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ature刊文揭示他汀“新功效”!还有3个服药问题,值得注意!

 quzn 2020-05-19

心血管疾病!不折不扣的“头号健康杀手”,仅在我国,数据推算显示现患病人数就达2.9亿之多。

罹患心血管疾病,绕不开的一个药物就是:他汀,相信经常阅读我们文章的读者,对这个药一点都不陌生。

众所周知,他汀是个调脂药。简单来说,该类药物能够通过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羟甲戊二酰辅酶(AMG-CoA)还原酶,促进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代谢、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浓度。此外,还有抗炎、改善左心室功能等作用。

他汀降血脂,我们太熟悉了,作为指南推荐的首选药,实打实是心血管领域的“明星药”。但是现在,他汀跟肠道菌群也有了联系,最新研究指出,肥胖人群吃他汀,还能有额外好处?快来看看▼

近期,神刊《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刊发的一项来自微生物学专家的研究,其中有一项“意外”成果引发了心血管医生的关注。文末可下载研究原文】


老规矩,先看结果☟

该研究通过分析人群数据,意外发现他汀类药物可改善肥胖个体的肠道菌群结构,具体来说,与未服用他汀的人群相比,服用他汀类药物的肥胖患者体内,一类“不健康肠型”——Bact2型比例会显著降低。


Bact2!你个“坏肠型”

要解读这个研究,我们先得了解一个今日循环公众号上不常见的词——“肠型”。

2011年,微生物学领域的领军大家之一Jeroen Raes教授团队率先提出,人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肠型”(enterotypes)。结合2017年对肠型概念的进一步补充,目前根据肠道中的优势菌群来划分,科学家们提出4种肠型:拟杆菌1型(Bact1)、拟杆菌2型(Bact2)、瘤胃球菌型(Rum)和普氏菌型(Prev)。

重点注意一下这个Bact2!

研究发现,不同肠型与人体的健康、疾病状态很有关系。就拿Bact2型来说,既往研究发现,这种肠型与炎症有关,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大部分人(超过3/4)的肠道菌群就属于Bact2型;相比之下,在没有炎症性肠病的人群中,属于Bact2型的人不到15%。

比如,这种肠型的微生物组成在克罗恩病患者中就比较常见,所以我们可以先简单粗暴地把Bact2理解成“坏肠型”

胖,可能就是因为这副“鬼心肠”!

Bact2与炎症相关,基本“坐实”了,为了继续研究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的关系,Raes教授团队又展开了进一步研究,也就有了这篇《自然》上的Paper。

该研究结果进一步实锤了Bact2型确实是“不健康肠型”,不仅与系统性炎症水平高有关,它还与肥胖相关。在纳入该项研究的队列中,“瘦子”中仅有3.9%为Bact2型,而在肥胖人群中这一比例上升到了17.73%。

其实,此前关于肥胖和肠道微生物的关系已经有了很多研究,目前,我们已经知道了,肥胖以及肥胖相关疾病都与肠道微生物的明显改变有关,包括此前一项来自我国学者的研究也曾明确指出,肥胖可能由细菌感染引发。


他汀表面降血脂,深层次还能?

回到心血管领域,一项微生物学家发布的研究成果,又是怎么和心血管领域的“明星药”扯上关系的呢?

说是“意外”发现,就是源于此。该项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欧盟的一个大型项目MetaCardis的数据,包含了欧洲国家的2000多名志愿者,记录了每个人的个人数据,结合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临床方法等进行分析。

就像文首说的,在心血管疾病“肆意横行”的当下,这2000多名志愿者中肯定存在血脂异常的,这部分人群就避不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数据收集当然记录了药物使用史。

研究人员分析了志愿者的药物史发现,他汀类药物是志愿者所服用药物中对肠道微生物影响最大的,其中12%的志愿者在服用他汀。

进一步的分析就更有意思了,发现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影响了这些志愿者中肥胖的那部分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

具体数据显示,服用他汀类药物的肥胖志愿者,只有5.88%的人为Bact2肠型,远低于常规肥胖人群中的17.73%,甚至与非肥胖者相当了。但在BMI不到30的人群中,服用他汀类药物并没有显著改变这部分人群中不同肠型的比例。

▲服用与非服用他汀药物的肥胖志愿者的拟杆菌2型(Bact2)比例

科学研究是非常严谨滴~

为了确认新的发现,研究团队又分析了另两组队列、总共超过2500人的数据(MetaCardis项目的心血管疾病队列和FGFP的数据),结果如出一辙:服用他汀类药物的肥胖患者,Bact2肠型比例降低,也就是说,他们的肠道菌群的构成变得更健康了!


调脂药为什么还会影响肠道?

