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需儿入学再被拒:如何保障他们有学上?人工智能教育不是良策!

 昵称3cnM8 2020-12-31

据《科技日报》报道,就读于重庆江北区劳卫小学且刚上小学一年级的翔恩(化名),开学仅8天就被学校“劝退”了。翔恩是一名特殊的孩子,被医生鉴定为发育迟缓的他,到8岁身高只有110公分。学校劝退的理由是,孩子出现扰乱课堂、不听使唤等行为偏差,不适合在学校就读,且学校缺乏特教条件,师资是一大障碍。

见惯了特需儿童被普校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接受的新闻之后,对于特需孩子家庭来说,学校的这个理由似乎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如果站在当事弱势群体的角度来考虑,融合教育依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只是一份公文,只是普校校长的一句不同意,只是普通孩子家长怕影响自己孩子的一个借口。真正受伤害的依然是相比占少数的特需儿童罢了。

诸如此类的事件发生之后,很多网友总是喜欢用“少数服从多数”来为这样的学校和现行体制下的教育挽尊和开脱,却根本不会意识到,融合式教育是帮助特需儿童适应社会、更好成长的最佳方式,将特教班与普通班隔离开对特殊孩子适应环境、康复,甚至回归主流社会都很不利。

在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上,类似翔恩的遭遇,甚至更坏的情况都不少。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被学校拒绝,甚至遭家长联合抵制的情况时有发生。去年,广州一名孕妇携带其上幼儿园的儿子在家中烧炭自杀,据死者家属的说法称,男童曾在幼儿园打了别的孩子,男童母亲在家长群里沟通时,透露了孩子有自闭症的信息,遂被其他家长“围攻”,更有家长找到幼儿园要求让男童退学。可见,特殊儿童的求学之路充满荆棘,其中既有特殊教育软硬件条件的不足,更深层次的则是来自其他学生、家长的偏见与歧视。

国内政策和专家学者提出的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是全面推进融合教育的更好路径。

这个路径是正确和可行的,但是正确并不意味着能够坚决执行和一以贯之。

我们不谈制度,制度不是最终的背锅侠,只谈包容和融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实施方案》也提出要让“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

可是,诸多的特惠政策一份接一份,为什么特需孩子的融合教育就如此之难呢?

一种声音认为,批评或者质疑学校的“劝退”做法以及家长的抵制行为,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要改善特殊儿童的受教育处境,关键还是要加大特殊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力度。

两种声音所占据的立场不同,自然分歧就一定存在。

很多人也呼吁特需儿童家长能够勇敢地站出来据理力争和对抗这种“不公”,可是,对抗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有着特殊的规律,要求教师掌握特殊儿童心理学知识以及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教学能力。如果让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专业师资却跟不上,没有针对他们的个别化训练与康复措施,必然出现让普通教师力不从心的状况,从而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引发学生和家长的反弹。而这种情况,又会加剧家长和普通孩子对特殊儿童的偏见,引发联合抵制等行为,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有媒体指出,通过提高待遇、加强培训等措施解决特殊教育岗位转任教师紧缺问题,让特殊儿童与学校、社会形成真正的融合,无疑是关键。

不要再说特殊教育起步晚、起点低了,这不是拖延的理由,我们承认困难,也正视困难,可是当越来越多的特需儿童需求无法得到真正满足的时候,这个社会其实是在退步的。特殊儿童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如何对待特殊儿童是衡量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尺度。

最近,又有会议上提出了“人工智能实现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强调,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

这当然是好事,然而,每一种新方法和理论的提出总是有一个漫长的讨论过程,正如AI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治疗自闭症的方法被国外证明是利大于弊的,可是,在国内真正用这些技术的又有几家康复机构和研究单位呢?

中国教育报报道,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团队致力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性显著,团队重点开展自闭症儿童个性化智能干预与精细评估,为满足自闭症儿童需求开发了一套创新型学习系统,集精细化测评与精准教育干预为一体,通过人机交互游戏和多模态感知技术实现自闭症儿童个性化与自适应学习。团队以“星未来”给其命名,寓意是给星星的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大量实证结果表明,“星未来”可以对儿童自闭症进行有效筛查,从而为自闭症的确诊和及早干预节省宝贵的时间,而且能够根据每个自闭症儿童的需求和特点定制学习计划,并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状况营造智能化、个性化、自适应的学习环境。

自闭症个体差异千差万别,康复方法也是百余种,不可能用同一种方法应对所有自闭症孩子,也不可能让一个孩子套用所有方法,这是不科学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而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的人工智能环境下的自闭症教育干预技术来得似乎太突然,也未必能够适用所有自闭症孩子。

我们不否定研究,可是研究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目前一千万自闭症孩子却是等不起的。

教育是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更好融入社会的关键之路。同时,改善特殊儿童的教育处境,还有着帮助一个孩子,造福一个家庭的重要意义。融合教育之路上的诸多困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方能为特殊儿童的发展趟开一条更为宽广、顺遂的道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