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永烈是怎样炼成的

 昵称28572434 2020-05-19
工程师学者思维打造的硬核生存指南,用博古通今的文字带你走进迷人而有力量的求生世界。科学系统解构生存知识,创新结合进化心理学学科。国内先行的求生手册,2020年个人和家庭必学的自救指南。

课程会不断涨价,以实时价格为准。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课程说明及价格。


1


刘慈欣说:叶永烈是上世纪最重要的科幻作家。新一代科幻作家都读过他的书。

《十万个为什么》,总发行量大约一亿本,是读者最多的科普系列。

《小灵通漫游未来》,发行量300万本,是读者最多的科幻故事。

叶永烈还是上世纪最重要的传记作家。他的传记包括了诸多的重量级人物,其中大多数属于重要而敏感的人物。那些人当时处于被打倒、批判或坐牢状态。


叶永烈发表的文章,有3500万字。他还记录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他亲手拍摄的照片就有十万张,还有无数录音和视频。很多都成为博物馆珍藏史料。

他做过工厂技术人员,做过电影厂导演。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六年制的北京大学化学系,那是按照苏联的“副博士”学制打造的,按今天的说法,叫本硕连读。虽然他花费很多时间写作,专业并没有荒废,他的毕业论文发表在《化学学报》上。

这样一个重量级作家,小时候他爹妈是怎样教育他的呢?

或许你会认为他从小是个神童,未上学就认很多字,从小背诵大量诗词经典,语文更是无敌。

这些猜想错得离谱。事实上,叶永烈小时候语文不及格。

“很多人说作家是神童,我就是个‘反证’。”在济南书博会,叶永烈在现场展示了父亲保留的他的小学成绩报告单。“小学一年级有两门不及格,一是作文,另一个是阅读,阅读相当于现在的语文。我的作家之路,是从‘语文课不及格’开始起步的。”

或许你会猜想他从小家里很穷,没办法受到很好的教育,后来才努力读书,终于贫门出精英。

我们从叶永烈的身世说起。


2


叶永烈曾经回温州故居,看看他从小居住的房子。那房子已经归政府所有,里面杂七杂八地住了很多户人家。叶永烈说自己小时候住过这里,问那些居民是否知道这里有个地下室,隐藏有一个五百斤的铁门,打开铁门,下面是一个金库。

那些居民都不知道这事。因为贫穷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他们不会想到家里地下室藏个金库这种事。

叶永烈家所在的铁井栏,民国时期是温州的华尔街,一排排银行钱庄开在这里。

叶永烈在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里写到:
我父亲是一个企业家,当时在温州是钱庄的总经理,又是银行的行长,还兼职一家医院的院长。他从小念私塾,后来到保定军官学校念书,他书法很好,会写诗词,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我父亲曾经每天在开门营业前,把所有的员工召集在一起,由他主讲《古文观止》,当时这在温州是绝无仅有的。我小时候似懂非懂地在旁边听,这其实是我最初的文学熏陶。
叶永烈不仅是一个正宗的富二代,还有一个文字功底颇高的爹。但是,他父亲似乎并没有早早教他读书认字,否则叶永烈也不至于小学一年级语文不及格。


3


叶永烈提到他的童年,就是无忧无虑,天天玩得很开心。上中学,也是天天玩得很开心。他父母从没给他布置必须阅读的内容,也没限制他不许读什么书。

叶永烈最早读的书,是二本图画书。一本是《人猿泰山》,另一本是《鲁滨逊漂流记》,是在他父亲的书柜里找到的。《人猿泰山》所描述的非洲森林,《鲁滨逊漂流记》所描写的荒岛生活,都是他闻所未闻,所以极有兴趣。

然后他读了《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之类童话故事。接下来就看他父亲的各种书。


他父亲有几书柜的书,很快被他看完。然后到学校图书室、少年之家去借。等到上了中学,就去各个图书馆申请借书证。当时他同时有三个不同图书馆的借书证。其中温州文化馆的图书室借书证上的借书记录显示,1956年7月31日到8月29日的一个月暑期,他借书15次。三个图书馆加起来,借书的次数应该是相当的多。

