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沪游.沪博馆.魏晋南北朝隋代的雕塑

 李平东方明珠 2020-05-18

837.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魏晋南北朝隋代

佛教于两汉之际自古印度和中亚传至中国,凭教义和佛像传教,早期又称像教。十六国时期的鎏金造像是现存最早有纪年铭的造物。北魏前期的佛像受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深目高鼻、形体魁伟。北魏统治者推选汉化政策,崇信佛教,加之南北艺术的融合,出现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形象。东魏承北魏清瘦的遗风,造像衲衣帖体,而褶襞的处理则较为简洁。西魏造像面相丰圆,体驱壮实,褶襞稠密。北齐造像身体修筑而优美,衣着轻柔线条简洁,谧宁凝思的情态成为当时典型的风格。隋代佛像雕塑,基本上是北齐风格的延续。

这里展示的,主要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几个北朝政权统治地域留下的佛像,三国、两晋时代的没有,南朝的雕塑也极少。当然,不能否定那时期佛教不存在。三国之一的魏,继后汉,建都洛阳,一切文化都承后汉的余绪,所以魏代的佛教也可说是后汉佛教的延长。在这个时期,有天竺、安息、康居等国的沙门昙柯迦罗、昙谛、康僧铠等,先后来到洛阳,从事经典的翻译。吴国,孙权问支谦以经中深义,拜为博士,令和韦昭等一同辅导东宫(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三)。又康僧会感得舍利,使孙权为之建寺塔,号建初寺。蜀国那时候可能还没太多人信。南朝的佛教也非常盛行,唐朝诗人杜牧那句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说明了问题。上海博物馆可能没有联系其他博物馆取得有关那些的藏品,那些出土的藏品可能不多。

838.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释迦佛石像(南朝)

839.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佛像石塔节(北魏)

两汉以后,佛教造像伴随着佛教进入中国。佛教借由造像来吸引大众,当人们在观赏佛的庄严、伟大,菩萨的善良、慈悲之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佛教信仰,故而佛教又被称为“像教”。佛教在经年累月的造像中,逐渐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像石塔节呈方柱形,一般以九节、七节或五节为一组,常表现佛教故事、佛本生故事或佛传故事等。北魏佛像石塔节应为七节中间的一节,四面雕刻图案。此件佛像石塔节风格鲜明,刻画精致,吸收了石窟寺中中心柱的形式,对后世佛教造像的形式和方法有很大的影响。

石塔节多样化的雕刻技法和元素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四面均以佛、道造像为主体,占据每面的三分之二,以横线隔断的另外三分之一的矩形空间里,分别辅以龙、飞天、狮子、骆驼和鹿的图像。与纯粹的佛教信仰相比,作为祈愿的象征物,石塔体现出“祖先崇拜、子孙繁荣、家族平安”等更功利和更现实的社会目的。

840.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王龙生等造佛像石碑(北魏)

这块由北魏晚期王龙生等人出资合造的佛像石碑,运用传统的汉画像艺术手法,以浮雕与浅刻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刻划了佛陀与眷属的形象;还生动地表现出维摩佶和文殊菩萨论辩佛理的场面,以及供养人和车马出行的生活图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841.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佛石像(北魏)

842.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佛鎏金铜像(北魏)

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关于金汞剂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

鎏金铜像,非常普遍。

843.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佛石像(东魏)

佛像表情庄严安详,身披袈裟,轻薄而贴体。疏朗而平行的褶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衣物的柔和,并使造像在静谧中带上了隐约的动感。

844.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佛四面造像石碑(东魏)

造像为长方柱形。碑四面均在上半部凿上下两龛,下面小龛内均为四尊小坐佛,根据铭文当为十六王子像。上面为大龛,有火焰形龛楣和双龙首楣沿。四面造像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等形象,但组合各自不同。造像正面下部刻长篇铭文三百多字,纪为“大魏武()元年”即于公元543年东魏孝静帝时期所造。在大龛楣及另三面小龛的下部都刻有大像主、像主、道场主、菩萨主、供养人聂氏(以聂氏为主)的名字。另外,铭文中说明了造像者的弥勒信仰。如此大型并拥有大量铭文的方柱形四面石刻造像,在东魏造像中弥足珍贵。

