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世纪中华复兴的失败原因

 石榴花文艺 2020-05-21


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不同看法
文/王天成
 

北宋王安石领导的熙宁变法,目的是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有诸多近代变革的特点,在宋神宗的坚定支持下,变法改变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深刻的影响。

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最后失败,史学家的说法多以豪强贵族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为主要因素。愚认为,这只是一个方面,是事物的表象,非最根本的原因。于是深刻分析了当时变法的内因和外部环境,鄙人认为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儒家文化形成的陈腐落后的氛围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儒家文化存活了几千年,其道德教育的一些有益成分,对于人的修养、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也是他们统治人民的文化思想工具。

古往今来,凡是统治阶级稳固、既得利益阶层形成,他们就会大肆宣传儒家文化,用儒家文化控制人民,稳定社会,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儒家文化在中国,真正被作为思想工具,重视起来,统治人民,始于宋朝。

宋,以儒治国。宋初的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妄语。近年来,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会长、西北大学校长、著名学者张岂之在《中国儒学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说,儒学“对社会的安定与发展有所贡献,但它也有负作用,就是对社会进步发展需要进行改革,增添了思想上的阻力”。也就是说,儒学因循守旧,其思想文化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变革。儒学的这一大弊端是它本身的顽疾,从孔子创立儒家文化之初就顽固地存在着,是胎里的毛病。孔子名言“克己复礼”,一生致力于恢复周朝旧的礼治,严重地存在着厚古薄今,反对进步的变法思想。后世的儒家学者们对孔子的学说虽有某些改变,但反对变法改革的思想一直顽固地存在着。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儒者讳言法治,唯一守祖宗成法,祖宗成法守前代之旧法,前代亦守前代之旧,一丘之貉,因陋就简,每况愈下。”


宋朝,在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思想指导下,在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理学家的大力推行下,把儒家学说理性地推崇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广大知识阶层大都浸透到儒家文化的落后意识中,形成了一个“祖宗之法不能变”的强大社会氛围。谁变,谁就是大逆不道,就是千古罪人,就被骂成“小人”;不变的就被标榜成所谓的“君子”。尤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载等为代表的理学家和他们的徒子徒孙们,更是标榜自己是孔子儒家文化的正统,醉心于道德学问的研究,绝对化了儒家文化,视别的文化为邪说,实行文化专政,严重地存在着排他性。凡是不利于儒家文化的认知,他们都给予排斥、否定、破坏、乃至毁灭,如西晋发现的《竹书纪年》的原本就是在宋朝被毁灭的。

儒家文化的思想专制,党同伐异,扼杀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压抑着人们的思想自由,危害十分巨大。直至今天,其文化专制的流毒依然存在,一度,一些儒家学者利用各种媒体极力鼓吹、宣传儒家思想。他们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把儒家著作中的某些错谬硬是要说成对的,说成真理。一旦有谁,指出其错误,儒家思想深厚的一些人便挖苦、讽刺、阴阳怪气地指责、批评。这一点,鄙人在学习历史、探讨真理过程中感同深厚。


文化产生思想,思想产生意识,意识产生行动。宋朝,在这种落后的儒家文化氛围下,广大的知识阶层思想、意识、行为自觉不自觉地都注重于道德修养,热衷于做学问文章,顽固地维护着祖宗法制,反对变法改革。司马光、苏轼、苏辙、欧阳修、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这些文化思想巨匠,其文章光耀千秋万代,但都在不遗余力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改革。他们视改革如洪水猛兽,认为改革是对祖宗之法的叛逆,皆以维护祖宗之法为荣,以反对变法为己任。


儒家文化不仅有反对进步改革的落后性,而且有软弱性。他们空洞地喊叫“仁义”,不强调兵勇、武备,缺乏钢性,把宋朝作弄成了一个软弱无能纸糊的王朝。他们对辽、金、夏等外强的虎狼,表现出的所谓的仁义、宽容,实际上是屈辱和无能。他们割地赔款,将大量的白银錦帛送给这些外强,其苛捐杂税是历朝历代最多的,连大儒朱熹都感叹地说“古者刻剥之法,本朝具备”。苛政猛于虎,“民之生于是时者,不知何以为生也!”北宋160年,激起人民起义203次。就这,后世的一些儒家学者,包括今天的一些所谓学者还恬不知耻地鼓吹说宋朝多么富有和伟大。


