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8 湿温 湿热并重证治

 als的图书 2020-05-20

48  湿温  湿热并重证治

     同学们,咱们上节课讲了湿重于热,阻滞膀胱,弥漫三焦,导致神志昏迷。这类的病变,吴鞠通把它放在中焦篇,这个倒也不是太大的问题,说明什么呢?他没有抓住主症,主症是小便不通,应该放在下焦膀胱。由于湿阻膀胱,气机不利,它不能气化,小便不能排出,邪无出路,就向中焦、上焦弥漫。弥漫到中焦出现恶心、呕逆。弥漫到上焦出现头昏脑胀,神志不清。关键问题在于小便不通,小便不通,湿浊不去,邪无出路,什么症状也解除不了。所以吴鞠通提出来,先芳香通神利窍。芳香通神利窍是对的,先用不行。淡渗分消湿浊是对的,应该和芳香通神利窍同时用。没有必要分两步走,这是一。

第二个问题,用安宫牛黄丸寒凉的药来豁痰开窍。他不是热痰,容易导致湿邪冰伏。应该怎么治疗?淡渗利湿和芳香开窍同时使用,在利湿的同时开窍,湿浊下行了,窍也开了。同时芳香开窍的药本身它就化湿啊,所以下边用利湿的药,上边用芳香开窍的药来燥湿、化湿。

用什么方剂?淡渗利湿用吴鞠通《温病条辨》的茯苓皮汤,这个没问题。芳香开窍不能用安宫牛黄丸,应该用苏合香丸。临床使用,用茯苓皮汤送服苏合香丸。

大家看茯苓皮汤的组成:茯苓皮、生薏仁、猪苓、大腹皮、白通草、淡竹叶。这个方剂组织得很好,茯苓皮利水,用皮,利水作用比茯苓快,比白茯苓更强。生薏仁甘淡微寒,利湿,从湿中泄热。猪苓利湿。这三个利湿药加在一起可以说是一个联合利尿剂,互相促进。它们的区别,猪苓就是利湿,利水;薏仁不仅利湿,而且它是寒性,能够从湿中泄热,茯苓皮利水作用强,它毕竟是茯苓的皮呀,所以也有健脾的作用,但是就不如茯苓强了,它长于利水。三个药合起来,从湿中泄热,加通草通利三焦水道,增强利湿作用。大腹皮苦温,降浊,燥湿,既能燥湿,又能使湿浊下行,在行气药里边,它是下行的。因为湿阻膀胱,就需要用下行的药。淡竹叶清热,前面咱们反复说过多次,它的清热是能够从小便里边泄热,这个病虽然以湿邪为主,(但)湿中有蕴热啊,所以在利尿的同时,加导热,竹叶导热下行,从小便而出。用它(茯苓皮汤)来送服苏合香丸。苏合香(丸)大量的辛温芳香药,走窜作用很强,能够燥湿化浊,开窍。

这种病人的代谢性酸中毒,比温热病要轻,温热病里边咱们讲过,大定风珠证,大、小便俱无,大便秘,小便不通,那是因为热邪损伤肝血肾精,全身的阴液不足,体液极度的亏损,亡阴脱液啊,所以他无尿。那一种证候类型很难治,因为他是实质性的损害,那个肾功能衰竭,程度很重。这种病人他是功能障碍,他并没有伤阴,所以治疗起来呢,效果比那个要好。我曾经用过藿香正气散。1974年,因为那个年代呀没有苏合香丸,买不到,北京还可能买得到,我们是在河北,带实习的过程中,在西医病房里面,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肌肉痠痛,恶心呕吐,意识朦胧。找中医会诊,没有苏合香丸,怎么办?辛温芳香的药,藿香、佩兰、苏叶、白芷这类的,就用藿香正气散,效果也很好,只要尿排出去了,神志就清醒了。这个以后同学们可以在临床上进行观察,这类病人并不少见,不一定非得是湿温病,是肾病的病人有这种情况,也可以用(藿香正气散)。