845.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程荣等造佛石像(东魏)

这件石像以繁丽的大背光烘托一佛二菩萨的造像形式,代表了东魏佛教雕刻的新风尚。主尊面相丰硕,表情端严,身躯壮实魁伟;那浅浅的衣褶纹理若飘荡的水波,均衡流畅,给人以优雅,清丽的美感。

846.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岐法起等造佛石像(西魏)

847.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陈回党等造释迦佛石碑(西魏)

北魏前期的佛像受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深目高鼻,形体魁伟。在吸收外来艺术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法,体现出丰瞻华美、清新俊逸的汉文化特色。

848.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弥勒佛石像(西魏)

西魏造像面相丰圆,体躯壮实,褶襞稠密。

弥勒佛面相饱满,发髻光素,上身着露胸通肩式外衣,中衣打结,赤足立于莲花座上,两边的弟子,缘觉和菩萨立在双龙所吐的莲花座上,在舟形大背光上,佛的圆形头光以莲瓣和莲花装饰,头光外饰火焰纹,顶部为双龙护塔,下刻留个飞天,在佛教造像中,宝塔为弥勒佛或弥勒菩萨的标志。

849.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岐法起等造佛石像(西魏)

850.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佛石像(北齐)

此佛石像极具北齐特色的佛石像。佛陀端庄肃穆、胁侍虔诚宁静,众多供养人像之整齐排列,使整个作品充满着神圣的佛国气氛。作品雕刻精美,刀法娴熟细腻,布局对称,人物形态富于变化。

851.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佛石像(北齐)

北齐造像身材修长而优美,衣著轻柔线条简洁,雕刻技法上更趋于纯熟,人物塑造比例得当,谧宁凝思的情态表现开示走向世俗化,成为当时典型的风格。

佛陀的端庄肃穆,胁侍的虔诚宁静,以及众多供养人像的整齐排列,使整个作品充满着神圣的佛国气氛。

852.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佛像石碑(北齐)

这块造像碑虽然上部残缺,但现存的六个佛龛,以及龛内生动优雅的人物造型,足以说明这是一件十分精美的佛像雕刻品。其人像神情各异,形态自然,刀法细腻,整个石碑贴金施色。虽然很多小像的面部已然模糊不清,但气势依然慑人,可想见当时其原貌是何等富丽堂皇。

853.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马世悦等造佛像石碑(北齐)

854.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双思惟菩萨石像(北齐)

双思惟菩萨,可能不是一个菩萨名,而是一个菩萨思考的神态。

855.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菩萨鎏金铜像(北齐)

856. 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菩萨石像(北齐)

857.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释迦佛石像(北齐)

这件石像用白石雕刻,面相丰润,,眼睛微闭,目光下敛;唇角微翘,含着一丝微笑。两手残缺,但尚可见说法的姿势。佛的背光华丽,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烘托着五尊坐莲花佛,中心饰莲花,外缘是一圈荷莲构成的图案。释迦牟尼佛气度雍容,表现了明澈、智慧、慈祥的神情,配上精细富丽的背光,在和谐中寓有庄严之感。

北齐造像身材修长而优美,衣著轻柔线条简洁,谧宁凝思的情态成为当时典型的风格。释迦佛面相丰润,稍稍内收的唇角,蕴含着亲切的笑意。圆肩宽胸,衣裙刻画洗练流畅。背光的雕饰富丽精美,疏朗的火焰纹和繁密的植物纹相结合,极富装饰之美。

858.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千佛石碑(北周)