更加令人气愤的是,这些大儒出自于怪诞的认识论,对敌宽容,对小人宽容,对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严。他们鸡蛋里挑骨头,指责王安石变法图强,富国强兵,收复失地的壮举是擅开边衅,穷兵黩武。司马光这个人道德修养、品行,都堪称表率。他和王安石一样清正廉洁,不好女色,一生只有一妻,厮守终生。可他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上台后全面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否定了王安石全民皆兵的政策,挖了北宋的墙角,毁了北宋的钢铁长城,而且重用奸臣蔡京,为北宋灭亡种下了祸根,导致奸臣祸国殃民,使北宋很快亡国。他还要把收回的两千里失地送还给西夏、吐蕃,迂腐到极点。司马光是反对、破坏王安石变法乃至北宋灭亡的代表性人物、大罪人。他以及那些满脑子儒家文化的大批名士和他们的徒子徒孙们,在整个宋朝形成了一个反对变法的思潮和恶流。

不仅是王安石变法,任何人的变法他们都反对。如范仲淹改革门荫制度,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被赶出了朝廷。梁启超先生痛心疾首地说:“凭当时的形势,那万万不能不变法的……凭当时的风气,万万不能变法也是这样,我对王安石,不得不敬重他的志向而为他的遭遇悲哀。”

宋朝的积贫积弱、王安石改革失败以及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儒家文化的思想专制。其因循守旧,反对改革进步的落后性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氛围,改革不被士大夫、文人阶层认可。三人为狼,五人为虎,宋朝是新儒学“理学”兴起和盛行的朝代,这些理学家和他们的徒子徒孙们顽固地维护封建礼教,利用讲学之便,鼓动、反对变法,抵制、破坏变法,无不用其极。从元祐年邵伯温著《邵氏闻见录》始,以后,诬蔑、诽谤王安石的文章多得不可胜数。


从宋开始,宋、元、明、清,儒学被视为国学,影响且广又大,文化的落后面,使封建礼教发展到极致,因循守旧,反对改革进步,禁锢了国人的思想,中华民族开始走向衰落,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究其元凶,概莫能外,儒学文化的思想专制,是根本的根本。


当然,我们对儒家文化也不能全盘否定,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它的一些有益的道德教育的言论还是可取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汲取其有益部分抛弃其糟粕,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创新,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我们的精神擎天柱。


2、失去最高统治者皇权的支持是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

在封建集权社会进行改革,没有最高统治者皇帝或者代表皇帝的皇权的支持是绝对进行不了的。北宋积贫积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王安石在宋仁宗时代就上万言书要求改革积弊,进行变法,但宋仁宗不支持,一事无成。王安石很是失望。在宋神宗时代为什么能够进行改革,首先是作为皇帝的宋神宗有要求改革的强烈愿望。宋神宗是个非常了不起的皇帝。他看到了宋朝的积贫积弱,励精图治,自身要求比较严格,不置宫室,不事游幸,决心要改变现状,富国强兵。

宋神宗要改革,环顾左右大臣没有一个能称心如意的。王安石有强烈的改革愿望,符合自己的要求。他见到王安石高兴得不得了,如同有了左右手,鱼水相投,一拍即合。宋代的学者、官员曾公亮等都在他们的著作中说,宋神宗和王安石君臣和谐,就跟一个人一样。宋神宗皇帝也说:“自古的君臣,能像我和王安石这样的极少。”君臣和谐如此,史上少有,成为两千年来的佳话。

御史吕诲上书弹劾王安石十件事,宋神宗不信,还亲自为王安石辩护,十件事没有一件能成立。对反对派弹劾王安石的奏折宋神宗常常是一笑了事,有的连看都不看,置之不理。他把王安石看成圣人,瞧不起司马光这些儒家空谈道德、耍嘴皮子、不务实际的臣子。宋神宗要富国强兵,寻求治国方略,朝中重臣和大儒们束手无策,拿不出有效的办法,有的还劝神宗皇帝几十年不要言兵事,苏轼上书要求维护旧的礼制,反对变法。神宗感慨地说“人臣但能言道德,不以功名之实,亦无补于事”。在宋神宗的坚强支持下,王安石进行变法,尽管有气势汹汹的反对声,但有宋神宗的支持,变法还是克服重重阻力推行着。


