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想人格的四个层级

 丁小悟典 2020-05-18

我读《论语》(159)
 
述而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理想人格的四个层级
 
儒家把道德作为其修身的唯一目标,通过修身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并且把理想人格分成不同的层级,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层级系统,鼓励人们由低向高、再向最高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前进。

儒家理想人格分几个层级,没有准确的说法。孔子是这样分级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孔子在这里提出了理想人格的四种人,即圣人、君子、善人、有恒者,虽然不一定是孔子的最确切的分法,但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这四种类型的人所体现的道德内涵不同,层次也是不同的,明显有高低之分。

最高层次便是圣人,特指具有崇高的德品质又有最高社会政治地位的人,是才德达到极致的人,既是道德楷模,又能治国平天下。有人把孔子当作圣人,他却很谦虚地说,自己还没有达到圣人境界。这不仅是自谦,事实上以孔子的标准而言,很少有人能达圣人的境界。孔子把圣人这崇高的称号了那些民众事业和民族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又品德高尚的先王圣贤,在孔子的眼里只有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几个帝王达到圣人的标准。所以,他感叹说见不到圣人。圣人是一种理想人格中的理想,是理论意义上的理想人格,一般人也很难达到这个境界。

圣人的要求很高,不是想做圣人就可以做到的,孔子从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君子人格的修养问题。君子是指具有完善人格和高尚情操,是才德出众的人,次于圣人,是孔子理想人格中的重点“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孔子对君子应具备的品德作了大量阐释既是孔子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较高要求,也是希望弟子能以君子为楷模,用君子的言行来规范行为,砥砺自己,培养高尚的人格

在《论语》中孔子列举了君子的一些特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子具备的这些特征,一般人通过主观努力和刻苦学习可以达到的。所以,在儒学思想体系中,君子作为一种理想道德人格形象更具代表性、普遍性,也更有感召力和现实性。

善人,有人把它解释为道德完善的人,层次比君子高。从孔子向来对道德要求很高来看,不可能从很高一个标准下一步就退到低二档的标准,他说不能看到圣人,看到君子也可以,而不是善人,说明君子是仅次于圣人的;从孔子看重君子的态度及其对君子品格的要求来看,君子的品格要求也是很高,而《论语》中提到善人只有3次,对善人没有阐释,其中一章记录:“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如何做善人,孔子说不向前人学习,学问道德也难以到家。由此可知,善人的要求比君子的低,层级也应该比君子低,低多少,没有可比性,因为孔子不是把圣人、君子、善人、有恒者放在一处说的,而是分两次说的。从《论语》透露中的各种信息看,善人大概是指向善行善的人,是君子道德品行中的一部分。

有恒者,是长久不变的人,在这里是指坚持向善行善行为的人,还没有达到善人的境地,一直在努力。恒是一种品质,不是道德所要求的品德,但很重要,它是成为善人、君子、圣人必备的品质,只有持之以恒地向善行善,才有可能成为善人;只有持之以恒地向仁行仁,才有可能成为仁人,道德品格的养成靠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功力。

做到有恒者,也是不简单的。因为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大多数人的解释为没有装作有,虚空假装丰盈,穷困装作奢华,所以难以持久了。意思是说,华而不实,一切靠装,不讲真功,不去行善,就难以达到善。与此相近的还有一种解释是,因没有而去追求有,因少而去追求多,因穷困而去追求奢华,努力的方向错了,与善背道而驰,怎么能持久。

少数人与上述相反的解释,但有一定的道理。这样解释道,虽然没有而当作富有,虽然不足却当作丰盈,虽然物质困乏却感觉富足,强调的是能够正确面对物质的不丰足,贫而不改乐,不改其志。把这样的要求当作有恒的要求,也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

在圣人、君子、善人、有恒者四个层级中,圣人与君子相差不远,君子品格中有了圣人的潜质。善人与圣人相去较远,有恒者与圣人的差距就更大了,这说明当时世风日下,道德滑坡,道德标准一降再降,孔子的要求也在下降。一方面,要求人们去努力去追求,以达到圣贤的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又把这种至善人格具体化,以具体的规范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让人们在道德践并不觉得其高不可攀,如果达不到道德的高标,最起码要坚持向善行善,不再下滑,不要脱离道德的轨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