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记忆】穿牛鼻

 乡土天下 2022-11-03 发布于广东

撰文:曾伟才  编辑:文翟

穿牛鼻,很多人没听说过,更没见过,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农村人都知道。

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牛作出了巨大贡献。记得小时候生产队养了好几头牛,有公有母,有黄牛也有水牛。它们虽然各有特点,但都扮演同一个角色——犁田耙田,为春夏两季播种奠定基础。

水牛一般在1岁左右就要被学会犁田,俗称“告田”。而在告田之前就要穿好牛鼻,结好“牛綯”(即牵牛用的绳子)。因为牛鼻子最敏感,也是牛最脆弱的地方,牵住了牛鼻子,牛就会乖乖随你走。因此,穿牛鼻是过去传统农耕时代很重要的事。

牛是农民的忠实伙伴   网络配图

穿牛鼻是有讲究的,一般在五谷大热时(即立春后50天左右)进行。就是用削好的竹签(有笔杆粗)刺穿牛鼻孔,用绳子在竹签左端打个结,牛就被绳索套住了。牛最怕痛的是鼻窦间,人们要把它的鼻窦间刺穿,牛会拼尽全力反抗,牛脾气可就大了,没有三五个壮汉缠住牛头是不行的。

我对小时候生产队穿牛鼻的记忆已模糊,只听大人们说那是个费劲的事,没几个人奈得何。我们生产队穿牛鼻少不了一个人,那就是广玉大爷——一位老把式(有武功的人)。据说他年轻时练得一身好武功,那时,我们曾家屋耍了一班狮子,请了几个把式(武功师傅)告打(教大家操练武艺),广玉大爷练就了一身好气功,全身能打铁尺(用扁铁条抽打身体各部位),更了不得的一门功夫是“推磨”,即由徒弟站成马步,气运丹田,师傅双手端一石磨(农村过去推米磨豆腐用的石碾子,约100多斤重),相距1米开外,运气发力,一把猛推过去,石磨砸在徒弟的肚皮上,象皮球一样立马弹了回来,而徒弟却纹丝不动,面不改色,广玉大爷即是那位“徒弟”。

因为广玉大爷臂力过人且有功夫,所以顶牛头非他莫属。人们会先用红薯藤(牛爱吃的)引诱牛把脖子从牛栏杠中伸出,然后广玉大爷倏的一下用肩膀顶住牛的脖子,死劲把牛头靠在牛栏杠上,傍边各一壮汉抓住牛角捂住牛眼,使牛头动弹不得,再由一位汉子手持铁锥刺穿牛鼻窦间,然后在伤口处敷点药,在穿孔处塞个牛鼻套,三个壮汉再慢慢把牛头放开,这时,牛已垂头丧气,人也气喘吁吁。

每头耕牛都要经历这个痛楚方能为农夫卖力气,牛是农家之宝!

特别说明:本文系原创,文中照片源于网络,在此致谢摄影者。

附:「乡土天下」坚持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乡土历史人文。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留言分享思想,以鼓励作者写作。

作者简介:曾伟才,男,生于六十年代中,邵东水东江人,大专文化,先后在邵东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和邵东县统计局工作。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离农村越久,乡愁越浓。喜阅乡土文章,分享乡情故事,感受时代脉搏,其乐无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