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粟特人在长安——北周史君墓

 七烟 2020-05-21

2003年,西安市考古院发现一座北周时期墓葬,出土石门、石堂、石榻、金戒指、金币和金耳环等十分珍贵的文物。所出土的石刻上均采用浮雕彩绘贴金图像做装饰,图像内容涉及火祆教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题材。据石堂上的铭文记载可知,墓主史君为北周凉州萨保。

北周史君墓位于今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井上村东,西距汉长安城遗址约6.6千米,南距唐大明宫遗址约1.6千米,与北周安伽墓相距约2.5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856.09″,北纬34°1845.69″,海拔404米。

该墓形制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坐北朝南,方向186º。由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和墓室等几部分组成,全长47.26米,墓室距现地表深12.3米。


北周史君墓航拍

甬道内有砖砌封门一道,高1.54、宽1.46米。封门以北有一石门,由门楣、门框、门扉、门槛等6块石材组成,通高1.52、宽1.35米。门楣上原有砖砌门额,已被破坏,仅残存四层平砌砖,原应有彩绘,已剥落。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 东西宽3.7米、南北长3.50米,顶部及四壁已坍塌,四壁残高0.20.5米,依据四壁坍塌现状推测墓室顶为穹窿顶结构,高度不详。墓室中部偏北出土一石堂,东西长2.5、南北宽1.55、高1.58米,坐北朝南,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单檐歇山顶殿堂式仿木结构,由基座、四壁和屋顶三大部分组成。椽头、瓦当、斗栱、立柱等部位均贴金。石堂内置一石榻,长2.00.93、高0.21米。



人骨多已散乱,主要位于石榻之上,另有一些被置于石堂之外。经鉴定原为男、女两个个体。由于该墓严重被盗,出土器物较少,且多已移位,均出土于石堂内的填土中,有金戒指、金耳坠、金币、鎏金铜带扣和陶灯盏。


石堂南壁的门楣上发现粟特文和汉文双语铭文,记录墓主人为“君……史国人也,本居西域,……迁居长安……凉州萨保”。于“大象元年(579)薨于家,年八十六。妻康氏,以其二年(580)岁次庚子正月丁亥朔廿三日已酉,合葬永年县堺”。


该墓原绘有壁画,分布于天井两壁、过洞顶正南面和墓室四壁上。壁画保存情况较差,长期被水浸渍,多已脱落。壁画制作方法较为简单,无地杖层,只将墓壁铲平,先涂一层白灰,再于白灰层上直接绘制。从残存的壁画痕迹依稀可见,壁画色彩仅有黑、红两色,用红彩绘制边框,人物主要以黑色线条描绘,衣服上残留红彩。石堂内壁尚残留朱砂分栏的壁画,现仅存树叶和葡萄纹。

浮雕、彩绘图像主要分布于石门、石堂四壁及基座上。图像包括神祇、飞天、乐伎、宴饮、狩猎、出行、商贸、祭祀和升天等内容。在人物的面部、服饰、佩饰、器物、建筑构件和山水树木等部位施有彩绘或贴金。


石门门楣正中间刻一位蹲坐的四臂神,两臂弯曲上举,另两臂下垂,双手合十拱于胸前。其东侧刻一执来通神祇,西侧刻一神兽和鸟首人身神。东西门框对称刻有五个飞天和一个守护神,飞天带有头光,足蹬靴,造型、神态各异,分别手持乐器或器物。


石堂南壁由八块石材拼合而成,以正中石门为中心,由四根圆柱和两门框将南壁分为五个开间。当心间为门楣、两扇门扉和门槛,门楣上刻有粟特文和汉文铭文。门槛上部有彩绘,两端分别刻有两对狮子和四个童子。两次间分别高浮雕脚踏小鬼的四臂神。两再次间的正中为破子棂窗,窗上各有四个乐伎,两侧各有两个侍者,窗下各有一个人身鹰足祭司和火坛。

石堂西壁由两块石板拼合而成,四根立柱将画面分为三部分,有南至北,第一幅内容是一主神坐于莲花座上,一对夫妇跪在椭圆形毯上向神虔诚祈求,众人及动物也围绕在神周围,似在听神讲经说法;第二幅内容是一对怀抱婴儿的夫妇坐在波斯风格的穹隆顶建筑内的场景;第三幅内容是狩猎和率领商队出行的场景。


石堂北壁由四块石板拼合而成,从石堂建筑结构来看,原应有六个立柱,分为五个开间,由于受石材的尺寸的限制和画面内容的需要,在两次间少了两根立柱,整个北壁仅雕刻四根立柱。但画面从内容上看仍为五个部分,且与石堂南壁相同,采取对称布局。由西向东,第一幅内容是商队进行贸易活动的场景,画面上方帐篷内男子与帐外老者举杯对饮,画面下方是休憩的商人、驼队和马匹;第二幅内容是一对夫妇在家中饮宴的场景,周围是侍者和乐伎,院子中间有舞者助兴;第三幅内容是男女主人骑马出行的场景,男女主人身旁都有侍者举着伞盖;第四幅内容是男女主人在葡萄园中宴饮的场景,画面上方是男主人及宾客围坐圆毯上,下方是穿着汉服的女眷及宾客,主人周围有侍者和乐伎;第五幅内容是洞中老人和飞天拯救落水者的场景。

石堂东壁由两块石板拼合而成,从画面内容看应为一个整体,展示了粟特人去世后亡灵升入天国的整个过程。但因建筑结构需要,四根立柱将整幅画面分为三个部分,又北向南,第一幅内容是画面表现墓主经过神的审判后,将通过一座联系人间和冥世的桥升入天国,桥边有两个手持火棍的祭司和圣火;第二幅内容是两匹前来迎接主人升天的翼马,和一个似从空中坠落的人,桥下的水兽正张嘴等待;第三幅内容是男女主人在飞天的导引和陪伴下,跨乘翼马升入天国。


石堂基座由两块长方形石板横向拼对而成。以减地浅浮雕技法,在四面雕刻大角翼羊、四臂神、飞天、瑞兽及狩猎等图像。

石门和石堂上内容丰富的浮雕彩绘图像,展现了一幅以粟特文化为主体,兼有其他文化色彩的画面。石门门楣和北壁基座正中的四臂神,似是祆教中的神祇形象,有镇墓、辟邪的作用。石刻图像中的飞天形象融合了佛教、希腊神话和汉族因素,既是一种创新,也是粟特人华化过程中,对所接触的各种文化兼容并包的例证。


石堂南面石门门楣上的粟特文和汉文双语铭文,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是世界上发现的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粟特文和汉文对应的题刻,为粟特文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为我们探寻萨保府及萨保等相关制度、长安地区粟特人葬地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史料。


根据石堂上铭文可知,史君及其妻康氏分别为史国和康国人,均属昭武九姓。当时昭武九姓胡活动于今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这一地域在汉魏时期成为粟弋或粟特。粟特人以“善贾”著称,主要信仰祆教,南北朝以后大批徙入中国新疆和内陆,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频繁往来于中亚与中国之间,操纵着国际商贸活动,对中西文化的沟通、交流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在史君墓附近还陆续发掘了其他粟特人墓葬,如北周大象元年(579)同州萨保安伽墓,以及北周天和六年(571)甘州刺史康业墓,均采用石堂或石棺床,上面浮雕彩绘贴金。这说明这一区域也很可能是北周时聚居于长安的粟特人的墓葬区。



本文摘自杨军凯《北周史君墓》

文:杨军凯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