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半潭秋月”砚洗,历经曲折完好无损,有幸遇到了他们

 海曲上人 2020-05-21

苏轼题名的“半潭秋月”砚洗,山东省诸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这件砚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在密州(治所今诸城)的勤政爱民情怀和卓越文学成就。

据统计,苏轼在密州两年共创作诗词文赋二百余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涉及到国事民生、风土人情。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超然台记》等,均作于密州。

说起“半潭秋月”砚洗的来龙去脉,还有一段漫长的鲜为人知的曲折历程。

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从杭州通判戳升密州知州,十二月到达密州。赴任后,闻知盖公①为乡人贤者,推崇其“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的治国思想,来密州做的第一件事是建盖公堂。

“半潭秋月”砚洗毛坯玉石,就是在建盖公堂时偶然发现的。这块毛坯玉石,石质温润,形似弯月,池中碧水嫦娥,相映生辉,苏轼即兴题名“半潭秋月”,既别致文雅,又寓意深刻。此后,这件“半潭秋月”(高30cm、长64cm、宽45cm、池深10cm)砚洗,一直伴随着苏轼在密州的辉煌岁月。

苏轼“半潭秋月”砚洗,历经曲折完好无损,有幸遇到了他们

“半潭秋月” 砚洗照片(作者提供)

苏轼“半潭秋月”砚洗,历经曲折完好无损,有幸遇到了他们

“半潭秋月”砚洗拓片照片(作者提供)

有苏轼跋文为证:“熙宁七年,余来守密,见此石于盖公堂故址西偏,埋没尘埃中,已作敝踪弃矣。余喜其质温润,稍为琢磨,改作砚洗,亦可为不次之擢。东坡又题。囗(邑)人刘庭式隶并镌。”

苏轼“半潭秋月”砚洗,历经曲折完好无损,有幸遇到了他们

“半潭秋月”砚洗背面与跋文照片(作者提供)

苏轼“半潭秋月”砚洗,历经曲折完好无损,有幸遇到了他们

“半潭秋月”砚洗背面跋文拓片照片(作者提供)

“半潭秋月”砚洗跋文出自苏轼之手,由苏轼好友刘庭式用隶书镌刻在砚洗背面,简要说明这件砚洗的出处来历,表达 “也可为不次之擢”的心境。

刘庭式何许人也?与苏轼是什么关系?

刘庭式,字得之,齐州人,举进士。苏轼守密州时,刘庭式任通判,为苏轼副手。因工作关系交往甚密,亲如手足。苏轼在《后杞菊赋并序》里记载:“日与通守刘君庭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由此可见两人的情趣有相似之处。元丰六年(1083),贬谪黄州的苏轼以饱含感情的笔墨写下《书刘庭式事》一文,褒扬刘庭式“义娶盲女”②的感人事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毫无疑问,“半潭秋月”砚洗是苏轼与刘庭式真挚友情的实物见证。

时过境迁。“半潭秋月”砚洗到哪里去了?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官方记载,一概没有消息,更不知下落了。

那么,“半潭秋月”砚洗是如何“浮出水面”被发现的呢?

九百年之后的1984年秋,诸城市文化局按照山东省文化厅部署在全市开展文物普查。时任皇华镇文化站站长于建学同志到该镇下六谷村开展这项工作。他来到一位姓丁的村民家,看见一块半截类似当地人喂猪用的石质食槽。他近前看了一眼。这一看不要紧,有了新发现,这块石槽正面有字!他用手擦了擦,紧贴着石槽看,上面刻有行书“秋月 ” 两个字, 左下方竖刻着“眉山苏轼”四个字。顿时,于建学眼前一亮,初步断定此物是苏轼用过的。仔细端详,不像是块完整石槽,很明显是从中间断裂开的,应该还有另一半。那一半在哪里呢?

经询问得知,这件石器以前是完整的。那年村庄搬迁,因为这个石槽,丁家与邻居发生争执,都想要了当猪食槽子。有个村民扛着一把大锤去山里打石头路过,看见两家邻居为一个猪食槽子争得脸红脖子粗,就说别吵了,我给你们分开,说着就用大锤砸成了两半,一分为二。这是其中一半,另一半在那一家。

于建学于是和村委领导一起,来到那个村民家中,果真在场院里找到另一半。当把两半石头拼对在一起时,断茬处竟然衔接得天衣无缝。一件正面镌刻“半潭秋月 ”、落款为“眉山苏轼”、背面带跋文的砚洗,就这样完美无缺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这两户村民听说这是一件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毫不犹豫地同意捐献给国家。此砚洗被及时运抵诸城博物馆,经专业人员精心修复后再现了昔日的光彩,成为馆藏珍贵文物。

姓丁的这户人家又是怎么得到这件砚洗的呢?丁家人说是祖上传下来的。经专家考证,这件“半潭秋月”砚洗确系丁氏家传之物。

据清乾隆《诸城县志》记载,丁氏在明清时期是诸城有名的“五大家族”( 臧、王、刘、李、丁)之一,或为朝廷命官,或为文学名家,声望显赫。明代监察御史丁惟宁、《续金瓶梅》作者丁耀亢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丁氏家族在诸城是书香门第的大户人家,在全国也有较大影响。“眉山苏轼”题名砚洗即为其后人丁昌燕所收藏。

丁昌燕(1863-1937),字师汝,号剑虹居士,诸城市皇华镇下六谷村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曾任四川省大足县知县,政声颇著,后因同情支持农民起义被革职。丁昌燕继承祖业好古,热心文物收藏。可以说,“半潭秋月”砚洗能留传至今,完璧归公,丁昌燕功不可没。

苏轼“半潭秋月”砚洗的曲折故事,着实让我们感叹不已!值得庆幸的是,这件砚洗得以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对于研究苏轼在密州的政绩和文化成就,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资料。同时,对于教育下一代,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注释

①盖公,汉初胶西人,精通道家学说。胶西,古地名,汉文帝十六年置胶西国,宋属密州辖境。

②义娶盲女,出自文中“子娶盲女,与之偕老,义也”之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