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艺术系列--[吴道子/尉迟乙僧/王维/阎立本/李思训/张璪/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曹不兴/展子虔/张萱/周昉/荆浩/关仝]

 虹72 2020-05-22

转自:葛均义的博客

吴道子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誉为“艺圣”,即晋代的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唐代的杜甫,被称为诗圣;盛唐的吴道子,被誉为画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序》中,品评唐朝诸画家说:“近代画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吴道子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可齐踪于陆、顾。”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中感概道:“诗至于杜子美,文之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吴道子为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

    吴道子出身贫寒,做过大吏、县尉等。曾经师从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又师法古人张僧繇习绘画。他漫游洛阳时,唐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宁王府友,从五品,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成为御用画家。当时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能够擅自作画。

    吴道子之壁画创作,主要以表现佛、道为核心内容,体现“善恶有报”、 “因果业报”、“贪爱造业”等传统的宗教文化内涵。同时,他又是一个全能的画家,于描绘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等,无所不能、不精。他的山水画也极妙,一次他去四川考察蜀山蜀水,归来时,却无一张草稿。玄宗有些责怪,他在大同殿上挥笔展现蜀山蜀水,一日而成。

    他曾在长安、洛阳的寺观中,作佛壁画四百余,情状各不相同。他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都能不失尺度。绘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常一笔挥就。他在长安兴善寺当众作画,长安市民扶者携幼,蜂拥围观,当见他“立笔挥扫,势若旋风”一挥而就时,无不惊讶地发出喧呼。

    在画艺上,他打破了长期沿袭顾恺之的游丝线描法,开创了兰叶描,用笔讲究起伏变化和内在精神力量。他用状如兰叶或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竟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他的“疏体”画法为后代之宗。

    《天王送子图》和《地狱变相》,是他的代表作。

    《天王送子图》,现遗存为宋人李公麟之临摹本。画中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

    《地狱变相》图,描写的是地狱中之情状。《东观余论》在记吴道子于景云寺所画《地狱变相》时曰:“视今寺刹所图,殊弗同。了无刀林、沸镬、牛头、阿房之像,而变状阴惨,使观者腋汗毛耸,不寒而慄。”景云寺僧玄纵曰:“吴生画此地狱变成之后,都人咸观,皆惧罪修善,两市屠沽,鱼肉不售。”据说当时人道德高尚,极少为恶,与吴道子所谓《地狱变相》有关。

    吴道子一生创作极丰。据说,仅在洛阳,长安的寺庙,就留下了寺廊壁画三百余件;有记录的卷轴画,也有一百多件。此外,还来有大量的卷轴画。《宣和画谱》记载,宋代宣和年间,宫廷内还藏有他的卷轴画93件。

    吴道子的画主要有:《八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等。现存的壁画真迹,尚有《云行雨施》、《万国咸宁》,台湾存有《宝积宾伽罗佛像》、《关公像》、《百子图》等,真迹摹制品有《吴道子贝叶如来画》(七幅)、《少林观音》、《大雄真圣像》等,流入海外的有《道子墨宝》(德国)50幅,《溪谷图》(日本)等6幅。

    吴道子被推崇为“百代画圣”,道教中人呼之为“吴道真君”或“吴真人”,画史尊称为吴生,民间画工尊为祖师,后世尊称为“画圣”。吴道子成为一代宗师,千古流传。

尉迟乙僧

    尉迟乙僧,初唐著名画家,于阗(今新疆和田)人,亦有吐火罗国人之说,生卒年不详。其父尉迟跋质那,亦为著名画家,世称其父子为“大尉迟”, “小尉迟”。他主要从事画艺在贞观、景云间,与阎立本齐名,并称为初唐画杰,年九十余尚健在,曾与吴道子一起在长安寺院画过壁囤,对吴道子有较大的影响。唐窦蒙评价他说:“澄思用笔,虽与中华道殊,然气正迹高,可与顾陆为友”;《历代名画记》评价曰:“国朝画可齐中古,则尉迟乙僧、吴道玄、阎立本是也。”

