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行取经之临潼高僧

 石榴花文艺 2020-05-21


智猛取经
文/阮班鹤

佛教传入我国之后,有好几位高僧西行求法取经,最知名的莫过于唐代的玄奘和东晋的法显了。法显在前,名气较大;玄奘在后,妇孺尽知。岂不知在法显和玄奘之间还有一位高僧,也曾过凉州穿西域、涉流沙越葱岭,西行万里赴天竺求取真经,这个人就是智猛。

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汉明帝时期(公元67年左右),开始被称为浮屠教,这是普遍的说法。晋代王嘉的《拾遗记》也曾记载公元前305年印度僧人失罗历经五年,千里跋涉来到燕都。还有人说,周昭王、周穆王时佛法已至中土。

一般学者认为,佛教是西汉末至西晋时传入的我国,因为当时有这样一个故事:汉光武帝病逝之后,汉明帝刘庄即位。一天他梦见一个金人,这个金人有一丈六尺高,他的脖子上佩戴着一个太阳般的光环,在金銮殿上各处飘飞舞蹈,第二天,他把这个梦告诉了大臣们。有个名叫傅毅的大臣说:“天竺有神,人们尊他为‘佛陀’。”明帝好奇,就派人去天竺求佛经。永平十一年,二位印度高僧和东汉使者用白马驮经返回洛阳,我们就以此为准吧。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西晋时期慢慢流传各地,到了南北朝就兴盛起来了。兴盛的一个特点就是“北造像,南造寺”,号称“南朝四百八十寺”也就是指这个时候。而兴盛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从西域或印度来的和尚也多了起来,最著名的如中国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禅宗之祖菩提达摩等,也形成了各自的派系。这时,佛教翻译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和差异。梵文本身就是雅语,所以翻译时难度很大,译者根据各自对梵文的理解,因之翻译出来的内容也各有出入,于是就形成了两大体系。一是以支谶、支谦为代表的大乘空宗般若学,一是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学。宗派不同,理解不同,自然就有了冲撞,这种形势下,就有人滋生了到印度去看看佛教到底是怎么回事、真正的佛典究竟是怎么样的、佛祖到底是怎么说的等各种相关的想法。于是南北朝就有了第一位去西天求法取经的高僧法显。

法显之后,又出现了一位不畏艰险、西行求法取经的的人物,他就是著名的高僧智猛。

史载,智猛(公元四世纪前后——453年),籍雍州新丰,即今陕西西安临潼人。智猛天性神明,操行纯洁,幼年出家修业专至,讽诵之声夜以继日。每次听到外国僧人说起天竺国有佛陀的遗迹和《方等》等大乘经典,就剧增求法之心。于是在姚秦(后秦)弘治六年与同志沙门法勇、普道等十五人从长安出发。经凉州、出阳关、过敦煌,先后到达鄯善、龟兹、于阗诸国详细地考察了当地的文化风俗。到了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的时候,有九人退还。而智猛不畏艰险继续跋涉,翻过葱岭至波伦国,又翻雪山,渡辛头河(佛教中传说的一条河流,鸠摩罗什七岁曾随母渡过此河)至罽宾国、奇沙国、迦维罗卫国、华氏国等诸国——瞻仰朝拜了佛陀遗迹,详细观看了灵异变化不可尽数。

其后,智猛求法于华氏城(即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都城),访大智婆罗门罗阅宗,得《泥恒经》,后又访得《摩柯僧只律》及余经的梵文版本。于南朝·宋元嘉元年(公元424年)自天竺返回,到得凉州(今甘肃武威)。这期间,同行的十多位僧人或退或亡,回归中土时,只余智猛和昙簒二人。

智猛大师在凉州(今甘肃武威)译出了《大般泥恒经》二十卷。后又于元嘉十四年入蜀,十六年七月于中山定林寺作《外国传》四卷,记述游历事迹。元嘉末年圆寂于成都。遗憾的是,大师所译《泥恒经》及《外国传》等没有流传下来。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古临潼亦是如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周秦汉唐以来,好多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儿,书就了中国历史最华彩的篇章。


2020年3月3日

(作者简介:阮班鹤,1949年生于陕西临潼,中共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后致力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首部长篇小说《西风怀仁》于2011年出版,陕西省作协为其举办了作品研讨会,并见诸《陕西日报》、《陕西文学界》和《文化艺术报》。电子版《西风怀仁》刊于《凤凰读书网》。第二部长篇小说《声闻于天》已于2018年3月27日和读者见面,此书被陕西新华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授予为“西部文学经典典藏项目”,多次加印发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