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是至高之德

 丁小悟典 2020-05-18

我读《论语》(139)
 
雍也篇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什么是“中”
 
《说文解字》:“中者,别于偏之辞,合宜之辞也”。 “中” 就是适宜。程颐:“不偏,谓之中。”“中”就是不偏不倚,即正。朱熹《四书·中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中”就是“无过不及”。

“无过不及”,源于《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有一天,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这两个同学相比较哪一个更好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做事往往过头,而子夏则做事总不到位。子贡说,这样说来子张是不是比子夏好一些?孔子说,“过犹不及。”这里孔子提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过”,过了头;另一个是“不及”,不到位,做过头与做不到位是一样。孔子认为,凡事都有三种状态,即过、不及、最佳,过和不及都不是最佳状态。最佳状态就是凡事应有一个适当的度,超过这个度,就是过;没有达到一定的度,就是不及,只有适度才是最理想的状态。这个度就是中,既不能够过头,也不能够不到位,这段话历来被视为对于中庸的最经典的解释。由此可知,所谓“中”, 不是指空间中的中间,不是几何学上的中点,也不是代数学上的平均值,而是指适中,适度,要恰如其分,要恰到好处。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一位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是楚国的一个官员,他对楚王说:宋玉长得风流倜傥,喜欢吟诗作赋,是个好色之人,不要让他出入后宫,闹出不好的绯闻。楚王拿这段话来质问宋玉,宋玉回答说,我家隔壁有个美女,魔鬼身材,不高不矮,长一分就显得高了,短一分就觉得矮了;容貌漂亮,涂点胭脂太红,抹点水粉又显得太白。这个美女多次勾引我,我不为所动。登徒子的老婆又黑又丑,他很喜欢她,还同她生了好多个孩子,你说是我们两个谁好色?楚王没有做声,旁边的章台大夫发话了,我自认为个人品德还是不错,但做不到宋玉这样。我见到那些美丽的姑娘,就想多看她几眼,吟诗去吸引她,但从来不乱来,发乎情,止乎礼。这个故事说了三种对待美色的态度:宋玉禁欲,登徒子纵欲,而章台大夫则好色而不淫,有非分之想,没有非分之举,最合乎人性,无过无不及,这就是好色的中庸之道。
 

什么是
 
“庸”有三个含义:一是庸者常也。《尔雅·释诂》:“庸,常也。”它是平常的意思,就是很平常,很常见,具体指常行常道。二是庸者不易也。程颐认为:“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易,就是没有变化,即恒常不变。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偏不倚叫做“中”,没有变化叫做“庸”,“中”是天下之通行的大道,“庸”是天下永常不变法则。三是庸者用也。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庸者,用也”。中庸颠倒过来说庸中,即使用中道的方法。

 
中庸至高之德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是一种德行,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境界,而一般民众鲜少此德已经很久了。因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中庸之道讲起来容易,做起来是极难的。

怎么难?孔子在《论语》中没有提到,而他的孙子子思在《中庸》用他的话说比上刀山还要难:“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天下国家可均”,把天下治理好,让每一个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只有尧、舜这样少数的伟人才能够做到,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爵禄可辞也”,人生在世,很多人难以抵挡功名利禄的诱惑,辞掉官位和金钱,只有勇义之士才可以做到。“白刃可蹈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同样非常难。要做到这三件事特别难,但可以做到,而时时处处事事做到中庸却是最难的。

为什么难?难在做到恰如其分,不是过就是不及。《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如今很难找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不是狂就是狷,狂人太激进,狷人有所不足。“狂者”是才资敏捷,勇于进取,敢于创新,但多任性而行的人,故偏于“过”;“涓者”是质地朴实,为人耿介,但做事过于谨慎小心、循规蹈矩的人,故偏于“不及”。

社会科学意义上最好的“”,也只能是数学意义上的近似值。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做中庸所要求的理想境界,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对复杂事物难以准确预测其变化,对事务内外部因素考虑不周全而容易剑走偏锋,难免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不易达到纯粹的中庸目标,只能是无限接近理想的目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