千佛石碑是为以石碑形式雕刻的千佛群像。四周满刻千佛小龛,神圣庄严。正背中央凿刻释迦与弥勒佛,表现“贤劫千佛”主题。岁月的风沙虽然已将它消蚀得残缺不全,但四周满刻的千佛小龛,依然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整个石碑布局严密,排列规整,正背中央凿刻释迦与弥勒佛,生动地表现出“贤劫千佛”的庄严之景。

859.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阿弥陀佛三尊佛像(隋)

阿弥陀佛三尊铜像,该像为四脚长方形底座,上承一佛二菩萨、二供养人、二狮子。主尊佛像结跏趺坐於莲台上,袈裟右袒,手势作说法姿态,座下为束腰形仰覆莲座。菩萨面佛而立,左尊持宝珠,右尊拈宝花,皆高髻宝冠,面相丰腴,低眉垂首,神态静穆闲适。供养人为一男一女。女供养人披帛恭立,一手捧物;男供养人合掌当胸,表情谦恭。狮子张口吐舌,作踞蹲状。作品主体突出,布局疏密有致,大小相间,富有变化之趣。每尊造型均很精巧,透雕的头光和莲座纹饰更有玲珑剔透之美,为隋代金铜像中的上乘之作。

阿弥陀佛三尊像,制作工艺精湛,头光使用失蜡法铸造,采用透雕工艺,其精细程度让人惊叹。菩萨璎珞上的珍珠颗颗清晰,最前两只狮子身上的线条(如毛发等)是在整器铸成之后,用刀阴刻而成,相当细致。它与陕西省出土的阿弥陀佛鎏金铜像和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阿弥陀佛九尊像是中国金铜造像的最高代表。如果进行比较的话,三尊佛像表现形式各有不同,说明隋朝时期的金铜佛像表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860.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大势至菩萨(隋)

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为西方三圣之一。现在极乐世界接引度化,将在观世音后递补佛位。

这尊菩萨头戴宝冠,面相丰圓,表情端荘;滿饰的璎珞,具有富丽华貴之美。隋代工匠在表现菩萨面相秀润、体态俊美、装束华丽的同时,还刻意表现菩萨的慈祥温和、恬静安祥、怡然自得的神态。使隋代造像在南北朝遗风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形象优美典雅,装饰繁丽的艺术新风。

861.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观世音菩萨石像(隋)

隋代工匠在表现菩萨面相秀润、体态俊美、装束华丽的同时,还刻意表现菩萨的慈祥温和、恬静安祥、怡然自得的神态。使隋代造像在南北朝遗风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形象优美典雅,装饰繁丽的艺术新风。

菩萨脸容丰满,眉目细长,嘴角略带微笑,表情慈祥温和。头戴高耸的宝冠,冠前饰一化佛,此为观世音菩萨之像征。菩萨身材匀称,腹部略向前突,似呈曲态而富有动感,由此,遮盖了无手的缺憾。菩萨的装束极为华丽,肩饰、胸饰都极为细致精巧,而挂在胸前、裙前以穗形饰物串连的璎珞带,更显其华美富丽。此件造像与大势至菩萨石像成对,在现存实物中,几乎没有发现同类作品,它为隋代造像中的珍品。

862.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菩萨鎏金铜像(隋)

这是一组成套的佛像。佛作高肉髻,头后饰桃形头光,面相丰圆,二眼微合,神情端庄;佛右手作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结跏趺坐于束腰的须弥座上。两傍的胁侍菩萨,头后亦饰桃形头光,并手持法器于胸,站于莲花座上。一佛二菩萨像原应有座,惜残佚。但从三件单体造像的形体大小和鎏金陈色,成双相对造型的菩萨像,尤其是一佛二菩萨相同的桃形头光和线刻的火焰纹装饰,也可看出一佛二菩萨这三件单体造像为同一组合。

863.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双佛铜像(隋)

864.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王景和兄弟造佛石像(隋)

865.沪游.沪博馆.中国古代雕塑.信僧延造菩萨铜像(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