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亡率30%,但翼装飞行才不是“疯子的运动”

 零壹贰012 2020-05-21
那个因在天门山翼装飞行而失联的女大学生找到了,救援队找到她时,她已经离世,降落伞未曾打开。
5月19日,随行摄影师所拍摄的女大学生最后一次飞行画面也随之公布。

开始时一切顺利
在平稳飞行19秒后,女大学生开始偏离飞行路线。
摄影师挥手示意女生开伞
摄影师一边调整自己的飞行状态一边观察女大学生的情况,发现她正急剧下降,并逐渐脱离摄影师的拍摄范围。
从5月12日失联,到5月18日上午被找到,失联者距离其在直升机上的起跳位置直线距离约2000米,相对落差约1600米。
此次事件让翼装飞行这个小众爱好进入大众视野,且引发了对极限运动的争议,什么是翼装飞行,为什么有人热爱极限运动。
名为飞行的降落
翼装飞行(Wingsuit Flying)指跳伞运动员身着翼装,从高楼、高塔、悬崖、大桥、飞机、热气球等目标上跳下,进行的无动力飞行,在到达规定高度时打开降落伞返回地面。
翼装飞行虽被称为“飞行”,但从体育类别上说,人家属于“自由降落运动”的一种。
翼装飞行者“飞行”时,一般时速为100公里,相当于高速公路上机动车的时速;最快时能超过280公里,相当于高配轿车的最高时速。同时也会以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下落,下落速度相当于市区内的车辆行驶速度。
所以,翼装飞行的本质是距离更远的降落。翼装飞行运动员也可以通过调整双臂和双腿的飞行技术,控制滑翔速度并调整航向,确保自己在飞行过程中不“碰壁”。
2015年,乌里·埃马努埃莱曾穿越仅有2米宽的缝隙
遇到上升气流时,技术高超的翼装飞行运动员还可以越飞越高,但离开翼装,技术再高的运动员也无能为力,可见翼装飞行运动的关键是翼装。
翼装通常采用轻质、高强、低伸缩率、低透气量的材料制作,手臂以下连接体侧形成“侧翼”,两腿之间形成“尾翼”。“翼”类似滑翔伞,为双层结构,在飞行过程中,通过空气压力增加服装的浮力。其飞行模式更接近鼯鼠。
鼯鼠代表大眼飞鼠“飞行示范”
除了翼装,防撞头盔(半盔需额外加护目镜)、降落伞、GPS、摄像头(把亲身经历记录下来)、通讯设备(遇到意外能及时求救)等也是翼装飞行的必备品。相比金钱可以买到的装备,翼装飞行的技术要求更高,首先就是准入门槛高。
美国跳伞协会规定,学习翼装飞行前必须先拿到跳伞资格证书,再积累200次跳伞次数。学员才有资格凭证书到跳伞中心找教练,经教练同意之后才能去学习翼装飞行。
翼装飞行课程长达18个月,对学员的飞行技巧、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学员还需要加强手臂、腰腹、肩部的肌肉力量,以便在空中保持平衡转向
跳伞运动员在风洞中进行身体控制训练
即便有再高超的技艺,翼装飞行依旧是风险极高的运动,死亡率曾高达30%,被人们称为极限运动中的极限运动。
死神相伴的历史
翼装飞行的危险系数之高,要从它的发展历史说起,从最开始这项运动就备受死神青睐。
不想当勇士的发明家不是好裁缝。在法国当裁缝的奥地利人弗朗茨·艾香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翼装飞行服”,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尝试翼装飞行的人。1912年,他从法国艾菲尔铁塔进行了跳跃,然后就变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因翼装飞行而死的人
弗朗茨·艾香德和他的“翼装飞行服”
但弗朗茨·艾香德的验尸报告却显示,他在落地前就已经死于心脏麻痹。弗朗茨虽然失败,却点燃了人们对飞行的渴望,成为了翼装飞行的奠基人。在他之后,大批勇者开始为“自由飞翔”努力,但大多数人都付出了生命代价。
1994年,法国人帕特里克·德盖亚登设计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翼装,并成为现代翼装飞行的创始者
帕特里克设计的翼装翅膀有“骨架”,能在冲压空气的作用下能形成拱门状膨胀。穿着这套翼装帕特里克能从飞机起跳后,通过翼装飞回起跳高度。他还在勃朗峰、大峡谷等地进行了一些难以置信的飞行表演,成为第一个能接近地面飞行的人
壹读君理解的接近地面飞行
遗憾的是,这位翼装飞行第一人最终在1998年死于他钟爱的极限运动。
在翼装飞行诞生之初,先驱者们用生命推动这项运动的发展,随着运动技术、装备性能的提升,已经将死亡率由最初的30%降到现在的5‰。
但由于飞行速度快,遇到障碍物(如山体)时来不及反应,大角度转弯时出现失误,或是由于气流导致身体失控(如自旋),都会发生飞行事故。
2013年的世界翼装飞行世锦赛上,匈牙利“翼装侠”维克多·科瓦茨在天门山试飞时意外坠落。维克多·科瓦茨有着六年跳伞经验,他曾翼装高空跳伞700次,荣获三届高空跳伞赛冠军以及2012翼装极限跳伞赛冠军,是行业中的佼佼者。然而丰富的飞行经验并不能帮助他逃离死神的魔掌。
仅是瑞士的瀑布镇劳特布龙嫩,就有超过28人因翼装飞行而丧生。
翼装飞行这么恐怖,又有生命危险,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的加入到这个队伍里?
翼装飞行的快乐
因翼装飞行去世的女大学生曾说过“为自己而活不后悔”。翼装飞行也不是她唯一参与的极限运动,那么极限运动都能给人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呢?
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
极限运动可以让人上天入海看尽世间奇观,增长常人无法理解的阅历。特别是那种险象环生的人,对人生的感悟都会大有不同。
最优质的峡谷参观方式
和雪崩比速度
在大浪中欣赏水质隧道
在水中玩的把戏
人的一生只有3万多天,区别是有的人真的活了3万天,有的人只是把1天重复了3万次。
对于把1天重复3万次的人来说安稳才是快乐,对于极限运动爱好者而言,体验不同的极限才是快乐。
极限运动的恋爱体验
我们知道恋爱中有一种“吊桥效应”。因为人在面对恐惧事物时的反应与面对心上人一样,都会心跳加速、瞳孔放大、呼吸加快。有些人还利用这种心理效应追求心仪的另一半。

反过来,极限运动带来的紧张刺激感又何尝不是恋爱的感觉?
所以,喜欢极限运动的人只是换了一种“恋爱”方式,他们从中获得的快感和你恋爱中的快感是一样的。
无法抗拒的成瘾机制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瘾,上瘾的内容各有不同:抽烟、喝酒、健身、游戏甚至是不可描述的“群体运动”。瘾能激活大脑的奖赏机制,令人感到快乐并想再来一次,极限运动也是如此。曾经有人把滑雪运动称为”白色鸦片“就是这个道理。
与普通的成瘾机制不同,极限运动带来的成就感更真实,是一种不断实现自我突破的过程。
人与人生来不相同,追求、爱好也不相同,就像喜欢极限运动的人一样,多数中国人每天也在过从996到007的“极限生活”,天涯何处无极限?
 
 
参考文献:
陆永军. 翼装飞行运动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4, 000(004):47-49,86.
王雪. '拟态狂欢'范式下翼装飞行运动的多重悖论[J]. 浙江体育科学, 2017(5).
邸亚, 兰文昌, 邹磊. 翼装'飞行'军事用途可行性探讨[C]// 探索创新交流——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 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