(6)湿滞大肠

下一个类型是湿滞大肠,湿邪阻滞在大肠,这一条也是来自《温病条辨》。《温病条辨》里头把它放到了“下焦篇”,湿邪阻滞大肠,导致传导失司。

它的临床表现,身热不扬,头晕胀如裹,甚则神识昏朦,脘痞呕恶(呕吐、恶心),少腹硬满,大便不通,舌苔垢腻,脉濡,这也说明是湿重啊,因为他到下焦还是身热不扬,说明热蕴湿中。湿浊在哪儿?——中心部位(在哪)?临床咱们要抓主症,看哪个是主症,怎么抓?——大便不通。因为大便不通,体内的浊气不能排出,所以湿邪没有出路,弥漫三焦,由大肠向周身弥漫。当然,他表现是湿邪弥漫三焦,但是中心部位是在下焦的大肠。因为湿重,热蕴湿中,所以身热不扬。大便不通,邪无出路,湿热上蒙,上蒙清窍,头晕胀、沉重如裹,如蒙如裹,甚至于内闭心包,就神识不清。因为湿阻气机,肠道不通,中焦也不通啊,就出现脘痞呕恶,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少腹硬满的原因是因为大便不通,下焦气机不利,气滞在少腹,所以小肚子硬、胀满,用手按上去发硬,但是并没有燥屎五、六枚,你摸不出燥屎来,因为它不是燥屎,是湿阻气机而不是燥屎内结。最客观的验证,燥屎内结舌苔应该是黄燥或者焦燥,这种病人舌苔不仅不燥,滑腻,或者白腻,或者灰腻,粘粘乎乎,怎么叫垢腻呢?很脏。脉濡不数。

怎么治疗?——清化湿浊,清热化湿啊,以化湿为主,化湿清热,宣通气机。气不通,腑气就不能通。它和阳明腑实证大便燥结的治法不一样,大便燥结要攻下,因为它是实热。这个是湿阻气机,所以必须祛湿行气,简单地说,就是祛湿行气法。

代表方剂:《温病条辨》的宣清导浊汤,这个名字起得很好,宣清就是升清气,导浊就是降浊气,也可以说是升清降浊法。升清是指升胀气,脾主升清嘛。降浊是降胃肠的浊气,胃主降浊。

怎么才能够宣清导浊?一个祛湿,一个,行气。湿邪去了,气机通了,清气自然就升,浊气自然就降。

代表方剂:就是宣清导浊汤。它的组成也很简单:猪苓、茯苓、寒水石。用猪苓配茯苓,淡渗利湿。茯苓呢也能健脾,兼顾了。寒水石清热,寒水石入中、下焦啊,清下焦之热,在利湿的基础上清热。

晚蚕砂就是蚕矢,苦辛温。皂荚子,辛温走窜,辛温。这两个药,甘辛温配辛温,总而言之都是辛温药。晚蚕砂能够化大肠的湿浊,这是常用的,大肠里边有湿,常用晚蚕砂,能够化大肠的湿浊。皂荚子辛温走窜,燥湿开郁,它的走窜力量要比半夏强,燥湿开郁,而且能够通关利窍。这个方剂呢就不再配合其它的开窍药了,因为他神志昏迷程度并不重,大肠的气机通了,湿浊下降了,他自然就清醒了。如果他严重,配苏香丸也可以,一般情况下不用配,皂角就有通关作用,这两个药是一对,叫对药。

有好些药都是一对一对的用,你比方说菖蒲、郁金经常一块用,荆芥、防风经常一块用,晚蚕砂、皂荚子也经常一块用,芍药、甘草经常一起用。叫对药,也叫药对,就是它们互相配合起来能够互相促进。

