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德社区营造共学丨组织培育的视角、方法和修养

 乐和行者 2020-05-20

前  言

在区委政法委、区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指导下,顺德社会创新中心于2019年8月启动顺德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围绕社区治理创新,推出社区营造、组织培育、议事协商、社区社会服务等模块课程,其中组织培育模块与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绿耕”)联合开展。

阅  读  引  导

2019年9月,我们在顺德区勒流街道东风村开展了组织培育系列共学营的第一期。按照最初的设计,组织培育系列共学营共五期。在共学营中,我们从讨论组织培育的切入点开始,按图索骥:怎么在社区中找到一群人、培育成社区组织?当组织形成后,又将走向何方?这既涉及到具体的组织培育方法,也取决于我们培育社区组织的目的,以及我们对社区组织的整体想象。因此,在每一期的共学营当中,我们都不断回到社区为本的视角,一起探索与学习。

▲9月18-20日,举办第一期组织培育共学营

在组织培育第一期共学营(资产为本的社区评估)中,我们通过参与式学习,跟伙伴们一起在东风村试着用资产为本的视角去理解社区,从社区寻找组织培育的切入点;又从这些切入点出发,畅想社区的未来,将组织跟社区联结起来;也一起,跟小伙伴们重新看待自己所在社区的组织。

▲10月24-26日,举办第二期组织培育共学营

而第二次共学营,将直接切入系列共学营的主题“组织培育”。考虑到顺德社区营造已经颇有基础、伙伴们都有一些培育社区组织的经验,我们将重点放在社区组织成立后的阶段:当社区组织已经起来,有哪些事情是需要我们去关注和应对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组织又是如何进一步稳定、发展,逐渐走向社区、走向可持续的?

而其中不变的原则,是要让顺德本土的经验分享出来、流动和碰撞。

日   程   说   明

根据主题,我们把这次共学营变成了一个以组织培育为主题的“案例研讨会”。

第一天,先让小伙伴一起整理感兴趣的学习议题并进行分组,然后各小组通过案例的形式,根据议题梳理自己的经验。

第二天,伙伴们带领大家一起进行案例研讨,通过一个个案例,将细碎的组织培育方法呈现出来,共同讨论与反思。其中,作为协作者的绿耕的小伙伴也分享自己在社区中做组织培育的经验。这样,现场就有5个案例的经验整理出来。

第三天,我们一起去到西海村,通过跟西海村居民组织的成员直接对话,讨论我们可以怎样盘活社区当中的自组织。最后,我们回到自身,分享自己作为社区工作者、组织工作者的经历和情感变化,并讨论我们这一群人在未来共同学习、互相支持的可能。

▲两天共学的日程介绍 

学习议题整理:

说起组织培育,我们到底关心什么议题

社区自组织的发展需要两个要素:人和事。在上一期共学营当中,我们谈到,社区最重要的资产是人,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事情将这群人聚在一起。而社区有许多事情和议题,但一定要是这群人认为重要、感兴趣或有需要的事情,才能将大家聚在一起。

对共学营的伙伴来说,同样如此。因此,在一开始,每一个小伙伴都分享了TA最想在这次共学营跟大家讨论的议题。我们一起将这些细碎的议题合并为四个大的议题,大家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议题,形成不同的小组。

▲分组后,成员为小组拟名字



大家初定的四个议题是:

★社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盘活社区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

★社区组织在各阶段如何进行能力提升

★社工在组织培育中的角色

小组讨论,分享和记下感兴趣的议题,并向其他学员展示~

但是,在进入具体议题前,协作者先“踩了刹车”,让节奏停下来,大家一起先处理两个很重要、但总被忽略的问题。

社区为本视角


在讨论跟组织培育的具体议题时,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是:我们培育社区组织到底是为什么?因此,进入讨论议题前,我们先回到社区为本的视角。

▲协作者凤连分享仙娘溪村的案例

绿耕的小伙伴凤连给大家简单分享了仙娘溪村的案例:在仙娘溪村有好几个生计小组,大家在社区当中通过生态种植与加工农产品、经营乡村旅社以及开展体验游获取收入。但对于社区工作者而言,培育这些组织不仅是希望他们自我服务、发展自己,还希望组织要有社区意识和社区责任感。