    乙僧画承家学,好学典艺,博达技能,20岁时便名扬画坛。唐贞观六年,因其画艺高超,被推荐到都城长安,唐太宗授予宿卫官,后又袭封为郡公。尉迟乙僧善画佛像、人物、花鸟、肖像等,尤擅壁画。《历代名画记》记载:唐仪凤二年,尉迟乙僧在光宅寺东菩提院内,画《降魔变》等经变壁画,人物姿态,千怪万状,被称为奇踪。长安二年,他在慈恩寺塔下南门画《千钵文殊》、《功德人物》和《湿耳狮子》等壁画,被誉为“精妙之状,不可名焉”。神龙元年后,他在罔极寺(兴唐寺)画壁画;景云元年,为长安安国寺画壁画。神龙二年五月,他所居住宅,敕建为奉恩寺,画于阗王族供养像于此寺内。朱景玄评价他的画曰:“功德、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象,非中华之威仪”。他所作佛画,“堆起绢素,而不隐指”,色彩晕染,沉着浓重,造成明暗对比关系,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画史上称其为“凹凸画”。尉迟乙僧传世的作品,有《番君图》卷,《龟兹之女图》卷,《天王像》等。
  尉迟乙僧是西域人,他的画别具一格,自成体系。看上去,所画的物体是凸出的,但用手去摸,却是平的。他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浓厚的西域特色,不同于中原画风。汤垢《古今画鉴》说:“尉迟乙僧画外国人、作佛像甚佳。用色沉着,堆超绢京,而不隐指。”他画的千手千眼菩萨,“精妙之状不可名焉”,其降魔图“于态万状实奇踪也”。他善于处理复杂多变的画面,构图布置宏伟奇异、匠意极险,颇有奇处。他画的内容,主要是宗教故事、人物肖像、神话风俗、花鸟走兽等,大都取材西域人物及鸟兽形象。他将西域和中亚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中原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创造了具有西域风格的于阗画派、龟兹画派,使唐代的绘画艺术得到了较大的丰富和发展。

    他画的《千钵文殊》,与中原通常画文殊骑狮子或马,在流动云纹的烘托下行走在空中的形象不同,他笔下的文殊菩萨,头戴七宝佛冠,身披璎珞妙宝天衣,花枝般伸出的千臂千手,手中各持一钵和钵中一座座化佛,风采万千地乘骑高飞,有一种富丽堂皇和神奇玄妙的感觉。
  他所绘画的千手千眼观世音,端坐在红莲宝座月轮之中。在伸出的无数手掌中,都有一只象征智慧的眼睛,被朱景玄称赞为“精妙之状,不可名焉”。
  他画的吉祥天女,是一位浮于莲池上的裸体少女。在光宅寺所绘的《降三魔女图》,与克孜尔千佛洞和敦煌壁画中所给相同,只是敦煌图中穿了衣裳。他在奉思寺所作《于阗国王及诸亲族图》,是一件鸿篇巨制。他的单幅绘画,在当时的京都长安,有“一扇值金一万”的盛誉,如《弥勒佛像》、《佛铺图》、《外国人物图》、《坐神》、《罗汉朝天王图》等,都是难得的上乘之作。

    他还画过《仰摹蟠龙》、《花子钵曼殊》、《千手眼大悲》、《本国王及诸亲族》、《弥勒佛像》《佛铺图》、《佛从像》、《罗汉朝天王像》、《胡僧图》、《外国佛从像》、《大悲像》、《明王像》《外国人物像》、《番君图》、《龟兹舞女图》、《天王像》等。

王维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精通音乐,工草隶,尤工画山水,书、画特臻其妙。太原祁人,字摩诘,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后官至尚书右丞。他的绘画作品颇丰,在北宋年间,尚有较多存世,仅《宣和画谱》著录的就达126幅,憾今已无画作传世。

    王维信佛。《旧唐书》本传记载他:“在京师,日饭十数名憎,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挡、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开元十七年,他在长安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晚年居蓝田辋川,画作地多反映隐逸生活及谈禅说佛。他一生所画罗汉极多,仅宣和御府内,便藏有四十八幅。

王维性喜山水,擅画平远风景。喜以“破墨”写山水松石,笔力雄壮,体涉今古。他所作破墨山水,笔迹劲爽,气势重深;所画山水松石,踪似吴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画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出笔端,云峰石色,绝迹天机,但于创意经图,即有所缺。他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象写成,亦动真思。他的画充满了诗意,苏轼云:“味摩诘之时,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善画肖像,所画孟浩然肖像,后人称之为孟亭。偶尔画花,多不论四时,有雪中芭蕉,意到便成,不拘成格。他还于开元寺,画过两丛竹。

    他所绘的《辋川图》,是晚年隐居时所作,后人称其山谷郁盘,云水飞动,笔力雄浑。画面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古朴端庄。别墅外,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呈现出悠然超尘绝俗的意境。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在王维的山水画中,《辋川图》所创造的淡泊超尘之意境,旷古驰誉,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审美愉悦。元代《画鉴》曰:“其画《辋川图》,世之最著也”。