请问:宣清导浊汤哪个药宣清?哪个药导浊?宣清和导浊能不能分?宣清就能导浊,导浊就能宣清。茯苓、猪苓导浊不导浊?利尿还不导浊吗?浊气下行了,清气升不升?自然就升啊,所以宣清就能导浊,导浊也能宣清,这里边关键是晚蚕砂和皂荚子这两个药,这两个药是要害,因为它们是燥湿化浊,行气,开湿郁,能够导湿浊下行,晚蚕砂是下行的呀,皂荚子把它散开,用晚蚕砂把大肠的湿热向下导。你要是单味药使用,说晚蚕砂导浊,皂荚子宣清,但是反过来说,皂荚子宣清的同时导浊不导浊?晚蚕砂把浊气导下去,清气升不升?这个问题是个辩证法,宣清就能导浊,导浊也能宣清,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密不可分,你不能分开,单说哪一个药宣清,哪一个药导浊,这种说法太片面。

这个方剂呀它整个是促使湿浊下行,导浊,导浊就能宣清,所以它方剂(名)叫宣清导浊汤,方名也起得很好。

再一个问题。大肠的湿浊,用晚蚕砂、皂荚子从肠道把湿浊导出去,这个很好,为什么还要加利尿药?因为湿热在下焦,不管是大肠还是膀胱,只要是把湿邪导出去,从小便里边把湿邪利出去了,大肠里边的湿也就没有了,所以利小便就可以通大便哪,咱们常说“利小实大”,利小便可以实大便,什么意思呢?有些泄泻的病人,泄泻的病人不用止泻药,用利尿药,茯苓啊、泽泻啊、滑石啊,用这类的药,通过利尿就可以止泻,大便就不稀了,什么原因呢?湿浊从尿里面排出去了,大肠里边就没有湿了,所以大便就实了。从咱们这里来说,大便不通的原因是因为湿浊凝结在大肠,阻滞了气机,从小便里头把湿导出去了,气机通了,大肠就通畅了,所以利小可以通大。

病人神识昏迷的程度并不严重,所以用皂荚子通关利窍就可以,如果昏迷的程度很重,苏合香丸可以配用。

②湿热并重

(1)湿热蕴毒

下面哪咱们就讲湿温病的第二大类,湿热并重

湿热并重证候的发生,一种原因是中焦湿重于热发展而来,怎么向这个方向发展呢?一种可能,体质是阳盛体质,阳气不虚,它有力量和邪气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阳气使湿邪逐渐地燥化,从阳化热。再一种类型,就是大量地使用温燥的药,辛温燥烈的药,半夏、厚朴、苍术,这类的药,湿邪呢就从燥化了,热就越来越明显,但是呢湿邪并没有完全解除,它还重,可是热也很重,就表现为湿热并重。