▲▼仙娘溪生计小组通过加工农产品、经营乡村旅社等方式获取收入


但组织的成员、尤其是刚培育起来的组织未必有这样的意识,而作为一个组织工作者(同时也是社区工作者),在一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让组织成员去思考自己与社区、甚至更大的社会环境的关系。这是社区为本的视角,它直接关系到组织要走向哪里。无论是社区工作者还是村居两委,都不希望自己变成社区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而是期待社区居民可以自我服务,与村居两委一起去推动社区发展。

我们通过这个案例的分享,呈现了一个社区工作者对组织的想象,也抛砖引玉,希望现场的小伙伴也能够跟大家分享:“我理想中的组织”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理想的社区组织


与“为什么要培育社区组织”一样,“我理想的组织”也是组织工作者在“动手”之前应该思考、但在实践中常常会忽视的问题。

说起对社区组织的想象,很多伙伴会想到组织的类型,有互助类、议事类、兴趣类。“组织是有自己的架构的”、“组织中有稳定的成员”、“组织内部有共同的信念”、“组织的成员有各自的分工,大家一起合作完成一些事情”、“组织要自己有钱”......

▲大家列举对自组织的想象

大家在跟身边伙伴简单讨论过之后,很快抛出这些句子。看起来都是些无可争议的句子。可我们在社区工作的时候,往往还要考虑得更细:组织的架构和决策机制是什么样子的?对组织的成员有没有更具体的想象?那个组织的共同信念应该是朝向什么方向的?组织内部的分工与合作如何平衡?如何保证“分工不分家”?......

▲讨论与思考

小伙伴们都说,工作时很少有讨论过这个问题。组织培育,往往是一个具体的事务,想到了就去做了。但回过头来会发现,我们对组织的想象不一样,推动社区组织的做法也不一样,关注点也不一样。对社区组织的想象就会影响我们怎么去做组织培育,想象越清晰目标就越清晰。

这只是一个快速的讨论,在共学营并没有答案,但我们期待这是一个思考的开始。

发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赋能

现在,回到小组讨论,处理具体议题。小伙伴们去到之前根据议题分成的小组,讨论自己关于这个议题的困惑,并拿出小组伙伴的经验和案例。

▲学员围绕之前提出的议题,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分享经验和案例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协作者也加入讨论。协作者发现,尽管是在不同的社区,但大家在社区做工作的时候,所关心的事情是相通的;而大家对同一个议题又有着不同的思考,因为这些不同思考的碰撞,大家可以获得新的启发。任何一个社区工作的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在一个社区中管用的方法,在另一个社区不一定有用,答案一定要从社区当中去寻找。

同时,其实每个社区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经验,只是很多时候大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并不以为那是经验。而当大家坐在一起,疑问与疑问碰撞,经验与经验对话,其实是在帮助自己、也帮助他人理清的过程。这样的场景和体验,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对协作者来说,这个过程就是赋能的过程,也让大家更加相信,只有同在社区情境的伙伴才能够有更加实在的经验,更加能够对回自己的场景。而协作者的任务则是创造机会让这些经验流通。

顺德伙伴的社区组织培育经验

在小组整理出案例之后,小伙伴们在大组就案例进行对话。每一个小组除了要梳理案例的内容,还要策划案例分享的形式,以便现场的其他伙伴更好地参与进来。

▲“好奇猫”小组以场景模拟形式介绍左滩巾帼种植志愿队案例

学员经验梳理展示





通过四个小组的案例分享和大家的追问、澄清、建议,大家一起整理出了如下经验(有一些小组共同修正了讨论的议题,跟之前的议题已经不一样):

以马东村导赏志愿服务队的发展过程为例,探讨“组织工作者如何挖掘组织骨干/领袖”:

✔ 工作者应该有整合社区资源、挖掘社区资产的视角和能力

✔ 工作者有包容开放的心态(不限于单一的人群)

✔  善于发现“特别人士”、不同的社区能人

✔ 工作者具备评估组织状态和需求的能力

✔ 把能人带到组织中培养为骨干

大家觉得组织骨干要“有心”、也要“有力”,而要挖掘骨干,需要做的是:

✔ 组织成员与组织工作者要明确组织性质和类型,不同的组织对骨干的要求会有所区别

✔ 组织成员或组织工作者要知道需要什么样的骨干,了解骨干的一般特征

✔ 根据组织性质去找具有其对应能力的人,可以通过找人推荐的方式

✔ 让组织成员来参与骨干的产生和决策机制,理顺“谁来决定TA是骨干”的问题

✔ 特别要注意了解有能力的人是否“有心”



组织工作者在组织培育过程中

的角色和定位有哪些?