    传世作品有《雪溪图》。绢本、墨笔画,纵36.6厘米,横30厘米,坡石有渍染似无勾皴,无款,宋赵佶标题“王维雪溪图”,图录于《中国名画宝鉴》。该画构图平远,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段。近景左下方,一座披着素纱的木拱桥,把阅者引入一处冰雪天地;中景为一条冰河,横卧在画卷中部,冰水平滑如镜,波澜不兴;远景为河对岸,雪坡、树木、房舍等,皆平卧于黑水之上,掩映隐现于茫茫白雪之中,使画面深远。全图使观者沉浸在一片宁寂的境界之中,仿佛是有雪花飘落和行人脚步声。因画右上角有赵佶题字“王维雪溪图”,故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王维流传至今唯一的山水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维的山水画,其“破墨山水”,对后世影响深远。所谓“破墨”,即以墨加水,调成浓淡不同,用以渲染,代替青绿设色。水墨渲染,启发了后来皴法的出现。

王维的艺术思想,对后世的文人画影响重大。宋代文人绘画大兴,王维山水画笔意清润,诗画合一,开始备受推崇。明末董其昌倡导“南北宗”说,把王维尊为“南宗”之始祖,谓:“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王维是唐代山水诗画的代表,精通禅理,且半官半隐,后世文人画家大多类之。

    王维对音乐亦有极深的造诣,他善弹琴、琵琶,使音乐与画相通。有一次,他见到一幅《奏乐图》,看了一会儿,不觉发笑。有人问他为什么发笑,王维指着画说:此画描绘的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有好事者,集乐工按图演奏,一无差谬。

后人评价:
  沈括(宋)《梦溪笔谈》:如彦远评画,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谢赫云: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淩跨群雄,旷代绝笔。又欧阳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詠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此真为识画也。

苏 轼(宋)《跋宋汉杰画山》:唐人王摩诘李思训之流,画山川平陆,自成变态,虽萧然有出尘之姿,然颇以云物间之,作浮云杳霭与孤鸿落照,灭没于江天之外,举世宗之,而唐人之典形尽矣。

韩 拙(宋)《山水纯全集》:唐有王右丞,杜员外赠歌云:“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汤 垕(元)《画鉴》:王右丞维工人物山水,笔意清润。画罗汉佛像至佳。平生喜作雪景、剑阁、栈道、骡网、晓行、捕鱼、雪滩、村墟等图。其画《辋川图》世之最著者也。盖胸次潇洒,意之所至,落笔便与庸史不同。
  董其昌(明)《画眼》:画家右丞,如书家右军,世不多见。余昔年于嘉兴项太学元汴所,见《雪江图》,都不皴擦,但有轮廓耳。及世所传摹本,若王叔明《剑阁图》,笔意类李中舍,疑非右丞画格。又余至长安,得赵大年临右丞《湖庄清夏图》,亦不细皴,稍似项氏所藏雪江卷,而窃意其未尽右丞之致。盖大家神品,必于皴法有奇。大年虽俊爽,不耐多皴,遂为无笔,此得右丞一体也。

右丞山水入神品,昔人所评:云峰石色,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唐代一人而已。

徐 沁(明)《明画录》:南宗推王摩诘为祖,传而为张藻,荆关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忠恕米氏父子,元四大家,明则沈周唐寅文徵明辈,举凡以士气入雅者皆归焉。

布颜图(清)《画学心法问答》:王右丞与友人诗酒盘桓于辋川之别墅,思图辋川以标行乐。辋川四面环山,其危岩叠巘,密麓稠林,排窗倒户,非尺山片水所能尽,故右丞始用笔正锋,开山披水,解廓分轮,加以细点,名为芝蔴皴,以充全体,遂成开基之祖,而山水始有专学矣。从而学之者,谓之南宗。
  唐 岱(淸)《绘事发微》:王右丞山水诀云:“闲云切忌芝草样”,今人画云钩勒板刻,往往犯此病。
  方 薰(淸)《山静居画论》:读老杜入峡诸诗,奇思百出,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人谓摩诘诗中有画,未免一丘一壑耳。

钱 杜(清)《松壶画忆》:柳亦颇不易写,谚云:“画树莫画柳”,信然。然山水陂塘间,似不可缺。前人所写亦有数十种,王右丞能作空钩柳,其法柳叶须大小差错,条条相贴,逐渐取势为之,自有一种森沉旖旎之致。
  邵梅臣(清)《画耕偶录》:客沅州时,雪中见芭蕉,鲜翠如四五月,红梅一枝,横斜其间,楚楚有致。以是知王摩诘雪中芭蕉,殆以造物为粉本,画工推为南派之祖。

