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文化观

 丁小悟典 2020-05-18

我读《论语》(145)
 
述而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的文化观
 
孔子以前,中国文明史二千多年,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和积累,并且博大精深,孔子对夏商周三代的文化进行了整理,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阐释、发展,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起到了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孔子是中国文化集大成者,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影响无人能敌。他对其之前的中国文化的态度,用他的话说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包含三层含义,即信、好、古。

信,就是相信。信什么?信古。“古”是指孔子之前的文化。孔子对之前的文化不是全盘接受,《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意即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从文化典籍中可以了解到孔子信的是先王之道,并且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其中蕴藏着大道理、大智慧,孔子对于先王之道是深信。刘定楠《论语正义》:“信者,知之明。不信必不能好。”信“”是“好”的基础,正是笃信才能好学。

好,爱好,还有好学之义。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以求之者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因为喜欢,所以好学。要了解文化的真谛,就要进一步地学习,融会贯通。孔子一生对文化遗产进行学习、诠释、传授与弘扬。

述,与作相对。《说文解字》:“述,循也”;“作,起也”。朱熹《论语集注》解释:述,传旧;作,创始。通俗地讲,作就是创作,是创新之作;述,就是阐述,古人对六经作的注、疏、记、笺、释、训就是述。

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他只是在传述先王之道,对春华秋之前的文化进行了一次大整理。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孔子没有专著,《论语》也不过是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结而成,不是专门的著作。正是由于孔子“述而不作”,使中国元典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如果孔子推倒原有的文化而作,中国的文化就将中断,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将会是另一种情景。

孔子的传述不是照抄照搬,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契合时代进行阐释,在传述的过程中有所损益。比如《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子世家》)。删除不合时宜的内容,注入时代的内容,是述中有作。孔子在文化元典时代对中国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整理、阐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构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可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先贤之学博大精深,后学学之唯恐不及,孔子自谦说自己“不作”,而现在的人特别热衷于“作”,一方面因为没有认真读懂读通几本经典,“述”不了;另一方面是为了评职称需要,胡编乱造一些所谓的学术著作,看似“作”,仔细看看,大多是抄先人的、他人的,“述”也不到位,更称不上“作”了。还有的人,为了出名,故意提出与前人所谓不同的见解,与古人对头干,以显示自己的“本事”,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却华而取宠。

孔子“述而不作”对后世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即“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所谓“我注六经”,就是阅读原典,尽量了解经典的本义。“六经注我”,就是在“我注六经”的基础上,对经文加引申、发挥,加入了自己的感悟。通俗地说,“我注六经”就是读懂读通读透原典,通过读典,使自己的人生感悟得以提升;“六经注我”就是学以致用,把学到的先贤之道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落实到行动中去,用高标的行动来诠释六经要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