资源挖掘者、联动者、资源链接、推动者、支持者、陪伴者、教育者、服务者。工作者需要在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跟进方式,当组织成熟后,就可以转变为督导支持,提供建议。

以马东村为例,大家同样讨论了

“组织成熟的标准”:

✔ 组织目标的完成 

✔ 独立自主运作(比如导赏志愿服务队自主接团)

✔ 可持续运营,有钱、产生经济效益

✔ 具备对外对接和宣传的能力

社区组织内部有矛盾,怎么办呢?

这是组织培育过程中的常见情况,大家也总结了很多点子。

✔不能每次都由组织工作者来解决组织矛盾。组织工作者需要与组员订立议事规则,让组织制度化地解决矛盾

✔矛盾并不是一两次会议就能解决的。如果工作者不得不介入组织矛盾,就需要长期的关系建立,了解矛盾的根源,了解组织成员的个人特点

✔有时投票并不能解决组织的矛盾,那些“被决定”的人未必心服,这样反而会留下一些心结。最重要的还是组员之间能够互相包容和理解,组织内部形成这样的氛围

✔有时候关于问题的决策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通过决策的过程让大家理解组织的目标,逐步达成关于目标和愿景的共识。有了共同的愿景,有些矛盾就可以化解

✔吵架不一定是坏事,“吵架”过程中,大家在进行自由发言。关键的不是“吵架”,而是“吵架”之后我们又做了什么?

以新松社区的亲子义工服务队为例,大家讨论了组织新旧成员融合的议题。为了让新旧成员更好的融合,我们需要做的是?

✔ 首先,可以采取一些常用方法:以旧带新促进融合,团队建设维护关系,开展培训培养新人……

✔ 其次,既然“新旧成员融合”是社区组织经常会面临的问题,作为一个“问题”,组织需要建立“制度化”解决问题的模式,并发展组织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同时,社区组织不能依赖单一的领袖或骨干,要培养多位组织骨干或一个核心团队,避免因人员变动带来组织的震动;

✔ 最后,既然是组织(亲子义工队)的问题,那最重要的就是组织成员要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共同商量问题的解决方式。社工可以和社区组织一起来做组织发展的复盘。

既然培育组织是为了贡献社区,那么如何推动组织参与社区事务?

作为社区工作者,要清楚为什么要推动组织参与社区事务。之后就根据组织的不同情况,通过不同的活动、公共事务等方式,带动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工作者往往是处在更加主动的位置,但这个过程是有必要的,当社区组织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所获得(感受或其他),组织成员就会慢慢开始思考这些事情跟自己的关系,重新去看待组织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经验对话——绿耕的组织培育工作

经历了顺德伙伴贡献的经验盛宴,绿耕的伙伴洪金也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广州从化乐明村驻村三年、培育乐明综合农民协会的案例。2015年7月,绿耕在乐明村驻村,以生态种植小组为基础,广泛组织妇女,从跳广场舞队开始,经历大约3年的持续推动,2018年年底,乐明的村民们成立了乐明综合农民协会,既开展生计发展的尝试,也为村庄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

▲乐明村

通过这个案例,洪金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 在社区工作者刚开始进入社区的时候,就需要厘清自己的方向乃至目标,比如:对美好社区的想象;

✔ 要抱着真诚的态度及对社区的好奇心,了解社区的情况,与社区居民建立关系;

✔ 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工作者需要走访和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家访、见人就说、让村民动员、打消村民顾虑、“推销”好处);在村里混脸熟,主动融入到村民生活中(同吃同住同劳动);

✔ 找到社区可以“点火”的地方,通过一些具体的事情将社区居民聚集起来;

▲协作者洪金为大家分享乐明村案例

✔ 基于兴趣、爱好来发起行动,并让村民参与负责一些“门槛低”的事,可以带来正面的反馈;调动村民的经验(比如在广场舞队,以前学过广场舞或做过老师、或主动大胆的村民,就会快速参与进来),承担自己能承担的,提升村民对“事”的拥有感;

✔ 怎么从“一帮人”的状态走向组织呢?当已经有一帮人聚起来,需要通过做事让大家看到规则的重要性并产生制定规则的动力,比如认识到:对人没有约束、随意行动,会影响做事的效果。而社区工作者也需要“临门一脚”,强化村民意识,可以主动提出成立小组的建议。只是,成立小组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在跟村民密切互动过程中把握村民意识变化;