阎立本

    阎立本,初唐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显庆中任将作大臣,曾任主爵郎中、工部尚书、右相和中书令,有“右相驰誉丹青”之誉。其父阎毗,其兄立德,皆是一代名画家,又以工艺、建筑工程擅长著称。阎立本工书法,擅画人物、车马、台阁。绘画师承其父阎毗、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展子虔,并上溯张僧繇而“变古象今”,是初唐中原风格的代表。据传,他在荆州见到张僧繇的壁画,曾在画下留宿十余日,坐卧观赏,不舍离去。

    阎立本善画台阁、人物、车马、肖像,以刻画人物神貌见长,笔法圆劲,气韵生动,著名于重大题材的历史人物画和风格画。他的《太宗真容》、《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图绘唐太宗李世民及其众臣,形象传神逼真,是轰动一时的名作,时人誉之为“丹青神化”。《历代帝王图》共绘有十三位帝王形象:前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及侍从四十六人。十三位帝王均有榜书、在位年代及对佛道之态度。画家根据每个帝王的政治作为、境遇命运,通过对其眼神、嘴角及面部肌肉的微妙刻画,表现了他们的心理、气质和性格,深刻地塑造了其形各异的不同形象,并体现了对这些历史帝王的评价,形成了一幅委婉地规谏、鉴戒执政者的宫廷壁画,即“鉴古以知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

    阎立本的真迹,在北宋宣和年间的御府,尚藏有作品四十二件,有《王右军像》、《窦建德图》、《李思摩像》、《凌烟阁功臣图》、《魏徵进谏图》、《步辇图》等。《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宣和画谱》中记载,画迹约六七十幅,其代表作为《历代帝王图》、《凌烟阁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图》、《萧翼赚兰亭图》、《异国来朝图》、《职贡图》和《步辇图》等。留传至今的有《步辇图》、《职贡图》、《历代帝王图》和《萧翼赚兰亭图》。杜甫曾诗赞其画曰:“良将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阎立本卒于咸亨四年。

李思训

    李思训,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代书画家,字建,一作建景,唐朝宗室,孝斌子,曾为江都令、宗正卿、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封彭国公。工书法,李邕碑称“云麾将军”。 651年生,716年卒。

    天宝年间,玄宗让李思训绘制大同殿的壁画和影壁。画完后,翌日早朝,玄宗皇帝对李思训说:你在影壁上绘画的山川,昨天夜里听到了流水声,你真是笔能通神的高手,位居当今国内山水画的第一位。他的儿子李昭道,亦擅山水,创画海图,人称他们父子为“大、小李将军”。

    李思训绘画师于隋代的展子虔,善画佛道神仙、山水、楼阁、花木、鸟兽,尤以金碧山水著称。好写“湍濑潺涭、云霞缥缈”之景,金碧辉映为一家法,鸟兽草木皆穷其态,还常用神仙故事来点缀幽曲的岩岭。他的山水画格调高雅,风格奇特,意境隽永奇伟、笔力遒劲,风骨峻峭、色泽匀净而典雅,山川河流,鸟兽草木,构图运笔绝妙极至。这种以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山水画,源于六朝以来的以色彩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画风。朱景玄赞李思训 “国朝山水第一,列神品”;明董其昌推他为“北宗”之祖;唐张彦远评介其山水画说:“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

    李思训画迹有《山居四皓图》、《江山渔乐图》、《群峰茂林图》《春山图》、《海天落照图》等17件,均著录于《宣和画谱》。其存世的作品,有《九成宫纨扇图》和《江帆楼阁图》轴。《江帆楼阁图》长松秀岭,翠竹掩映,山经层迭,碧殿朱廊,江天空阁,风帆缥缈,风帆沂流,着唐衣冠者四人。山石青绿,有简单斫笔,画用笔工整,设色艳丽,表明山水画到此时已趋成熟,安歧评谓“傅色古艳,笔墨超轶”,现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真伪存有争议)。

张璪

张璪(璪又作藻),字文通,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中国唐代盛唐画家。曾任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等。他擅水墨山水,尤精松石,以画松最为著名,传说他能双手分别执笔画松,且生枯各别,有双管齐下之誉。善长于用墨之法,惯以手蘸墨作画,不求巧饰。他画的山水画,富于激情,重灵感,山水咫尺重深,高低秀丽,为唐代水墨山水画代表。他提出绘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法,对后世之绘画理论有重大影响。《历代名画记》载张璪作画:“惟用秃毫,或以手摸绢素”,其画风有吴道子豪放奇诡之风,但不同之处在于善用水墨;荆浩《笔法记》称,张璪之画“真思卓然,不贵五彩”。著《绘境》一篇,已佚,无作品传世。