《宋史》说两太后向神宗皇帝哭诉说王安石是“乱臣贼子”,宋神宗对王安石有所疏远,罢了王安石宰相。这完全是胡说八道。据梁启超考证,宋神宗有时迫于反对派的压力,可能暂时有所妥协,但改革的决心始终不变,对王安石一直信任有加,从没有改变。在宋神宗的坚定支持下,王安石任宰相四年,改革得到了全面推行。王安石劳累过度,疾病缠身,上书要求辞相,神宗皇帝总是不答应。王安石可怜兮兮地一再上书,一连上了六道《乞解机务札子》。他在上书中几乎是用恳求神宗皇上的语言,要求让他辞职:“……只是今年以来,疾病加重,不能再担任繁重的工作,我过去曾粗略说过这意思,陛下未曾听从,因此又努力至今,而所苦的是疾病一天天加重……听到陛下的谕旨,不哀怜我,彷徨惶恐,不知所措……”

在第六道奏折上说:“……现在再次陈述,希望得到皇上的哀怜。……天天被疾病折磨,使我思想昏沉,而体力也疲惫,虽然想勉强支撑一阵,也做不到……臣乞求暂且在丞相府等候圣旨,希望陛下垂恩,早日裁决处置。”最后,神宗勉强答应让他休息,但两人还有个约定,一旦朝廷叫他回来,他就得回来。这样王安石才以宰相的待遇到他喜欢的金陵做江宁知府。


王安石一走,守旧派以为机会到了,认为时局将要发生变化,要求恢复旧制。宋神宗是坚定的改革派,明确下诏说,新法有不完善的地方继续进行修正,务必将变法进行到底。宋神宗还警告说,士大夫必须按照新法执行,如有违背者,一定处罚,绝不宽容,守旧派大失所望。宋神宗坚持改革,新法继续推行,反对派凉透了心。只几个月,王安石又被起用为宰相。他因爱子去世,打击过大,心力劳损,再次要求离开相位,变法还没有停止,宋神宗以更加强硬的手法推行新法,严惩反对派,先后罢贬了一批反对变法的官员。如,御史中丞吕公著上书请求废除新法被贬到颍州(今安徽阜阳)做官,宰相富弼反对青苗法被罢相,宰相文彦博说市易法与下争利被贬到河南府做官,翰林学士范镇三次上书反对青苗法被罢官,欧阳修开始也是反对变法的,自己要求致仕,神宗马上批准,还先后将近二十个反对变法的御史言官贬出朝廷。这些,都说明宋神宗是坚定不移地支持变法、推行变法的,这是变法在汹汹的反对声中能推行的主要原因。


王安石再次辞职使宋神宗失去了股肱之臣,很是伤心。他从变法的幕后走到了幕前,亲自主持变法,没有停止变法的脚步,变法还进行了十年。整个神宗一朝,除方田法被罢废及部分新法条文稍作调整外,新法基本上得以贯彻执行,而且宋神宗还针对宋朝的一些制度上的弊病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


王安石辞职的第二年,宋神宗将年号由“熙宁”改成“元丰”,此后宋神宗亲自主持的改革被叫做“元丰改制”。北宋中期冗官成灾,不但官僚机构十分庞大,官员急增,而且造成官职不符,大批官僚无所事事却身居要职,办事效率低下,得过且过之风盛行。这种官僚体制,既无益于朝政,更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因此,宋神宗经过深思熟虑,下决心对官僚体制进行改革。


