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霄道人及螳螂门早期历史研究 五 崔虎刚(胡刚)

 六合武学 2020-05-19

升霄道人及螳螂门早期历史研究五  乾隆时期'螳螂势'相关的历史   崔虎刚(胡刚)


升霄道人许青云增删本之一《少林秘诀》

前文提到螳螂势的夏敬渠(1705~1787),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今属江苏)人,诸生。他好学,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礼乐兵刑、天文算数之学。他自负才学,游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北、陕西各省,结交当时名公巨卿,然而屡踬科场,终身不得志。所著除《野叟曝言》外,还有《纲目举正》、《浣玉轩诗文集》、《唐诗臆解》、《医学发蒙》等。

由于夏敬渠游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北、陕西各省,因此不好说其螳螂势来自何处。但下面这个历史文献,给出更多乾隆时期的螳螂势确切拳法真实信息。

清乾隆四年 1739年,王有光出生于江苏,比许青云小50多岁。乾隆二十七年升霄道人许青云整理拳谱的时候,王有光20多岁。

王有光60岁的时候,即嘉慶四年写完《吴下谚联》一书。《吴下谚联》是王有光创作的社会乡土类书籍。

《吴下谚联卷一 71拳 拳在壁角里》有: “伸手曰掌,屈手曰拳。拳曲其手,用以殴人;拳曲其身,用以避敌。凡不善拳勇者,往往四面受敌。惟在壁角里,三面护身,一面施威。

其势有三:

一坐马势,如孟之反抽矢,退步御敌,圣人嘉之。

一螳螂势,拳其二腕,挥肱斵轮,霸主式之。

一撒屙势,如登东厠,乃黄忠遗矢故事。坐马势可敬,螳螂势可畏,撒屙势可憎,皆足御侮并入拳经“。

斵:斫zhuó ,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

                           

                                  王有光60岁,嘉慶四年写完的《吴下谚联》

从王有光上述这段拳法相关文字看,王有光绝对是武学高手。他不仅给出了掌、拳及其螳螂拳勾子手的的定义及其用途,而且其“拳在壁角里三面护身,一面施威”,讲透了包括形意拳三体式在内的实战姿势等奥妙所在,并有《拳经》总结。

因为一个人对拳法的学习,一般多在中年以前。以王有光40岁来说,应该是乾隆44年左右。

这么计算的话,他对螳螂势的了解,在嘉庆四年以前,确切地讲应该是在乾隆时期了。

如果以20岁学拳计算,是乾隆24年,早于许青云整理第四次定稿之前。

许青云是否去过南方?不得而知。这位江苏人,在乾隆年间所接触了典型的钩子手、挥肱斧轮螳螂势。

这一情况说明,乾隆时期螳螂势拳法不仅成型,而且成名。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这一支,坐马势与螳螂势是分开的两个拳势。

王氏所记内容与前面江苏人夏先生的著作中提到的螳螂势是否相关呢?

 除此之外,乾隆二十一年左右,《红楼梦》著作相关的著名论题--脂砚斋读拳谱所提到的螳螂势,是另一个的同期重要文献。此时,这一支,坐马势与螳螂势合二为一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四十九回写史湘云着装打扮,庚辰本有夹批:“近之拳谱中有'坐马式’,便似螂之蹲立。昔人爱轻捷便俏,闲取一螂,观其仰颈叠胸之势。今四字无出处,却写尽矣。脂砚斋评”

近年曹芹溪(曹雪芹)乾隆时期书画作品的确认,佐证了上述批语的可靠性。

顺便一提:武学界朋友看到笔者研究红学,总觉得不着调似的;就如红学的学人力劝笔者还是去研究武学一样。其实,文武本来相合,不仅道理如此,当时的历史氛围如此,而且实实在在如此!武学与《红楼梦》关系大了去了。

正如武学界学人不信升霄道人许青云增删福居《罗汉短打拳谱》而出《少林衣钵》等一样,红学界学人也多只信自己的判断,而同样不信《红楼梦》中记载:曹雪芹增删(其神秘叔辈人物的)《石头记》而出《红楼梦》的白纸黑字。今日学人偏离历史文献记载及其实际越来越远。回归文献记载及文武合一的历史,才能研究历史真情。

上述三者,再加上螳螂门学者刘连洋先生研究的《莱阳县志》载"……先是小赤山李秉霄,乾隆时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于狱中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秉霄通医理,过试其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遁,越数月,秉霄深夜独坐,盗突至叩谢,秉霄与语,欢甚。盗以艺授之,秉霄亦英敏,艺成而盗不复至……"。另《螳螂拳谱》"……逊清中叶,海邑有附贡生李公,文学士也。赴秋闱不第,抛却锥子,匿迹山泉。其既与交游者,类皆一时侠客。公得异人传,能取内外两家之长而兼之,独于螳螂之术得其精粹,然志在云游,不欲以姓名示人,故人之皆未能识。"《莱阳县志》载:"大赤山赵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珠传海阳于山夼梁梦香(即梁学香),梦香传化龙(姜化龙)……化龙则赵格庄宋耀坤(宋子德)"。

这些人物都是当时的螳螂拳大家。这是又一个乾隆时期的螳螂术。可见乾隆时期,螳螂势确有其势!

另外还有其他历史信息,待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