从叶永烈回忆的少年时代的读书往事看,他读书似乎从来没有什么“目的”,更没有“书目”,父母和学校也没有对他读什么书有什么限制或指导,阅读的范围极其广泛,只要借的到的书,无论经典文学、外国文学、科技、童话、科幻,以及各种杂书,基本上都让他觉得很有趣。

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充满了快乐。学校里学习负担很轻,他除了看书,还玩象棋、养金鱼、集邮。他看书的时候,没人打搅他,可以很专注地看一整天。

后来他上北大,图书馆的海量藏书更是满足他对读书的饥渴。


4


叶永烈的父亲是一方名流,从军,从政,经商,都做得有声有色。书法对联古文,都不错。他是否从小教叶永烈读古典诗词,或者教他平仄对联之类?

我们从叶永烈的处女作说起。那时候,叶永烈看到报社门口挂了个投稿箱,就问别人这是干啥用的。人家告诉他把文章投进去,就会发出来。他觉得好玩,就写了一首诗扔进去,竟然真的发表了。这首诗是这样的:


这是一首纯粹的打油诗。如果你用普通话读一下,会觉得完全不押韵。因为只有用温州市区的口音去念,才是勉强接近押韵的。如果把第一行的“知道”换成温州人常用的“晓得”,就更合适。

如果叶永烈如他父亲一样读过老式私塾,或者小时候学过对联,甚至幼儿园背诵过《唐诗三百首》之类的古诗,他写出来的肯定不是这个样子。所以可以肯定,叶永烈从小根本没怎么背古诗。更没有学过诗词格律。

打油诗里面的词语和表达,是基于北方方言的官方标准汉语,但是叶永烈的小学老师可能是用温州方言教他念书的,也肯定没讲过平水韵和对联。

叶永烈高中毕业后,曾经想考北大中文系。他姐姐学化学专业,建议他考北大化学系。父亲表示赞同:化学好,学了化学就可以做雪花膏和肥皂,总有饭吃。叶永烈觉得有道理,就考了化学系。

可见,叶永烈的父亲根本就不希望孩子学文学。更没有亲自引导他走上作家之路。让叶永烈对写作感兴趣的,是发了一首打油诗后产生了成就感和兴趣,享受到表达思想的乐趣,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在以后的日子里,遇到有人问他教育问他,叶永烈总是回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说叶永烈的父亲对他成为作家有什么帮助,那就是家里的几个大书柜,和各种各样的有趣的书。

叶永烈的父亲对叶永烈直接的教育,是言传身教提醒他做个细心的人:重要的东西要保管好。作为军人出身的银行家,他极其仔细分类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东西,有些他认为重要的,比如孩子们的成绩单,都会一一保留,叶永烈说它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39张成绩单,父亲都保留着。每次给家里写信,父亲会建议他信后面的日期不要忘了写。

这种影响,让叶永烈从一个原本粗心的孩子,变成一个非常仔细的人。他读书会做笔记,自称《小辞海》,他会把每年成钱上万的读者来信分类收藏,重要的会像档案一样做记录。各种采访记录,一手访谈资料,信件,照片,视频,录音,样书,都整理得清清楚楚。所有传记细节,都一一考据对照。他不仅是个作家,甚至是一个珍贵史料资料库和博物馆的打造者。


5


叶永烈最令人敬仰的地方,是身处逆境而依然无比努力。

他父亲从解放初的民望极高的社会名流,被打成右派。然后他哥哥也被打了为右派。他的岳父杨梯,也是民望极高的学者和乡绅,五十年代也入狱,死在狱中。

叶永烈回温州结婚结婚的时候,全家只能住在十几平方的房间,隔开一个6平米的房间做洞房,这就是他们的婚礼。

在上海工作的时候,叶永烈买了半间房子,12平方米,成为上海“有房一族”。这就是他一家四口十几年的住房。

叶永烈的妻子出身平阳杨家。杨家是大地主和学者世家。太平天国年代,平阳金钱会作乱,杨家捐地二万亩,以资助剿灭金钱会。清末杨家一门五留学日本,个个学有所成,为乡人楷模。叶永烈的岳父杨梯就是毕业于早稻田大学。