✔ 组织成立时,需要注意:成员是按自愿原则加入小组;组织成员需要一起讨论确定组织的目标、愿景、架构(选出核心人员、分工)、规章制度、组员权责等;

✔ 利用一些方法,可以增强成员对小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比如,通过制作组织的统一服装、用服装表达出共同的身份、在社区活动中亮相等不同形式,让组织成员更有团队感;其次,通过这些方式让社区知道组织的存在,社区的肯定和认可能够对促进组织的稳固;

✔ 挖掘并培养组织的积极分子,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和建议,提供支持和陪伴,提升参与者的自信心(让她们看到变化);

✔ 培养组织合作的意识和习惯:通过一起做事,让大家找到在一起做事的感觉,促进交流和互动,看到合作的好处,也习惯和享受在一起快乐的感觉;

▲学员就乐明村案例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 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广场舞、社区活动、社区学堂、组织内的活动),挖掘和回应多样化需求,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大家一开始就对“社区意识”有些接触和了解;让组织成员看到一起做的事情给个人带来的变化(初期偏外在的),如成就感满足感(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家庭关系的变化、自信心的提升(长期的内在的)、对外交流认识更多人(自豪、更多关注社区公共部分),对组织有归属感愿意承担;

✔ 绿耕培育的社区组织,同样面临新老成员或新老组织融合的问题。这个时候,社区工作者需要出来澄清一些事情;也可以引导组织成员协商解决,将问题摆上台面公开谈,让组织间互相理解和尊重;也需要推动老组织更多的参与。

与西海村的居民自组织面对面

共学第三天,我们来到了西海村,跟社区自组织面对面交流,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社区组织。

在一心社工的协助下,首先跟大家分享的是西海小学爱心家长义工队队长声哥,他同时也是爱心送餐队的负责人。大家特别关心组织内部的矛盾如何解决,但这个问题在声哥那里好像特别简单——一切从“心”出发。

▲爱心家长义工队队长、爱心送餐队负责人声哥分享

声哥这样说:

西海小学家长义工队成立于2014年,以前有150多人,现在有130多人,因工作调动或孩子上学的原因,人员就会有流动。义工队的主要工作是在上学、放学的时候,在学校门口指挥交通,保障学生安全和道路秩序。义工队现在采取制度化管理,有章程,对大家进行约束,比如参加次数、义工服务质量要求等。每个年级都有人负责,1个组长2个副组长,有过3个队长,上一届的组长也会成为义工队的顾问,一直保持联系。义工队每年会举行换届选举,与学校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也会举办周庆年、嘉年华等活动。实际上,坚持把心态摆正就没有什么做不好的,坚持自己的初心。

▲爱心送餐队

队员之间要互相尊重、互助理解、互相支持,这些事情不能强迫大家,我们让服务对象开心快乐,我们自己也要开心快乐,事情才能做得长久。

2018年,在家长义工队内部孵化成立了送餐队,初一十五送素餐给老人。在西海村公益微创投资金的支持下,还会帮老人刷墙、铺床之类的。最开心的就是看到老人的期盼和笑容,送餐队会一直做下去。假如以后送餐队没有项目支持了,自己掏钱也要做下去。

关于做义工,一开始家里人不支持,觉得我的时间都拿去做义工了。后面我就带着我老婆一起跟着做过两次义工,她觉得我是个好人、没有“跟”错人,就开始支持我的工作。我觉得自己心态好、也开心,家庭关系也会很和谐。

▲向日葵爱心义工服务队队长巧团分享团队发展历程

第二个跟我们分享的是向日葵爱心义工服务队队长巧团,巧团这样说:

服务队是2017年在社工协助下成立的,主要成员10个,其他成员20多个,从一开始我们就是自己搞活动,做亲子烹饪、亲子服务等。后来有一年多时间,因为没有怎么开展活动,大家互动不多,但我很怀念大家在一起的感觉,不想看到大家就散了。2019年因为西海村公益微创投,就又将大家重新召集回来。我在微信上问大家,结果发现其实大家也都是很想念一起做事情的,于是我们就又在一起设计活动,服务更多人。其中有两个伙伴是一直支持我的,这对我来说也很重要。大家一起策划和开展活动,活动反馈好,团队就更加有信心。

