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州历史年表(六十六):明代

 推翻时间 2020-05-20
        太祖洪武六年(1373)为抗倭,兴建乐清新城。南筑石城连接东西两塔山,东、西、北三面均为土城。

  太祖洪武八年(1375)四月十六日,刘基因胡惟庸诬陷,忧愤成疾,殁于南田故里,年65岁,敕葬南田夏山(今文成西湖乡坟前)。

  是年,下诏天下立社学,由地方官兴办。永嘉有官办社学97所,在城10所,在郊4所,余在各都。乐清有社学10所。随后,温州各县先后创建社学,以平阳为盛。弘治间平阳县令王约将所有僧尼寺院都改为社学,达60余所。万历间(1573—1619)平阳县令万民华又添30多所。至清代,温州各县社学继续有所发展。

  是年,刘基长子刘琏(1348—1379,字孟藻、梦藻)遵父遗嘱,悉取先父遗文上京进献。太祖朱元璋见其举止安雅,对答敏谨,十分赏识,夸为“忠孝具著”,且念其父佐帝开国之功,意留朝廷事用。洪武十年(1377)秋,授承务郎、考功监丞,一月后兼试监察御史。次年,除江西右参政,进阶中奉大夫。政绩优异,受朝廷褒奖。时江西布政使沈立本馅附权相胡惟庸,结党营私。刘琏性刚毅,嫉恶如仇,以忠信介直自处,临事决议秉公而断,为胡党所不容,终于忧愤成疾,堕井而死,年仅32岁。著有《自怡集》1卷,诗作94首。

  太祖洪武十年(1377)重修江心西塔。

  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温州府学教授徐宗超(兴祖)、永嘉县学训导张升,集四邑之青年宿学,相与采摭讨论,考究延祐《东瓯志》而续补其所未备者,辑成《温州图志》一部。

  是年,平阳王宗远(?—1382,名珪,以字行,象冈即今白沙乡人)被荐,历任光禄寺丞、吏部用稽勋员外郎、左佥都御史。性刚直,不避权贵,有政绩。后被明太祖怀疑为朋党,革职流放到驯象卫(在云南)。在召还归途中得病,洪武十五年(1382)逝于九江,死后追赠都御史,遗作有《肃庵集》。

  太祖洪武十二年(1379)在瑞安城关东门外隆山之巅重建隆山塔,明万历、天启,清康熙、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年间相继重建、整修。塔原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塔身砌筑在须弥座式的台基上,六面七层,木构腰檐,翼角飞翅,风铎叮咚,声闻十里。外施回栏,内设扶梯,可登临远眺。清同治二年(1863)闹灯会时失火,塔内木构建筑尽被焚毁,旋修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