一起时,勇敢的人穿过地图上的迷雾,为了寻觅蔗糖的甜蜜,不同的智慧连接和碰撞,结出越来越纯洁的晶体。 但当蔗糖的力量不断积蓄,最终诱导人类冲破了所有的地图迷雾。诱发大航海最初的幻想是黄金白银,但很快就在商船登陆之处,都林立起了成片的甘蔗种植园。 甘蔗侵占着亚马逊的热带雨林和台湾的樟树林,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地貌;糖浆和蔗糖占据海上航线,将人类的贸易编织成一张网;它一度竟是世界格局幕后的主宰,在它的掌心里,一些民族得以迈向崛起并参与霸权的争夺,一些国家和地区却被抽走土壤里的血液,甚至只能被迫建立单一作物出口的经济体系。 有的人享用蔗糖带来的愉悦,也有人用自己的血泪滋润甘蔗林。它让数千万非洲黑奴的白骨,埋葬于大西洋和美洲大陆,却又让英格兰的纺织工人在锅炉的蒸汽中苟延残喘,也能让数以万计的华人华商血溅马来群岛,甚至还会变成侵略者手中的子弹……蔗糖的纯白里,透着斑斑血色。 在长达五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蔗糖掌握着驱使人类命运的力量,时至今日,这种力量可能仍未消散。 参考资料 【中】季羡林:白糖问题 【中】季羡林:唐太宗与摩揭陀——唐代印度制糖术传入中国问题 【中】阴松生:王玄策出使印度-尼泊尔诸问题 【中】李治寰:唐代引进印度制沙糖法考证 【中】冷东:中国制糖业在日本 【中】厉益:1602-174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蔗糖贸易研究 【日】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 【英】莉齐·克林汉姆:饥饿帝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