顾恺之

顾恺之,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长康 ,小字虎头,晋陵(今江苏无锡)人。曾任参军、散骑常侍等职,出身士族,博学多能,工诗赋,擅书法,尤精绘画,尝从师卫协,有“才绝、画绝、痴绝”“三绝”之称。他的画,多为人物肖像、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他绘画多注重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如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他还善于利用对环境的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其人物的性格志趣。他画人物的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其笔法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细看则六法兼备;设色以浓彩微加点缀,不晕饰,运思精微,襟灵莫测,神气飘然。兴宁中在建康瓦棺寺壁作《维摩诘像》,容貌清羸,神态忘言,轰动一时。

史称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为“六朝四大家”。唐代张怀瓘对顾恺之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他的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传世作品有《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卷、《洛神赋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唐宋摹本)。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亦有突出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通画理,所著《论画》,对后人颇有启迪;他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后代中国画有很大影响。他主张画人物要传神,重视点睛,自谓“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等3篇画论。

顾恺之著有《启蒙记》3卷,另有文集20卷,均已佚。但仍有一些诗句流传下来,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等句子,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秀丽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顾恺之轶事

顾恺之的人物画堪称一绝,但每次快画完的时候,偏偏不把画中人物的眼睛点上,有时一搁就好几年。别人问他为什么,他答说,因为他画人物,特别注重传神,而传神的关键,就在于眼睛,身体外形的美丑并不重要,所以眼睛必须仔细处理,不能随便点上。
    关于顾恺之画眼点睛,有这么一段故事:
晋哀帝兴宁二年(三六四年),建康(南京)的瓦官寺要修建,僧侣向京城士大夫募款,但回响不太热烈,眼见修建之事无疾而终,顾恺之却说,他要认捐一百万钱。顾恺之不是有钱人,他哪来的一百万?没有人相信他能办得到。但看他话说得那么满,似乎是已经胸有成竹。顾恺之要求寺僧,把寺里的一面墙粉刷洁白,让他在里面作画。他闭门一个多月,画了一幅“维摩诘居士像”。画作大体完成,只差眼珠没点。就在准备点睛当天,顾恺之请寺僧打开城门,让民众参观,并规定,头一天来观看的人,捐钱十万,第二天五万,第三天随意乐捐。头一天,许多人都为了争睹顾恺之的“开光点眼”,涌入瓦官寺。顾恺之当众起笔点睛,说也神奇,只那么一点,整个画像便活龙活现。民众闻讯而来,很快便凑足了一百万钱。于是,这幅维摩诘壁画像,也就成为他的名作。

张僧繇

张僧繇,南朝梁武帝时著名画家,江苏苏州(吴中)人,《湖州府志》中记载,为今浙江吴兴人,生卒年不详。张僧繇天监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擅画佛、道,亦善画龙、鹰、花卉、山水等。他一生苦学,“手不释笔,俾夜作昼,未栾倦怠,数纪之内,无须臾之闲。”其作品有《二十八宿神形图》、《梠武帝像》、《汉武射蛟图》、《吴王栠武图》、《行道天王图》、《清谿宫氠怪图》、《摩纳仙人图》等。传世作品有《五星亠十八宿神形图》,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张僧繇,是对隋唐影响最大的一位画家。在继承前人艺术成就的基础上,他融化和吸收了各种新的因素,创作出了一种新于以往、华艳悦目的丰满形象。在画法上,他创造了不用轮廓线的“没骨”法,全用色彩画成,改变了顾陆以来的瘦削型形象,画人“面短而艳”,创造出了一种比较丰腴的人物。张怀瓘评语说:“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后人将张僧繇与唐吴道子并称为“疏体”。其作画用笔,多依书法,点曳斫拂,如钩戟利剑,点画时,有缺落而形象具备,一变连绵循环的“密体”画法,其“面短而艳”人物造像风格,为美术走向盛唐绘画之顶峰奠定了基础。人物形象丰满艳丽、雍容华贵的泱泱大唐风范,正是这一风格的最成熟形态。《历代名画记》卷二《论师资传授南北时代》中说,隋唐很多著名的画家,都追随张僧繇。连被称为百代画圣的吴道子,都被公认为师自张僧繇。《宣和画谱》卷《道释一》载,唐朝阎立本,也是远师张僧繇。“立本尝至荆州,视僧繇画,曰:‘定虚得名耳!’明日又往,曰:‘犹是近代佳手。’明日又往,曰:‘名下定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是犹欧阳询之见索靖碑也。”