或者是阳盛体质的病人,他一发病就是湿热并重,由于阳盛,外感湿邪进来以后,他斗争得很激烈,一发病就是湿热并重,都有可能。他表现的类型,有这么几种情况:第一种,是湿热蕴毒。那“毒”指什么?前面咱们提过,在热病里边,毒是指局部红、肿、热、痛,或者溃烂,身体的某个局部有红、肿、热、痛的现象,或者是有溃烂的现象,这就叫热蕴成毒。湿热蕴毒是什么意思呢?湿热两个邪气不相交争,湿和热两个邪气又互相影响。湿裹热,热蒸着湿,热越蒸,湿越粘。湿越粘,热越没有出路,热就越滞,就越郁。最后呢,蕴郁成毒。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胸痞腹胀——胸闷、脘痞、腹胀,身痛倦怠,咽肿溺赤。吐泻频作,频繁地发作,上吐下泻。身目发黄,这是或有症,可能有可能没有。周身、面部、眼白发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如果是湿重于热,他应该是身热不扬,热象不显。这个病人发热很明显,那就证明热出来了,湿裹不住了,所以这个就能诊断湿热并重。凡是湿重的病人,身热肯定不扬,只要是有明显的发热,体温高,一摸身上热,这就是湿热,起码是湿热并重,热不裹在湿里面了。口渴那更是明证啊,热伤津液了,它从湿里边已经出来了。胸闷、脘痞、腹胀,湿也重,湿阻气机。身痛倦怠,周身沉重疼痛,湿热弥漫于表,热从湿里边出来它就蒸湿啊,热蒸湿动,向体表弥漫,弥漫到肌肉,肌肉的气血不通,就出现身重疼痛,湿热伤气,周身倦怠乏力。咽肿,咽喉红肿,湿热上蒸,气血壅滞在咽喉,所以咽部有红、肿,这不就是毒的表现吗?红、肿、热、痛。小便短赤,热伤津液,尿量少,颜色非常深,津液不足,小便浓缩了。湿热阻滞气机,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上吐下泻,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脾不升清,水湿下注大肠,泄泻频繁,这种泄泻,大便是黄的,是臭的。如果说湿热郁阻气机,导致胆热液泄,因为脾胃的湿热阻滞气机,肝胆的疏泄功能就障碍,土壅就可以导致木郁嘛,肝胆的郁热发泄不出去,它就内逼胆汁,使胆汁外泄,就“胆热液泄”,这个是谁说的呢?是蒋式玉,他注解《临证指南》,叶天士的黄疸病案,说了这么四个字,我觉得这四个字说得非常好,抓住了黄疸的本质,胆热液泄,液是指胆液,或胆汁,胆汁外泄。胆热从哪儿来的呢?湿热蕴在中焦不能解除,导致木郁(土壅木郁),肝胆属木,木气不能疏达,热无出路,就向里逼,所胆汁给逼迫出来了,它就浸淫到周身。胆汁随着湿热向周身浸淫,就出现了黄疸,热伤津液,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黄主热盛,腻主湿盛。脉濡数,濡主湿,数主热。

象这种情况怎么治疗?湿是秽浊之气,所以要化湿辟秽。热是无形之邪,要清。而且湿热蕴郁成毒,要解毒。

治法,化湿辟秽,清热解毒。

代表方剂:甘露消毒丹,这是取自《温热经纬》,这也是一个成药,小丸,团成小丸。滑石、绵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蔻仁。把这些药晒干,不要过火,过火它药性变热了,燥了。干晒,晒干以后研成极细末,作散剂可以,用水调服,散剂也可以叫“丹”,紫雪丹不就是散剂吗?小丸也叫“丹”,或者用神曲糊丸,那就是说,这里边可以加神曲,加神曲干什么呢?它本身也是药,它有消导作用,醒胃。或者用散剂,或者用神曲糊丸。如果没有这个成药怎么办?可以用这个药开汤剂。

这个方剂有三方面的作用,芳香化湿辟秽,哪些药呢?茵陈、菖蒲、藿香、蔻仁、薄荷也可以算,它也是芳香药。茵陈微苦、微寒、芳香。藿香辛温芳香。薄荷辛凉芳香。蔻仁辛温芳香。石菖蒲辛温芳香。这些药通过它的芳香作用化湿辟秽。

再一类药,寒凉清热解毒,滑石、甘寒,淡渗利湿,导湿从小便而去,它也清热呀,从小便里导热啊,它可以算清热药。黄芩、木通、连翘、薄荷、射干、再加上滑石,寒凉清热解毒。为什么用射干?因为他有咽红、咽肿、咽痛,射干是作用于咽喉部位的药,它能利咽,清热利咽。这些药总而言之是寒凉清热解毒,但是这里边又有区别,黄芩是清热,兼能燥湿。木通是导热下行,清利湿热。滑石是清利湿热。连翘、薄荷透热。它既有从里边清的,又有向外透的,又有通过利尿而泄热的。寒凉清热解毒,透热,清热,还能利热,也就是泄热。

