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蒙知青探亲返乡时最后的晚餐:滚蛋饺子

 闲云野鹤b8ooo1 2020-05-21


在内蒙古十年,有六年的春节是在天津过的。一到冬天,知青大都回城探亲,一般过了正月十五再往回返。那时节,京兰线西去的火车上,尽是三五成群、一帮一伙的知青。

有一次,我跟几个知青正月十六上了回内蒙古的火车,闲聊时说起“最后的晚餐”,也巧了,全是饺子和元宵。有位老兄还自嘲地说:这是滚蛋饺子啊!


于是知道了有这么个公式:元宵+饺子=滚蛋饺子。借用过去一个经典的句式:这“滚蛋饺子”的组合,也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先说内容。就要回内蒙古了,一走就是一年,再回来又得熬上三百天。何况插队生活很艰苦,能吃饱饭就不错了,还妄想什么饺子和元宵,做梦呢!爹妈给咱包饺子既是心疼孩子,含着父母之爱,又合乎“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这个民风民情。


老百姓有“好吃不过饺子”之说,尽管那时候肉蛋类食品定量供应,饺子馅里素多荤少,不像现在这么丰盛。可在那年月,甭管馅的内容如何,饺子也是美食,再说还有元宵呢。饺子和元宵煮到一锅,吃起来解馋、过瘾,这是巴不得的事。加之又赶上正月十五,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过了这夜就离家远行,滚蛋饺子名副其实。


再说形式。“滚蛋饺子”的称谓非常形象,元宵形状如圆球,不论煮在锅里还是盛在碗中,都形似“滚蛋”。元宵最早出自北方,与原产南方的汤圆相类似,其实这两种相近的美食制作方法大不相同,说白了就是“包汤圆、滚元宵”——汤圆是用糯米粉和成的皮把馅包起来,程序有点像包饺子;元宵则是把一个个小方块状的馅,放在盛满糯米粉的大筛子中,边滚动边洒水,像滚雪球那样滚成圆球状。所以,无论从制作方法还是形状,说元宵是“滚蛋”都比较贴切。元宵与饺子在锅里一起翻滚,两种美食共上餐桌,甜咸俱备,还有象征性:人生各种滋味你都要品尝。


到了内蒙古,渐渐知道些当地风俗。后来听老乡说,解放前给东家扛活的长工,最忌讳腊月吃饺子。每逢腊月,年关将近,是东家给雇工们结账的时候,结完账东家一般都要摆席犒劳大家,聚餐时倘若给谁的碗里上几个饺子,那就意味着这个人被解雇,开春后就不必再回来干活了。这时候的饺子蕴含着送行的意思,尽管没有元宵,也被称作滚蛋。卷铺盖卷走人,还要为来年的生计发愁,远比知青出远门要残酷得多。

了解到这些,才明白滚蛋饺子之说早就有了,并非知青的专利,我们只是增添了一个新的注解而已。不过,我一直很疑惑,作为与年节密切相关的饺子和元宵,本来挺喜兴的,竟承受如此之重,平添了民生、乡愁和挂念,有着这么沉甸甸的含义,实在令人唏嘘。

不知现在过了十五就出远门的人,是否还有“元宵+饺子=滚蛋饺子”的说法?且不管如何,都祝福他们一路平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