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州历史年表(三十):北宋

 推翻时间 2020-05-20

  北宋 

  徽宗大观三年(1109)永嘉吴表臣(1084—1150),字正仲,荆溪上湖即今西溪吴宅村人。与兄鼎臣同登进士第,初任通州司理参军。北宋灭亡前夕,吴表臣回老家避乱。南宋建炎四年(1130)二月,高宗赵构自扬州南逃温州,经御史中丞赵鼎(后为丞相)推荐,吴表臣再度出仕,任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四月间从高宗到越州(今绍兴市),调任右正言,不久,以病请求外任,以直秘阁学士知信州。绍兴元年(1131)被召为司勋郎中,迁左司谏。秦桧复相后,吴表臣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绍兴十年(1140),秦桧令吴担任使者,去和金议定地界,并指着政事堂(丞相议事之处)曰:“归来可坐此。”遭吴拒绝。吴表臣不依附权贵的刚直行为,为世人所赞扬。绍兴十一年(1141)与秦桧意见不合被罢官。不久,又起用为婺州知州,当地大水灾,先发常平仓救济,后再报告朝廷,颇得人心。因政绩考核优良,任敷文阁待制,任满即请求奉祠,进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在家闲居数年,后移居温州校场巷(今蛟翔巷),晚号湛然居士。绍兴二十年(1150)病卒于家。《宋史》对吴表臣的评价为“议论谠直,刚严鲠峭,不惑异说,不畏强御。”最后还用谚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信哉!”作为结语。 

  徽宗政和二年(1112)平阳陈桷(1091—1154),原名纬,又名庆隆,字季壬,一作季任,号存隆,蒲城即今苍南蒲城乡人。殿试第三名中探花,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历太学正、博士、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著作郎、尚书虞部员外郎,进为礼部郎中。政和七年(1117)任提点福建路刑狱。绍兴三年(1133)被召为佥部员外郎,升郎中,除太常少卿。四年,除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五年至九年,历任泉州知州、两浙西路提刑、福建路转运副使。每到任,即检查利弊,提出改革意见。绍兴十年至十四年(1140—1144)召为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秦桧为相,被罢官。不久,改秘阁修撰,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五年(1145)起,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当时襄汉地区连年兵火,户数已减至承平时二十分之一,而赋税却有增无减。陈桷请重行减免,深得民心。未几,又值汉水泛滥,田园淹没,庐舍飘荡。陈桷年已50岁,仍率领兵民修筑堤岸,平息水患。十六年(1146),以疾乞祠,复秘阁修撰。提举太平观。二十四年(1154),改知广州,充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未至而卒。著有《无相居士文集》16卷,已佚。陈氏身经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四朝,一门五代显宦,三世见于《宋元学案》,为温郡世家。  

  是年,永嘉薛弼(1088—1150),字直老,登进士第。曾知虔州、黄州、福州、广州,擢敷文阁待制。  

  是年,永嘉娄寅亮(约1092—约1166),字陟明,登进士第。初授州仪曹掾。靖康元年(1126)调越州税院,后任上虞县丞。曾两次上疏论社稷大计,深为宋高宗赏识,擢为监察御史。后被时相秦桧所忌,以莫须有罪罢官(又传被谴还乡,激江水暴涨,父子同殁于大水)。陈傅良在《奏乞褒录傅察、宗泽、娄寅亮子孙劄子》中,赞扬娄寅亮“敢建大议”,今应列“褒崇之典”,“以广恩惠,以劝忠力”。《宋史》有传。

  是年,薛良贵字贵全,初名天球,登进士第。历任光州、复州知州,终朝奉大夫,赠通奉大夫。宣和三年(1121)方腊起义军南下,瑞安知县王公济招募乡兵,把守环县关隘。薛良贵尝与兄薛良显率乡兵控要害,抵挡义军进攻。薛良贵早岁入太学,元符间(1098—1100)因上书议论朝政,被取消学籍,改今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