还有,淡渗清利湿热,淡渗利湿,滑石、木通、茵陈,茵陈能够利胆,使肝胆的湿热从小便而出。滑石利湿。木通从小便里边泄热,这个木通不用,怎么办?其实也好办,你非用它不可吗?用栀子、通草合起来就有它的作用,木通无非是导热从小便而出,栀子有这个作用,栀子通利的作用没有木通好,加入通草不就有了吗?用栀子、通草代木通用,作用也一样。这里边特殊,加了个川贝母,川贝能够化痰,加化痰药干什么?热邪容易灼液成痰,因为他现在热不裹在湿里边了,热出来之后,它除了和湿互相煎熬,它俩互相熬(成痰),之外它也伤津液呀,小便短赤,口渴,不就说明热有伤津的表现吗?为了防止痰凝,加川贝化痰,川贝甘寒,不是浙贝,是川贝,同时呢,它养阴,它和浙贝的区别,它是用于阴虚的燥痰,因为他是津伤成痰,所以可以用川贝。

这个方剂现在没有成药,就用它作汤就可以了,还可以在里边加玉枢丹,玉枢丹就是紫金锭,紫金锭药店里头有,它是锭子药,象墨似的锭子药,为什么叫锭呢?是一锭一锭的,可以掰一块把它化开,化到甘露消毒丹里边,也可以象研墨一样研,研成那个水,喝,都可以,辟秽解毒。

因为那个黄疸它是个兼症,是个或有症,不是必见症,所以重点不是在治黄疸,主要是治中焦的湿热,如果黄疸较重,茵陈之外,栀子、大黄不都可以加吗?咱们说用栀子、通草代替木通,它本身就有栀子了,不就叫茵陈蒿汤吗?

这是第一类,大家要注意,它的特点是蕴毒,中焦湿热郁蒸,出现局部的红、肿、热、痛。

(2)湿热中阻

第二种类型,湿热阻滞在中焦,它没有蕴毒,就是表现在脾胃,这种类型叫湿热中阻,中阻就是阻滞在中焦。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热减,继而复热,体温高,出汗,汗出热势降低,过一会不出了体温又上来。发热,汗出热减,继而复热,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便溏色黄,味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或者黄滑腻,脉象濡数。湿热郁蒸,胶结难解,湿和热它们象熬胶一样中,湿熬那个热,很粘,粘滞在中焦,很不容易解除,因为湿热都重,正气又不衰,正邪相争,所以他出现发热,热势很明显,可以是高热,热势很高,不是身热不扬。湿热郁蒸的结果,热蒸则湿动,弥漫于表,就可以汗出。这种汗是少量的、粘的、味很秽浊。少量的粘汗,味很难闻,因为它不是津液,它是热邪蒸湿,湿邪从里边挤出来,所以味很秽浊。出汗以后,因为湿热出了一部分哪,体温就有所下降,但是它不会降到正常,热减,不是热解。继而复热,汗不出了,湿热没有出路了,又郁蒸,,体温就又上去了。反反复复,迁延难愈。口渴,是因为湿阻气机,所以他不欲多饮。胸脘痞闷,是湿阻气机。恶心呕吐,是气机不通,胃气上逆。湿热下注大肠,大便就溏,因为他热很重,所以黄、臭。热扰心神,就烦。热伤津液,所以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都是湿热并重的表现。所以湿热病啊颠来倒去就是这么几个症状,主要表现为湿阻气机,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就这么几个表现。那就看舌苔白还是黄,脉濡还是濡数,根据这个去区别湿、热的轻重。

治疗用辛开苦降法,化湿清热,辛开苦降法,也有人把它叫苦辛通降法,一个意思。用苦味的和辛味的,用辛来开通,用苦味的来降浊。这个法实际上来自于《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就是典型的苦辛通降法,黄连、黄芩和干姜不是一块用吗?

