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依利而行必多怨

 丁小悟典 2020-05-18

我读《论语》(72

里仁篇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依利而行必多怨

逐利是人的天性。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说:“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世人为了各自利益而奔波,上至王侯,下至百姓,无一例外。《荀子·荣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在追逐利益与厌恶害处的方面,君子与小人是完全一样的。在利害面前,人本能地选择对自己有利那一面,而极力避免有害的那一面。

孔子并反对人们看重利益但是他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只依据利益来行事,一定会招致很多怨言。所以在孔子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讲利、求利,而在于是否“放于利而行”,他要求人们要依仁而行

求仁可以得仁,但求利未必得利。如果每个人一味追求个人私,人与人相互之间争夺利益,就会激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人、与己十分有害。利害利害,与利相连的是害,得利的同时,可能有害,这既包括对他人有害,也包括对自己有害。为了自己的私利,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害他人;损害他人的利益,招致他人的怨恨,轻则心怀不满而有怨言,重则会被报复而危及自身,这是害自己。怨的程度不仅与利的多寡成正经,也与损害他人的程度成正比,不正当地获利越多,损害他人程度越高,人们心中的怨恨就越大,其反作用力就越大,人们的报复、报仇心理就越强烈,利后的害处就越大。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人人都将物质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利的角度来问题、办事情不择手段地追逐利益一定会产生许多怨恨、怨言、怨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不但会引起各种社会问题,甚至会危及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存亡《孟子·告子下》:“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说,做臣子的怀着求利的心思侍奉国君,做儿子的怀着求利的心思侍奉父亲,做弟弟的怀着求利的心思侍奉哥哥,大家怀着求利的心思相互对待,最终会使君臣、父子、兄弟背弃仁义,这样的国家不灭亡是从来没有的。他还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上下只追求一己的私利,就会诱发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的争夺,最终使国家危亡。

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规则,凡事先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大小,无时无处不言利,利益名正言地成了考量的首要因素,评价一个人也用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准,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放于利而行的时代。逐利的结果,使社会上产生许多不正常的心态,“仇富”“仇官”心态流行,这就是“多怨”,“多怨”也就成了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却出现了“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现象,人们为什么不满意呢?为什么会有怨言呢?就是有些人“放于利而行”,只顾自己的私利,损害他人的利益,或者损害的公众利益,引起了人们的义愤。

要化解人们的怨恨,就要正确对待利,要见利思义,依义而行,用正当的手段获取自己合法的利益,同时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或者公利,这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作为共产党人,不仅不能损人利己,还要先公后私,近而克己奉公,公而忘私,大公无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