作为先后跟进西海村自组织的社工,一心的利权和楚莹说:之前想到要推动社区组织往社区服务的方向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大家的坚持,听到声哥说他对公益、对生活的看法、听到巧团姐说觉得跟大家一起很开心、很怀念之前大家一起搞活动的日子,我也非常感动,也希望能够让她们坚持去做下去,就想到用微创投的方式去支持他们。

▲协作者梳理了3个自组织发展历程

协作者特别指出,向日葵社工服务队最开始只是因为社工开展的小组工作而聚到一起玩,后来才成立变成社区自组织,也经历了从自我服务、自娱自乐到服务社区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发起社区公益微创投,创造平台让更多团队参与社区事务,让不同团队的负责人有沟通交流的机会,大家互相帮助和支持。通过微创投,社区组织能够提升组织成员写文书、做计划、策划和组织活动、对外对接的能力,甚至,组织发展的方向,也能够通过申报微创投项目的方式进行引导。

我们还能感受到,在西海村,社工与社区组织互动过程中的触动、投入和坚持,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所谓社工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种触动,才能够让我们愿意跟社区居民一起去做尝试、持续陪伴彼此走下去。

组织培育,回到自己

在最后,我们希望能回到自己:作为组织培育的工作者,我们有什么感悟呢?虽然大家在不同的社区、推动不同类型的组织,但奇妙的是,这些感悟对大家来说应该是相通的。

培育社区组织,首先是要相信“大家一起玩才好玩”,也更要“相信组织和居民,心态就不会那么急”,看到“组织培育以及联动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不能太急,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跟组织互相支持”。这个过程中,会看到自己“好像一个老母亲一样,看到组织有进步自己就会开心,看到没进步就会沮丧,组织培育是个奇妙的过程”,同时,“我的状态会影响到组织,组织的状态也会影响到自己。因为组织培育不仅仅是方法层面的事,而是和人的相处”。


▲学员绘图描述作为组织培育工作者的感悟


所以,一方面,“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心态,要调整好自己、融入到他们,组织成员在成长,自己也在成长”,另一方面,“有时候也要关注我们自己的状态的起伏”。


▲学员分享感悟


回顾自己培育社区组织的过程,有伙伴说,“在跟村民组织互动的过程中,自己也有很大的改变”,“看到他们又映射自己,组织无处不在,我们在培育组织的同时又身处在不同组织中;组织里面对的都是人,大家都是人,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异地而处,会更加理解他们”。

作为组织培育过程的共学营

共学营有两条线。一条是内容上的,希望通过不同案例的对话与碰撞,引起参与者的思考,能够一起总结出组织培育的方法;另一条线,就是协作者将共学营当作一个组织培育的过程去进行,通过寻找共同关心的议题形成小组,设立小组任务培养小组成员关系,又设立大组任务引导成员关注社区与小组外的他人;通过社区工作者的共同感受的连接,促进成员相互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动学员的经验,也是在为学员赋能的过程。

▲协作者点出这期共学营背后的设计逻辑

在社区工作的时候,我们相信,社区里的居民对社区的发展和自己的生活有发言权,是社区的主人,社区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在过去许多年,作为课程协作者的绿耕一直是在少数几个社区扎根去做这样的探索,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伙伴一起来尝试。而顺德的整体社区营造也让人看到了这样的可能性。为了让顺德的社区实现社区营造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以及社区里的居民真的能够动起来,我们首先希望有一批能够投身到这个工作中的伙伴,通过支持这样的伙伴来发展这样的社区。因此我们一直在想怎么更好地让大家去理解这样的理念、掌握这样的方法,对自己有信心、愿意走到一起互相支持,去做更多有意思的尝试。换言之,做共学营也正是像社区当中做组织培育一样。

▲协作者分享感受,希望与大家共同成长

我们相信,顺德能够梳理出本地的经验,能够有本地的社区营造的声音出来。共学营希望搭建顺德社区工作者的共学网络,能够让这片土地上的经验流动起来,在大家的互动过程中经验可以叠加,网络中的人也能够互相给予支持。

学  员  感  受

现阶段复杂的社会,站在我们工作的层面,我们的工作确实不能单打独斗,不能永无休止的输血,更重要创造造血功能,虽然学习过程有些艰巨,但从另一角度看可以强迫自己更进一步,创造更多新的灵感,借鉴更多好的方法。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小伙伴相互学习,思维的相互碰撞,经过头脑风暴,会有不少收获。当然这些需要老师进行引导和抛出议题。

来源:顺德社会创新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