他还借鉴天竺画法(明暗法、透视法),绘“凸凹花”,有立体感。《建康实录》载:“一乘寺,梁邵陵王王纶造,寺门遗画凸凹花,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造,远望眼晕如凹凸,近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云。”

有关张僧繇绘画品的传说

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张僧繇画壁。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张僧繇精肖像,并作风俗画,兼工画龙,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传说。他在金陵安乐寺内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有人问,他说:“若点上眼睛,龙就会腾空飞去。”人认为是荒唐的妄想,就请他给龙点眼睛。张僧繇给两条龙点了眼睛后,不一会儿,电闪雷鸣便击穿墙壁,两龙驾云彩飞上了天,未点眼睛的那两条龙,还在壁上。张僧繇曾画过《天竺二胡僧图》,因为河南王侯景举兵叛乱,在战乱中,画中两僧被拆散。后来,其中一个胡僧像被唐朝右常侍陆坚所收藏。陆坚病重时,梦见一个胡僧告诉他:“我有个同伴,离散了多年,他现在洛阳李家,你要是能找到他,将我们俩放在一起,我们当用佛门法力帮助你。”陆坚到胡僧告诉他的洛阳李家,用钱去购买另一位胡僧的画像,果然真的买到了。过了不久,陆坚的病果然痊愈。刘长卿写了一篇文章,记述了这件事情。
    张僧繇所画,几近乱真的程度。润州的兴国寺,苦于鸠鸽等野雀栖在房梁上拉下的粪便玷污了佛像,张僧繇便在东面的墙壁画一只苍鹰,在西面的墙壁上画一只隼鹞,都在侧着头向檐外睨视。从此,鸠鸽等鸟雀,便再也不敢飞到屋梁上来啦。

江陵有个天皇寺。是齐明帝时建造的,里面设有柏堂。张僧繇在柏堂里,画上卢那舍和孔子等十位哲人的画像。明帝责怪他,问:“佛门内怎么能画孔子的像?”张僧繇回答说:“以后还当仰仗这位孔圣人呢!”待到后周灭佛时,焚烧天下寺庙、佛塔,唯独柏堂殿,因为画有孔圣人的画像,没有被拆毁。

有关传说的史书记载:

《历代名画记》卷七:

江陵天皇寺,明帝置,内有柏堂,僧繇画卢舍那佛像及仲尼十哲。帝怪问,释门内如何画孔圣。僧繇曰:“后当赖此耳”,及后因灭佛法,焚天下寺塔,独以此殿有宣尼像乃不曾毁拆。

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眼者现在。

又画天竺二胡僧,因候景乱,散拆为二。后一僧为唐右常侍陆坚所宝。坚疾笃,梦一胡僧告云:“我有同侣,离诉多时,今在洛阳李家,若求合之,当以法力助君。”陆以钱帛果于其处购得,病乃愈。刘长卿为记述此事。

《朝野佥载》(唐人张旌鷟):

润州兴国寺苦鸠鸽栖梁上污尊容,僧繇乃东壁上画一鹰,西壁上画一鹞,皆侧首向檐外看,自是鸠鸽等不复敢来。

陆探微

陆探微,南朝宫廷画家,吴郡吴县人,生卒年不详。

陆探微师法顾桤之,擅长人物肖像,与顾桤之、张僧二人被合称为“六朝三大家”;加上唐代的吴道子,被称为“画家四祖”;他还与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陆探微把东汉张芝的草书体,运用到了绘画上,成为中国画史中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他还吸收王献之的书法用笔法,用一种连绵不断的线条,创造了“包前孕后、古今独立”的“一笔画”法,其笔势连绵不断,整幅画一气呵成,令人赞不绝口。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他的画达七十余件,题材广泛,从圣贤图绘、佛像人物,以至飞禽走兽,无一不精,与东晋顾恺之并称为“顾陆”。

陆探微善长佛画,兼工蝉、雀、马等。明帝时任侍从,为宫廷画家,其画多为帝王、权贵、功臣、宠姬等写照,有《宋孝武像》、《宋明帝像》、《孝武功臣竹林像》等。所画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人称“极其妙绝”,“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凛凛若对神明”,当时推为最工。画迹有隋朝官本《黄帝战涿鹿图》、《燕太子丹图》、《孙氏水战图》等十二卷,著录于《贞观公私画史》。

据记载,他的《文殊降灵图》,共绘人物80个,飞天4个,“神采动人,真稀世之宝”。南齐高帝萧道成,很喜欢他的画,所收藏的384卷名画中,陆探微为第一位。陆探微所创造的人物形象,被张怀瓘评为“秀骨清象,似觉生动,今人凛凛,若对神明。”《历代名画记》言:“陆探微,上品上,吴人也。宋明帝时,常在侍从,丹青之妙,最推工者。”

