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友分享 | 家庭农场的四代堆肥更新

 昵称37581541 2020-05-20

缘起:


亮亮农场是典型的家庭农场,他们的堆肥也经历了从传统的简单堆肥到越来越规范的堆肥技术,如今还建了堆肥槽,农场堆肥进入日常化。

我们来听听他们是如何做好堆肥管理,处理好堆肥和农事管理的关系的。
 



——堆肥1.0——

2013年唐亮返回自己的家乡,以自己家的土地为基础,加上承包了部分土地,约30亩,成立家庭农场。

最开始的堆肥基本就是延用之前的堆肥传统,家里有什么厨余、秸秆等有机物材料都随意堆在一起了,年下来也能攒不少堆肥。

当时不会特意会花时间在堆肥上,温度不会很高,材料的发酵程度也不一致,有臭味。
 

堆肥1.0


——堆肥2.0——

后来,年轻的农夫唐亮和弟弟唐进开始改进堆肥方法,买来一些油枯、鸡粪和稻草一起混合堆肥,稻草和杂草未经粉碎。

堆肥2.0

堆肥的味道比之前有所好转,但还是没有充分发酵,温度也不够高,造成有很多蛴螬(一种地下害虫)。
 



——堆肥3.0——

唐亮和唐进参加了沃土成都田间学校的堆肥笃农家工作坊之后,开始按照池田老师教的堆肥技术体系,学习、实践比较精细的堆肥技术。

水泥板做基盘

用铡刀切碎堆肥材料

测量并记录温度

注意含水量的调整

他们买了堆肥温度计,用水泥预制板做了堆肥基盘,用牛粪和切碎的稻草(用铡刀切碎)按照合理的碳氮比要求搭配,调整好水分,堆积成合适的堆肥规格,每天记录温度,按时翻堆,堆肥质量改进。
 


堆肥3.0


——堆肥4.0——

为了更好地改善堆肥效果以及农场堆肥生产的稳定化,他们家便依托之前一个储物钢骨架大棚建起了5个堆肥槽,每个成本约1000元。

堆肥槽

堆肥的保温保湿效果更好了,堆肥建堆和翻堆也日常化,按照一定节奏稳定生产了。
 



——堆肥材料的选择——

亮亮农场作为一个家庭农场,材料选择也是多样化的——秸秆、杂草、养殖动物的粪便、厨余,有时候也会购进村里其他稻草秸秆等有机物,都是简单、方便易得的材料。
 



——堆肥的使用——

唐亮说,他们的堆肥还是比较有限,非常珍贵,所以使用的方法也是通过集中穴施的来提高堆肥施用的效率。这样可以集中改善作物根系附近的土壤结构。
 

穴施堆肥


——堆肥的效果——

唐亮说,“以前我们家的土都是黄姜泥土,干的时候能砍出火花,湿的时候很粘,不容易种,小苗也不容易活”,“现在的土壤非常疏松,可以轻松的用手刨动”。

土壤改良后和未经改良的土壤对比

经过堆肥的几年改良,土壤有机质提升了,土壤结构疏松,作物的根系更发达,作物更健壮,病虫害也减少了。品质和产量都有提升。

现在的土壤和植物

植物发达的根系


——堆肥过程中人的变化——

唐亮说,以前不会花很多的精力堆肥,一般就是农闲时间才会去看堆肥,或者偶尔想到才会去看看堆肥发酵状况如何。

学习堆肥技术之后,他们考虑得更仔细,也会考虑堆肥成功的影响因素,看是去看温度变化,确定合理的翻堆时间。

尤其是堆肥4.0之后,建了堆肥槽,有了堆肥棚,堆肥生产日常化了,更容易坚持每天看堆肥温度,观察堆肥发酵状况,出现了问题及时调整,确定合理的翻堆时机。

现在也不会轻易受天气情况的影响,或者因为农忙就忘了堆肥的事情。

全家一起做堆肥

第二个重要的变化是对家里老年人的影响,最开始家里父母一代的人会坚持原来传统的堆肥法,他们说的就是加上塑料布把材料捂一下,然后需要用的时候就用。

他们看着年轻一代堆肥的技术和堆肥质量的变化开始信服,更精确的堆肥方法确实更好。

现在家里人堆肥技术都提升了,也越来越能达成一致,可以看到一家人堆肥技术的协力提升。

征 稿 启 事


最近分享了很多农友的相关实践经历,同行者的故事总能给人更多力量。

现向各位生态农业的从业者征稿,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态农业相关的探索和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