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的追求高于物质的享受

 丁小悟典 2020-05-18

我读《论语》69

里仁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精神的追求高于物质的享受

人都是有追求的,追求有高下之分。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的人,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而追求物质有享受的人就次一个档次,不能说追求物质不正确,只要不损人利己地追求物质的享乐,也没有什么不对,毕竟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只不过这是人类动物性的本能。

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是很小很小的,差别在于人是有道德的。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并非生来就是一个真正意义的人,而是要经历一个道德上、精神上的成长过程,人格完善才能称之为人。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其有道德生活,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是有精神追求的。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公孙丑下》)人的生活不能只限于“食色”动物本能的满足,如果只追求吃得饱,穿得暖,生活安逸,而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则与禽兽没有什么差别。人只有有了精神上的追求,才能由生物意义上的人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人。儒家主张要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要用心求道而不要费心思去追求衣食的华美,不要一味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作为一个为学之士,不应该把心思放在衣食之华美上,而应该放在“道”的追求上。以“恶衣恶食”为耻者,说明他关注点不在内在的“道”的修为上,而在于外在的物质的享受上。这样的人,心不在“道”上,即使想修道,也是不专一的,不笃厚的。

守不住清贫,就不是一个有道之人,这样的人也耐不住寂寞,在华服美食面前也会经不起诱惑,会放弃“道”;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有担当,担当不起社会的道义,危难之时也不可能挺身而出。追求物质的享乐,与“道”是背道而驰的,只能是离“道”越来越远。所以,孔子说与这些人是不足议也。

一个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高,对物质的要求反而就越少。不追求奢华的生活,就能抵挡住社会的种种诱惑,才会心无旁骛,专心悟道修道。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称赞颜回“在陋巷”而“不改其乐”,称赞的是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不放弃对“道”的追求的精神和境界。

现代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条例极大地改善,绝大部分人不再是“恶衣恶食”,而是吃得饱,穿得暖,反而对物质的享受要求更多了。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思潮暗流涌动,倡导享乐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生活更精致化,“低调的奢华”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

“饱暖思淫欲。”很多人沉迷于享乐之中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为什么会出现道德严重滑坡,就是人们没有了精神追求,没有了信仰的寄托,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不惜损人利己。多少贪官,贪的是金钱、美色等这些享乐,而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应该为谁服务,丧失了领导干部应有的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是政德的基础和前提。什么是大德?大德就是坚定理想信念,也就是要有远大的精神追求。有了精神上的追求,就不会为一己私利,丧失做人做事的原则;就不会羡慕“大款”而心理不平衡,运用手中的权力谋钱;就不会在围猎中经不起诱惑,进行权钱交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