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论语》(46)

 丁小悟典 2020-05-18

八佾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文明延续是文化传承的结果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当其它三大文明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淹没,而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没有断绝,就是缘于中华文化的代代相传。时代不断变迁,不变的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它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一种恒定的文化基因。

早在二千多年的孔子就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周礼继承了夏礼、殷礼,并且有所损益,日趋完善,他赞扬周礼“郁郁乎文哉”。而礼制的破坏,让他十分着急,如果不及时补救,也会像夏礼和殷礼一样被遗失,所以念念不忘复礼,他复的也是周礼。

礼制是代代相传的,而且不断地附着时势的变化而演变,因时制宜,去除不合时宜的部分,增加其变化的内容,使它更贴近于生活现实,以便于民。

在礼制的演变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变异,一些礼制被减化为无,没有形式也就表达不了内容;还有些被演化为繁文缛节,过度地铺排,成为富人炫富的演练,离礼制所要表达的本意越来越远。比如,结婚典礼,应该是喜庆、庄重,现在由婚庆公司操作,设置许多花里胡哨而无多少实际意义的环节,变成一场作秀。要提前排练,像在演戏,人生旭戏,像是幕闹剧。因为预先预知,一步步演下来,从头到尾可能不会出现差错,看似圆满,对一对新人来说,并没有太多意外的惊喜和太深的印象,留下的只一个累字。这样的婚礼,只是让参加婚礼的围观者觉得热闹罢了,越来越失去了仪式本身的意义。

礼是一个时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礼也是不断变化的,不管礼仪以哪一种方式出现,或减或繁,其基本的内含不会变的。也就是说,无论任何时代如何变化,人类文明如何改变,作为文化精神的实质是不变的,这就是传统,也是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稳定的文化内核。如果否定了传统,抛弃了传统,就是否定了一个民族的根脉,等于剪断了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脐带,就会形成血脉的断裂。

“五四”时期,否定传统,还带有对传统的反思、批判,那么“文革”时期的“破四旧”,是对传统的彻底否定,完全抛弃传统,造成了传统的断裂。当社会面临转型时,多元的文化碰撞,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巨大的分歧,就不能达成共识,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就会下降。所以,构建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