陆探微没有作品传世。据记载,陆探微曾画有《宋明帝像》、《竹林像》《蝉雀图》、《阿难维摩图》、《鸂鶒图》、《五白马图》、《猕猴图》、《荣启期》、《王献之像》、《范惠景母子像》、《斗鸭图》《竹林像》、《荣启期》军,今皆不存,只浙西甘露寺的大殿后,尚有陆探微画的菩萨。画迹有隋朝官本《黄帝战涿鹿图》、《燕太子丹图》、《孙氏水战图》等十二卷,著录于《贞观公私画史》,江苏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画风与陆探微非常接近,可能是据其《竹林像》及《荣启期》作为母本摹写而成。

史评:
  谢 赫(齐)《古画品录》:

画有六法,自古作者,鲜能备之,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又云: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能称赞。子绥及弘肃,皆善画。

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能称赞,但价重之极乎上上品之外,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
  李嗣真(唐)《续画品录》:

“亡地寄言,故居标第一。”此言过当。但顾长康之迹,可使 陆君失步,荀勗绝倒。然则称万代蓍龟衡镜者,顾陆同居上品第一。
  唐 张怀瓘《画断》:

顾陆及张僧繇,评者各重其一,皆为当矣。陆公参灵酌玅,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锥刀焉,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虽玅极象中,而思不融乎墨外。夫象人风骨,张亚于顾陆也。
  朱景玄(唐)《唐朝名画录》:

前朝陆探微屋木居第一,皆以人物禽兽,移生动质,变态不穷,凝神定照,固为难也。故陆探微画人物极其妙绝,至于山水草木,粗成而已。且萧史、木鴈、风俗、洛神等图画,尚在人间,可见之矣。近代画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吴道子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可齐纵于顾陆,又周昉次焉。
  张彦远(唐)《历代名画记》:

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脈通连,隔行不断。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陆探微精利润媚,新奇妙绝,名高宋代,时无等伦。
  汤 垕(元)《画鉴》:

陆探微与恺之齐名,余平生只见其《文殊降灵》真迹,部从人物,共八十人,飞仙四,皆各有妙处。内亦有番僧,手持髑髅盂者,盖西域俗然。此卷行笔紧细,无纤毫遗恨,望之神彩动人,真希世之宝也。张彦远谓风神遒举,笔力顿挫,一点一拂,动觉新奇。非虚言也。
  方 薰(清)《山静居画论》:

衣褶纹当以画石钩勒笔意参之,多笔不觉其繁,少笔不觉其简。皴石贵乎似乱非乱,衣纹亦以此意为妙。曾见海昌陈氏陆探微天王褶如草篆,一袖六七折,却是一笔出之,气势不断,后世无此手笔。 

曹不兴

曹不兴,又称曹弗兴,吴兴人,三国吴国孙权时宫廷画家,与皇象善书、严武善弈等,号称“八绝”。他善画人物、佛像和龙,是文献记载的最早绘画佛像的宫廷画家,后来被誉为中国佛画之祖。公元241年,康僧会远游至吴国,孙权为他建造建初寺,并令之设像行道。曹不兴看到西方的佛像,便据以绘之,这便是中国佛像绘画最早的作品。曹不兴,也因此成为了我国最早绘画佛像的画家,佛像由此盛传天下。曹不兴一生画得最多的,使是佛教的人物画。他画佛像,用笔飞快,顷刻间便能完成一幅结构复杂的画作,且“头部手足,胸臆肩背”,均不失尺度,作画技巧熟练高妙。《三国志》中记载,他曾奉命为孙权画屏风,将误滴在屏风上的一滴墨,随手补画成一只小蝇儿,孙权竟以为是活蝇,看到后举手便去驱赶。

曹不兴最擅长画人物。他曾把五十尺绢相连,画一人像,运笔而成,人物头、脸、手、足、胸腹、肩背,无一毫失误。谢赫云:“江左画人吴曹不兴,运五千尺绢画一像,心敏手疾,须臾立成。头面手足,胸臆肩背,无遗失尺度。此其难也,唯不兴能之。”

他还极善长画龙。赤乌元年冬十月,孙权游青溪,看到一条赤龙由天而降,凌波而行。因此便让曹不兴将其形状描绘下来,所绘竟然唯妙唯肖,谓之《青溪赤龙图》。另传说,为曹不兴在青溪见到一条龙,将其形描绘下来,献给了吴主孙皓。孙皓看后,极为赞赏,亲笔题款,并秘藏于府。后来一直到宋文帝时,还常常用这条龙求雨。当时的大臣谢赫,在秘阁中见到曹不兴所画的龙头,竟认为是真龙降临。《古画品录》评云:“观其风骨,名岂虚成!”