这样一对门当户对的豪门富二代夫妻,沦落到住在这样狭窄的贫民窟里,天天读书写作,成果累累,可谓奋斗者的典范。

他们待人接物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凡是对他们有恩的,一个个都铭记在心。曾经给他机会写《十万个为什么》的曹燕芳编辑,曾经视为科普老师的高士其,都被叶永烈视为恩人。尤其是当初发表他十一岁时写的打油诗、并且专门给他写信鼓励的的那位编辑,叶永烈一直铭记在心,多年了一直在寻找这位只在报社工作一年的编辑,由于当时的报社只盖公章,没有署名,所以一直找不到本人。

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凭着保留二十多年的旧信的笔迹,终于寻访到当年给他写信的编辑杨奔,专程登门感谢。杨奔说之所以专门写信给他,是因为他也是十一岁开始发表文章,却没人跟他联系,多年后才在一本书里看到自己少年的作品,于是就立愿:若是遇到小朋友投稿,一定要非常认真写信联系。

由于叶永烈夫妇的和善、感恩、正直善良,他在各种困境中一直得到邻居、同事和朋友的保护。当年《十万个为什么》被打成大毒草,红卫兵到叶永烈12平方米的斗室抄家,邻居都出来为他维护。后来叶永烈被送去关牛棚劳动,在1982到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又被批判,但是由于他们夫妇人缘好,总有人维护照顾。

我依然记得当年叶永烈采访何智丽时做的一些报道。首先是叶永烈借此揭开乒乓球“让球”的黑幕。又因为在博客为小山智丽辩护而被几千人大骂汉奸。今天还会有几个功成名就的作家像叶永烈那么坚守基本原则呢?

如果祖上传给他们的只是大量的财产,那么或许这些财产早已一点都没有留下。但是祖上也传给他们一些家教、人品和做事的素质,或许还有某种智商基因。这种东西是可以随身携带、伴随一生的。

即便经过各种运动,你会发现很多民国时代的名门望族和社会精英的后代,依然有很高的比例成为社会精英,或者拥有更好的社会声誉。


6


如果老师和家长要从叶永烈的成功之路挖掘出一些教育之道,或许会失望的:这种教育之道并不适应今天的社会,也无法推广。

他出生在一个不缺物质的富裕之家,有一个见识远超常人的父亲。他父亲并不要求孩子继承家业,也不要求孩子光宗耀祖,更不会指望孩子挣大钱给自己养老。他提供的是衣食无忧的环境和家里几个大书柜,是书柜里有许多优质的书,他不限制孩子读什么书,不干涉孩子的各种好玩的兴趣,给孩子提供各种可能性。

其次,他的教育不是对孩子指手画脚,而是言传身教。自己每天起大早,在钱庄开门前亲自给员工讲解《古文观止》。他自己一丝不苟,无论是孩子成绩单,还是孩子发表的处女作,都整理得整整齐齐,一直保留。

再看看叶永烈的学校生活。四五十年代其实是中国教育的黄金年代,首先是继承了民国时期的各种学术传承,新学校和师范又接纳了国外的各种教育思想,尤其是维果斯基和皮亚杰的儿童教育思想通过东欧和苏联传人,这方面中国和苏联甚至领先于西方国家。

当年都学生课程负担极轻,叶永烈这样的学生只需要用很少的时间应付功课,其他时间可以醉心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读各种各样的书。而这些书基本上和应试教育毫无关系,完全是出于个人兴趣。相对于当今被题海战役和应试教育逼到没有闲暇的孩子,他们是令人羡慕的一代。

很难想象现在的一年级孩子若像叶永烈一样二门课不及格会怎样。但是阅读和写作只有四十分的叶永烈成了大作家。

还有一个当年给叶永烈写过信的青年工人,叫郑渊洁。他小时候数学从来不及格。他感谢母亲一直支持他喜欢的语文。他说:如果当年父母天天逼他补习数学,那么这辈子既不能成为数学家,也不可能成为作家。

孩子有无限可能性,你要做的是提供机会给他,让他感受自己的成就感。

孩子不是看家长和老师怎么说的,他们会看家长和老师怎么做。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你最应该做的是让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人。

叶永烈受到的教育不是谁都可以模仿的,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经济殷实的人,一个有见识的人,一个有素质的人,或许可以给孩子这样的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