基于上述发现,作者提出了两种他汀类药物-菌群-肥胖的机制模型。

第一种,他汀类药物通过直接或间接调节菌群来抵消微生物对炎症和代谢性肥胖合并症的贡献。

第二种是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肠道中宿主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使菌群向与炎症无关的肠型发展。


他汀改善菌群,有何实际意义?

能发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自然是非常有分量了,实锤了“他汀能改善肥胖者的肠道菌群”,对临床、对血脂异常的患者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这就需要考虑我们现行的临床策略了,现有的用药指南在决定是否给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并不考虑体重因素。

用指南说话▼

▲截屏自《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针对该文章,Nature杂志发表的相关评论文章中指出,我们都知道,肥胖所带来的一系列代谢疾病都和肠道微生物有关,如果能在因果关系上和临床试验中确定他汀类药物和肥胖以及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说不定能够让肥胖患者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和生活。

当然,服用了他汀类药物的人群是否接受了更多其他治疗?这部分人群知道自己已经患病了,是否改善了生活方式等?等等,这些在研究中都没有讨论到。现在说,他汀类药物能对减肥等产生何种影响,是否可开发成为减肥药物等等,为时尚早。期待进一步研究!

科普时间到



作为一个传播心血管领域学术知识的平台,我们还是要回归心血管学科知识~

目前大家常用的他汀有以下7类: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是通过发酵方法从土曲霉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的天然化合物;

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为人工半合成或全合成的化合物。

很多患者对他汀怎么吃?什么时候吃等存在诸多困惑,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它们不一样哦

1

他汀什么时候吃?饭前?饭后?还是随餐服药?

口服药物与食物都是在胃肠道中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肯定会收到食物的影响,这个不难理解。 

比如:

  • 洛伐他汀与食物同服吸收增加,再加之半衰期较短宜晚间服用,因此其说明书推荐的服药时间为“晚餐服用”

  • 氟伐他汀与食物同服吸收减少,其半衰期也较短,因此说明书推荐睡前”服用该药物。

2

他汀什么时候吃?早晨、中午还是晚上?

还有的患者问题,都是他汀,隔壁老王的大夫叮嘱他晚上吃,但我的大夫却说啥时候吃都行,我这大夫是不是不负责,他是不是敷衍我?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一个医学名词,叫半衰期

半衰期是指体内药物量减低到二分之一时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的药物,从体内消失的速度就越快。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人体内胆固醇合成来减低胆固醇,而人体合成胆固醇的活动在半夜最旺盛,因此,必须让他汀的体内含量在半夜维持较高水平,才能有效降低胆固醇。

夜晚静悄悄……胆固醇的合成却很旺盛哦~

比如:

  • 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的半衰期比较长,在一天中任何时间服用都能保证良好疗效;

  • 而其他5种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匹伐他汀)半衰期较短,应该晚间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药品名称中具有“缓释/控释”字样的他汀,不论是哪一种,都可以在一天之中任意时间服用哦

(因为缓释/控释剂型的他汀因为经过特殊的药剂学设计,药物被平稳、缓慢地释放进入血液,能够保证他汀的体内含量在一天中的任意时刻均具有较高水平。)

3

他汀不能跟西柚一起吃,对!

经常看到科普中说,他汀不能跟西柚一起吃,对对对!小编要联系强调三遍!

简而言之,一些他汀(如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在肝脏内分解代谢的过程需要细胞色素P450 3A4参与。

而另一些食物或药物,它们对CYP450有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就会影响同用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速度,也会影响药物治疗效果。

比如阿托伐他汀和红霉素▼

阿托伐他汀依赖CYP3A4进行代谢,如果同时服用红霉素,红霉素会抑制CYP3A4,给加工阿托伐他汀的流水线“减速”,他汀就不能及时有效的被分解掉,就会在体内蓄积,就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再比如柚子与他汀

柚子(主要是西柚)中含有西柚苷和呋喃香豆素等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也会显著抑制细胞色素P450 3A4的活性,从而影响上述他汀的分解代谢。

温馨提示
01

广大患者朋友们,一定要养成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的习惯

02

如果对于药物服用感到困惑或出现身体不适,不要擅自停药或自行增减药物,应该咨询医生或药师,让专业人士为您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Arumugam M, Raes J, Pelletier E, et al. Enterotypes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J]. nature, 2011, 473(7346): 174-180.

2. Vandeputte D, Kathagen G, D’hoe K, et al. Quantitative microbiome profiling links gut

community variation to microbial load[J]. Nature, 2017, 551(7681): 507.

3. Turnbaugh, P.J.; Ley, R.E.; Mahowald, M.A.; Magrini, V.; Mardis, E.R.; Gordon, J.I. An obesity-associated gut microbiome with increased capacity for energy harvest. Nature 2006, 444, 1027-1031, doi:10.1038/nature05414

4. 中国科学家发现肥胖的“秘密” ,生物360,2012-12-19.

5. 环湖医院药剂科等

慧敏  综编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