首先,他对中央机构进行整改,使“台、省、守、监之官实典职事,领空名者一切罢去,而易之以阶,因以制禄”。从而使中央的各级官员职责相符,罢黜一切不干实事的官,给他们一个官级,拿一点工资,相当于现在的虚职,享受个待遇。在此基础上,宋神宗仿照唐朝的官员制度,设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统管中央行政,合并机构,裁减官员,使官员名实相符,有职有权。其中,中书省主管宣布皇帝命令,批复臣僚奏议,决定重要官员的任免,下设吏房等八房办事机构。门下省主管审议中书省所定事宜。尚书省是执行机关,设宰相,分六部,行使实际权力。但兵部只管保甲、民兵等事,实际兵权仍为皇帝和枢密院掌管。这样,使宋初以来中央机构虚职多而实职少的弊端得以扭转,原来的“三省长官不预朝政,六曹不厘本务”的怪现象消除了。


其次,宋神宗统一了全国官员的薪金,原来只领薪金的虚官,改为相应的阶,以阶和级领薪金,以便于对官员的考核和使用,使“卿士大夫莅官居职,知使责任,而不失宠禄之实”,从而使职责和俸禄相符,发挥官员的积极性。在宋神宗的努力下,宋朝建立了更加有利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宋末。


“熙宁变法”后,接着就是“元丰改制”,熙宁和元丰年间,合起来,新法推行了约15年时间。在此期间,熙宁变法的每项新法在推行后,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青苗法和市易法实际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免役法如梁启超所说“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变法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有利于广大劳苦大众,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而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则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政府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国家财政状况有较大的改善,军事力量得到了加强,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也有了显著的改变。


国家的富强使宋神宗对外强硬了起来,在取得河湟之战、对交阯之战以及西南夷之战胜利后,公元1082(北宋元丰五年),宋神宗在银、夏交界修筑永乐城,准备在这里驻扎军队,抵御西夏,困住在兴州(今陕西略阳)的西夏军。没想到,正在建设的过程中,西夏出动了30多万大军围攻新城,使永乐城失陷,宋军将校伤亡200多人,损失民夫工匠20多万。这个消息传至京城汴梁,宋神宗正在临朝,当朝恸哭,悲伤过度,一病不起,公元108541日,年仅38岁、雄心勃勃的宋神宗英年而亡。宋神宗死后,宋哲宗即位,只有十岁,皇太后专权,是个守旧派,重用反对派司马光,新法尽废,变法失败。


我们不得不扼腕叹息,可惜呀,宋神宗只活了三十八岁就死了。如果,宋神宗再活二十年,有他坚定地支持,新法照样执行,宋朝雄起,是完全可能的。回看历史上成功的变法,无论是管仲在齐国,还是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都是有最高统治者的坚强支持才成功的。宋神宗死了,失去了最高统治的支持,这是变法失败的最直接的原因。


3、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反扑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所有进步的变法都是削弱大官僚、大地主等权贵的既得利益、抑制他们的不法行为、有利于普通老百姓的改革活动。王安石的变法也一样,特别是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这几个法,克服了富人对老百姓高利贷的盘削,使从来不服劳役的士绅出雇役钱,清算了富人兼并的土地,动了他们的奶酪,他们嗷嗷叫。以王安石的改革和商鞅的改革相比较,王安石的改革还是比较温和的,并没有像商鞅那样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制,动权贵的根本利益;也没有像商鞅那样轻罪重罚,严刑峻法,惩治不法。就这样,大官僚、大地主也不能容忍,极力反对。他们在朝廷的代表人物结党起哄,阻扰改革,连曹太后、高太后都顽固地阻梗,使一些新法不能彻底执行。如,方田均税法,只是在京东、陕西、河北、秦风、鄜延等五路试行,一直没有在全国全面推行,而且时而推行时而废止。

