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仁宗皇祐三年(1051) 刘述(字孝叔,湖州人)以都宫外郎知州事。莅政忧勤,视民如子。有五事劝民:“其一曰孝于父母,和于兄弟,亲戚乡党称善,则家道兴矣。其二曰教诲子弟,勤修儒业,司礼仪,则可以得禄而荣亲族矣。其三曰谨慎不做斗讼之事,则免刑戮。其四曰乡民勤农业,市民勤生业,不嗜博饮游情,则衣食足。其五曰宜节俭,务收藏,虽遭水旱则无饥寒。右五事,乃立身之要道,保家之急务,百姓宜各传写,置诸目前。读而思,思而行,则日有益。”民咸化之。建思远楼于西湖(会昌湖)上,民称为刘公楼。 仁宗嘉祐元年(1056) 沈绅任温州太守。沈绅,会稽(今绍兴)人,官至屯田员外郎,写有《白石山记》,记叙中雁景物及开发初史。 英宗治平三年(1066) 在平阳县城坡南汇头建东岳观,熙宁元年(1068)赐额“圣寿”,绍兴年间(1131—1162)改名广福宫,清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并易今名。木石结构,三进五间。主殿东岳殿,面阔五间,额悬“爵与天齐”四字巨匾。大罗宝殿为重檐庑殿式建筑,飞檐斗拱,蔚为壮观;斗姥阁重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平面布局错落有致,均衡对称,外观宏伟,风格质朴,为该县规模最大古道观。1987年重建大罗宝殿。匾额由中国著名道教学者王明题写。 乐清县令焦千之设县学于望来桥东孔庙中,并撰写《初建学记》,为乐清县学之始。建成后,经常到校与学生谈道义,诵经籍。崇宁三年(1104),迁望来桥西。绍兴五年(1135),县尉吴布将其再迁至卧龙坊(又作隆儒坊),并建讲堂斋馆。嗣后,续有兴修拓建。 神宗熙宁元年至四年(1068—1071) 在瑞安隆山乡周湖村万松山麓建观音寺石塔,原名千佛塔,仿木构楼阁式,实心,为叶腊石岩砌造,平面呈6边形。原高7层,后顶层坍落,现存6层,高7.83尺。塔身各层宽度相等,一反宋塔常态。各层各面均分成3间;其倚柱、槏柱、额坊、斗拱雕刻精致逼真。还刻有壶门式壁龛,内浮雕大佛像,两次间刻出6个小壁龛,内浮雕小佛像。共存大小佛像472尊,全是趺跏坐式。坐佛的须弥座上,刻有宋代题记,现存68条,计2500余字。 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 温州开始增设水军,号“清务”。此前,永嘉县城驻有禁军宣毅指挥一和厢军崇节指挥一,隶属两浙路。至南宋,先后驻有威果、雄节、武卫、威捷等禁军和崇节、壮战、牢城、省铺、船场、山场所军、本城剩员等厢军。同时,浙江东路专为海防增设寨兵,由备倭守备统领。温州地属“当瓯越之冲,负山海之隘”,历来为兵家所重。温州设十三寨,永嘉有城下、管界、青澳、梅岙和鹿西五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