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教

 生态文明层 2020-05-20

文化传统《孔子家语》微学习125

孔子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教

本文授权摘自《孔子家语通解》

作者:杨朝明等;导读:文传君

【导读】
本篇孔子专论经书教化。孔子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社会调研和政治实践后,自卫反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书、定礼乐,集古之大成,为后世文化奠基。孔子首先通论六经之教,分别指出六经之教的益处与不足,认为只要趋益除弊,就能充分理解、中正的把握六经。孔子还阐述了天地之教的内涵,天地之间的四时周流、风霜雨露、繁育万物实为天地的无言教化,圣人秉清明之德,效法天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施惠万民,福泽四方。
这段材料对于研究孔子与六经的关系,研究孔子的经书教化思想有重要价值,天地的无言之教和圣贤的经教文教,有机融合,共同协调着人与自然的生生不息。对我们当今每一位学人而言,从这段话也能悟出自己的治学方向和修身要求,圣人真是“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啊。
 
【家语原文】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矣;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矣。
“天有四时者,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吐纳雷霆,流形庶物,无非教也。清明在躬,气志如神,有物将至,其兆必先。是故,天地之教与圣人相参。其在《诗》曰:‘嵩高惟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矢其文德,协此四国。’此文王之德也。凡三代之王,必先其令问。《诗》云:‘明明天子,令问不已。’三代之德也。”

【白话通解】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教化情况就可以知道了。如果那里的人们温和、柔顺、敦朴、忠厚,就是以《诗》教化的结果;博古通今而有远见,就是以《书》教化的结果;豁达、平易而又善良,就是以《乐》教化的结果;内心洁净、精查隐微,就是以《易》教化的结果;恭敬、节俭而又端庄,就是以《礼》教化的结果;善于连缀文辞、排比史实,就是以《春秋》教化的结果。
以《诗》教化的不足在于容易导致愚钝、不知变通,以《书》教化的不足在于容易导致不实,以《乐》教化的不足在于容易导致奢侈,以《易》教化的不足在于容易导致怪诞而伤害正道,以《礼》教化的不足在于容易导致烦琐,以《春秋》教化的不足在于容易导致混乱。
为人如果温柔、忠厚而不愚钝,那就是深刻地理解了《诗》;博古通今、了解历史而不失实,就是深刻理解了《书》;豁达、平易、善良而不奢侈,就是深刻理解了《乐》;内心洁净、精查隐微而不怪诞害正,就是深刻理解了《易》;恭敬、节俭、端庄而不烦琐,就是深刻理解了《礼》;连缀文辞、排比史实而不混乱,就是深刻理解了《春秋》。
“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普降风雨霜露,无不是教化。大地负载神妙之气,变化出风雷,滋润万物繁衍生长,无不是教化。圣人自身怀有清净光明之德,气志如有神助,将要有所作为,一定先有征兆出现。所以天地的教化与圣人之举相辅相成。如《诗》所说:‘山岳高大崔巍巍,高高直耸入云天。降下神灵和气来,甫侯、申伯生人间。正是申伯与甫侯,捍卫周朝是中坚。四方各国来屏卫,天子之德得以宣。’这就是周文王、周武王之德。‘广布文德,协恰四国。’这是周文王之德。三代圣王,称王之前一定先有美誉。《诗》中说:‘勤勉的天子,美誉不断。’这是三代圣王之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