宋神宗死了,皇太后临朝听证,司马光上台,反对派反攻倒算,短短几个月,新法全部就被罢废。不久,只是因为中央财政资金不足,经司马光提议,王安石的变法条目部分又得以恢复。最根本的触犯他们利益的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一直被全面废止。任何朝代,任何时候,既得利益的权贵阶层,除了少数的开明人士外,都不会主动让出自己的利益,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阻碍、反对进步的改革,这是一个不变的规律,是王安石改革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4.新法在推行过程中一些做法的不足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这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宋神宗二十岁登基当皇上,年轻气盛,一心励精图治,变法的欲望很强,决心很大,过分地求大求快。王安石曾几次上书说变法要循序渐进,不要太急,但神宗皇帝求成之心很迫切,没有重视这个意见。这样,欲速则不达,在执行过程中被许多官吏扭曲和异化,借机敲诈盘剥,成为官员鱼肉百姓的“正当”手段。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保障,使农民的一些利益受到损害,实际效果与主观设想相差甚远。比如,实行青苗法,政府规定利率为20%,有的地方官员擅自提到30%,结果新法实行之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又如,政府要平抑物价、抑制私商,一些官员就用更坏的官商勾结代替私商,市场、货源、价格被政府高度垄断,在某些地方百姓被盘剥得更严重。


其次,变法事先缺乏很好宣传,导致从事变法的优秀人才不足。在反对变法的阵营中,有一大批的知名人物,其中的精英部分,在经过足够的宣传说服后应该是可以被吸收进变法阵营中的。譬如,苏轼,开始反对变法,后来就有很大变化,支持部分新法。但话又说回来,这些人儒家思想深厚,变起来也难。苏东坡只所以思想有变化,主要是长期在基层任职,接地气,实际地看到了新法的一些好处。王安石也提拔使用过像苏辙、程颢这样的一些名人,但他们思想太顽固,被安排在重要岗位,还是反对变法。


再次,宋神宗急于变法求成,没有合适的可用之才。宋朝的大儒名士多是只讲道德做文章,不求富国强兵的大功名,耍嘴上功夫的人,大多不怎么实用。如前文说的司马光,神宗皇上让他把财政开支减下来,他推三阻四,说减不下来。结果,王安石成立置制条例司,把财政一认真清算,一下子就减了十分之四。因此,宋神宗一即位,见有实际才能的人就提拔使用,用了一些有小才的人,没有合适的大才去推行新法,所以政策执行不力。


这一点,王安石明确地看到了。他曾劝说过宋神宗,在给宋神宗的《论馆职札子》中说:“陛下即位以来,因当政的人有的缺乏才能,因而所使用的许多人有点小才而没有品行的大义。这些人得志,就会败坏风俗。想要改变这个弊端,就要亲近忠良之人。”在置制条例司刚刚建立时,宋神宗多次催问王安石改革的进展情况。王安石说:“现在要理财,就必须使用能人。天下的人只见朝廷以任用有才能的人为首要标准,而不迫切地任用有德的人,恐怕风俗因此而败坏,那样将后患无穷。陛下应当考虑国家大政的轻重缓急。”王安石十分诚恳地请求宋神宗亲贤臣远小人。

宋神宗急于求成,没有支持改革的大才,用了些小才,有的甚至德行不怎么好,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反对派以偏概全,大骂这些人是道德拙劣的小人。梁启超先生一一分析了宋神宗、王安石改革中所用的四十多个人。其实,大多是有道德有能力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只是因为他们赞成并积极推行变法,被反对派编造、诬蔑成了小人。真正的小人,如反复无常的吕惠卿只是少数。由于用了些小才,加上官场本来所有的劣根性,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青苗法、免役法的实行,虽然许多地方贫困老百姓自愿请贷官钱,效果不错,但有的地方官员走了样。有的强迫农民五家互保后逐家派定数目,称为散青苗;有的地方官员为了保障秋后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对象只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怕贫下户无力偿还。从而在一些地方,失去了惠民的意义。但这只是部分地方出现的现象,不能以一概全。诽谤王安石的人以及他们写的史书,对变法中出现的问题有意渲染和扩大。这种政策走样的现象,历朝历代都有,现在也不例外,中央出台了多少惠民的政策,经各级政府后,总有一些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使老百姓不能完全得到应该得到的实惠,有的还变成了盘剥老百姓的手段,这是官场的恶习。这些改革中的不足,成为反对派攻击的口实,加速了变法的失败,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四个方面,乃笔者一孔之见,当然,还能找出一些其他的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期待进一步商榷。


(作者简介:王天成,陕西临潼人,出版著作:《职称的由来及沿革》《依法治国的八大名相》及长篇小说《转折》《路》《股惑》《西京轶事》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