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速递】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新教育实验创始人朱永新教授在新特教资源共建学校举办的“‘新特教’线上...

 临渊草堂 2020-05-18

3.转载请注明出处。




5月16日下午,由新教育研究院、中国统计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联合发起,全国各地新特教资源共建学校共同举办的以“关爱特殊儿童,办好特殊教育”为主题的“‘新特教’线上教育成果分享活动”如期举行,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新教育实验创始人朱永新教授出席活动并作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朱永新教授致辞——

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在举国上下齐心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特殊时节,我们通过抖音这样一个平台,一起探讨新时代特殊教育,畅谈新特教的发展,共话新特教美好明天。

提起新特教首先就会想起“新教育”,大家都知道,新特教发源于“新教育”的理念,是新教育理念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实践和发展。

新教育实验,是我在20年前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它是一个以教师的成长为逻辑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育”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目前已经有160多个实验区,5200多所实验学校,在全国有570多万人参与其中,已经成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2018年新教育实验项目获得了全国优秀基础教育的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

新教育与特殊教育应该说渊源很长,新时期新特教将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新教育的理念,对于特殊教育而言,就是不放弃每一个特需儿童,通过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也即是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追求学校文化自觉


新教育倡导学校文化建设,我们认为文化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也是学校的灵魂。有文化自觉的学校,会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该秉承什么,用什么样的理念影响师生生活。在特教学校或普校资源教室的文化建设上,可以以“生命化”为主题进行建构。在生命化的环境里,课程与学生的生命体验相匹配,保证学生“有生命”地学习课程;在生命化的环境里,责任与教师的职业信仰相匹配,保证教师能够真正地为学生的生命发展负责任,拓展学生生命的长宽高。






三、构建学习社区


去年我出版了一本新书叫《未来学校》,未来的学校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孤岛,而是紧密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学习社区。对于特校而言,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策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让特需儿童适应社区、社会生活,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和普通人的深入交往、交流进行学习,锻炼本领,而不是封闭在特校中进行学习。






四、扎实开展个别化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是生命的个体,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孩子,让走进学校的孩子人人都有进步,都有成长,每个人都生活得很幸福,这是学校的责任,更是教育的本真。特需儿童因为这样那样的身心障碍而异于普通儿童,尊重个性、关注差异、多元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独特绽放应该是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素养。学校应做到对特需孩子早发现、早干预、早训练,建立完善的个别化教育体系,研发适切的个别化训练课程,建立个别化评价激励机制,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需求都能被满足。






五、构建适切课程生态


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帮一个生命成长一点,就是将世界完善一点;让一个生命延长一点,就是把世界扩展一点,这也正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综合语文、数学等相关课程,在不改变现有课程形态的前提下,把新生命课程的每个版块内容,与现有的课程进行有机对接,找到两者在内容上的交集,以此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其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






六、扎实开展养成教育


从个体成长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创造幸福完整生活的必备保障。对于特需学生而言,不管是知识技能学习还是居家生活本领提高,最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新教育的“每月一事”对一个人一生有用的12个好习惯做了初步的探讨,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来探讨特需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于身心有障碍的儿童来说,很多普通人的行为对他们可能比较难以掌握,所以我们应该更细致、更深入地把习惯的养成教育贯穿在学校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通过日积月累的锻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乃至掌握自理技能。






七、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共育机制


学校、家庭和社区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新教育特别倡导家校合作共育,我在前年也专门主编了一本叫《这样爱你刚刚好》的书,为我们的家庭更好地了解孩子、认识孩子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初步的蓝本。跟普通儿童的发展相比,特需儿童的发展还存在一些特殊的规律,更需要我们的父母深入学习、掌握和了解我们的特需儿童的心理及特殊教育的规律。家庭、学校、社区怎么样构成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创建合作的内容和方式,拓宽和拓展教育教学资源和条件,促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新教育学院也专门成立了“新家庭教育研究院”,我愿意跟大家一起努力。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人的教育理想。疫情期间,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苏州等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为代表的新特教人率先发起“新特教线上资源平台”倡议,联合全国百余所特校力量,构建线上特教资源,百校千课,共建共享,疫情期间线上驰援湖北等地的特需学生及其家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平台涵盖课程243科,课时超过1500课时,平台注册用户已达4027人,除台湾、澳门外,全国其余省份均有用户注册“新特教”线上教育平台。新教育实验给自己的定位是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探路,我想我们的新特教将努力地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探索一条路径。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造福全国的广大特需儿童,使他们同在蓝天下,同享幸福而完整的学习生活。


编辑:一鸣

校对:华丽 雨路 天慧

排版:天慧

讲话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点这订阅《现代特殊教育》



▲向上滑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