代表方剂呀是王孟英《随息居霍乱论》的连朴饮。这个著作呀是王孟英早年的著作,他后来到晚年呢又加以重订,临床经验又丰富了,理论知识又充实了,就重订了一遍,所以也叫《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简称就是《霍乱论》。这个方剂不是来源于《温热经纬》,它是从《霍乱论》里面来的,是王孟英的方。

它(连朴饮)的组成:黄连、厚朴、石菖蒲,半夏(醋炒)、淡豆豉、炒山栀。你看它的剂量,黄连一钱,厚朴二钱,石菖蒲一钱,醋炒半夏一钱,淡豆豉三钱,炒山栀三钱。看起来山栀的量最大,它是炒了,炒了以后寒性就减低了。这个方剂怎么叫辛开苦降?辛是指菖蒲、半夏、淡豆豉。菖蒲辛温,半夏辛温,辛开,能够开湿郁,半夏又能够降逆止呕,但是为什么要用醋炒一下?山栀为什么也要炒?因为他湿热并重,热也重啊,怕这个半夏太温燥了,助热,醋炒一下呢,就制约了它的燥性。山栀为什么要炒?它是大寒,又怕它冰伏湿,所以炒一下呢减低它的寒性。药物的炮制作用就在这。这是辛温。苦温。厚朴燥湿,降浊。黄连、山栀苦寒,燥湿,降浊。

这个方剂是辛温、苦温配苦寒,组成一个辛开苦降的方剂,用辛温来开湿郁,用苦温配苦寒来燥湿浊,降湿浊,导湿邪下行。淡豆豉宣透,有透的作用,又使湿邪、热邪从表而透,宣通气机,淡豆豉既能宣郁又能透表,使热邪从里边清,从下边降,从外透,湿、热一块解。方剂的量为什么都不重呢?因为湿和热两边都重,所以他掌握的分寸,太燥的药拿醋炒,太凉的药炒一炒,减低它的药性,既防止它化燥伤阴,又防止它大苦大寒冰伏湿邪,所以这用药啊非常的慎重。如果津伤特别重,津伤得很重,可以加芦根,甘寒生津而不腻,生地、麦冬不能加,因为他湿还重,加芦根,甘寒生津。如果湿重,可以加苡薏仁,苡仁没关系,健脾利湿。可以加竹叶透泄。苡薏仁健脾利湿,

竹叶透泄。

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容易发白㾦。湿热郁蒸中焦,容易发白㾦,出一身汗发一次㾦,汗出热减,继而复热嘛,汗出的时候白㾦出来了,汗不出了,白㾦也不再出,反反复复。

白㾦出现怎么办?透㾦,透。因为白㾦的发生是因为湿热郁蒸,热把湿向体表蒸,从毛孔出来就是汗,出不来的就把皮肤给拱起来了,就出现了水泡,里边有浆液,那里边就是湿,是热蒸湿动的表现,因为他已经湿热向表来了,有这个趋势,你就透,用什么透?——用竹叶透,薏苡竹叶散,实际上就是用竹叶来透㾦。或者说,热比较明显,加点连翘也可以。现在因为白㾦少见了,所以就很少提它,就是见了也没有关系,你就这么治疗,加一点透泄的药,豆豉、竹叶,就够了,不用再另外加别的药,它本身就有透泄作用,清气透㾦嘛,(清气化湿透㾦),清气分的热,化气分的湿,湿热解除了,㾦自然就没有了,再加一点透泄的药,是有点辅助的作用。还有,吴鞠通《温病条辨》的三仁汤加竹叶也行,三仁汤一加减就是薏苡竹叶散,加竹叶也行。所以我说治湿热病,不需要掌握那么多方,你把药记住,根据他病情的变化,就这个证,三仁汤也可以用,你根据他的病情稍微的加减就行了。

中焦湿热并重,在中焦,咱们就主要介绍这么两个证候,这两个证候的不同点在哪呢?连朴饮证,它的特点是湿热郁阻中焦脾胃;甘露消毒丹证,它不仅郁阻在中焦,而且成毒,蕴郁成毒,有局部的红、肿、热、痛,所以它加解毒的药。用药的法则,这两个没有大区别,都是辛开苦降法,你适当地可以配一点辛宣芳化的、淡渗利湿的、健脾的(药),就可以了。

湿温病湿重于热,湿热并重这两个类型咱们就讲完了。下次课呢就讲热重于湿,和化燥成温的证治。

下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