后人把曹不兴与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为“六朝四大家”。他的画作真迹,在元朝时,还有人曾经见到过,明代以后就失传了。据《贞观公私画史》记载,隋朝时,宫内曾经藏有曹不兴所画官本《龙头样》四卷、《青豀侧坐赤龙盘龙图》二卷、《南海监牧进十种马图》一卷、《夷子蛮兽样》一卷。

展子虔

展子虔,渤海人,隋代杰出画家,历北齐、北周而入隋,官至隋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善画佛道、人物、车马、楼阁、山水、殿阁、翎毛、历史故事等,尤以画山水闻名。他曾在长安的定水寺、灵宝寺、崇圣寺,洛阳的天女寺、云花寺、龙兴寺,以及江都(扬州)的寺院画过不少壁画,是个多产画家,真迹有《法华经变相》、《北极巡海图》、《维摩诘像》、《长安车马人物图》、《弋猎图》、《按鹰图》、《人骑图》、《人马图》、《石勒问道图》、《北齐后主幸晋阳宫图》、《八国王分舍利》等,后世将他与东晋南朝的另三位名家并列,称为“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他“天生纵任,亡所祖述”,而自能开一代风气。他与当时另一画家董伯仁齐名,人称“董展”。他的山水画风直接影响到唐代李思训父子的金碧山水创作,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

他画马各尽其妙,出神入化,立马有走势,卧马腹有腾骧起跃之感,将马站立走卧腾跃奔飞之姿,描摹得栩栩如生。他画人物,则描法工细,用色晕开面部,神采如生,与同时代著名画家董伯仁齐名。他的山水画被称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

《游春图》为传世之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于尺幅之内,描绘了壮丽的山川和流连其中、乐而忘返的游客。图中展现出水天相接的广阔空间,青山叠翠,湖水融融,士人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仕女泛舟水上,熏风和煦,微波粼粼,桃杏绽开,绿草如茵,美不胜收,描绘的是贵族春游的情景。他用青绿重着色法,设色浓丽鲜明,用笔细劲有力,山水重着青绿色,山脚用泥金,山上小树直接以赭石写干,树叶以水沈靛横点,大树多勾勒而成,松树不细写松针,直以苦绿沈点,人物用粉点成后,加重色于其上,分出衣褶。图中山水“空勾无皴”,但远山上以花青作苔点,开点苔的先声。画中人马体小若豆,但刻划一丝不苟。此画已脱离了为山水为人物而画背景的地位,独立成幅,有咫尺千里之势,充分表现出自然中深远的空间感。画法虽只用“勾”法而没有“斫”、“皴”等画法,但青绿山水之体已初成,故后人多认为,展子虔的绘画,开唐代李思训、李昭道“金碧山水”一派。在存世的山水卷轴画中,《游春图》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极完整的一幅。

张萱

张萱,京兆(治今陕西西安)人,盛唐开元、天宝年间画家,生卒年不详。玄宗开元十一年任史馆画直,工画人物,以擅绘贵族妇女、贵公子、婴儿、鞍马,名冠当时。所画妇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为其特色。又善以点簇笔法,画亭台、树木、花鸟等宫苑景物,点缀妍巧,俱穷其妙。曾作《长门怨词》、《宫中七夕乞巧》、《望月》等图,描绘深宫宫女之幽怨。画迹有《明皇纳凉图》《整妆图》《 卫夫人像》等47件,著录于《宣和画谱》。存世《唐后行从图》,相传为其作品。传世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现存系宋徽宗摹本。画工笔重彩,描绘了一组妇女捣练缝衣的情景,展现了捣练、理线和熨平的过程场面,富有生活情趣。图中表现了从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人物的各种仪容与性格,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

《虢国夫人游春图》,设色,绢本,现存为宋摹本。画中描绘了虢国夫人乘宫马春游的情景,尽得唐人风致,卷后有王铎的题跋,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虢国夫人是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三姐,生活奢侈豪华。画面表现了虢国夫人一行九人,身穿轻薄鲜丽的春衫骑马游春的场面。右半幅图,第一个是中年从监,乘浅黄色骏马,第二人是个乘菊花青马的少女,第三人是乘黑色骏马的中年从监随行。疏朗的三骑成为前导。接着是左半幅图,簇拥着五骑,其中前两骑为虢国夫人姐妹。虢国夫人为全画的中心点,她身着淡青色窄袖上衣,披白色花巾。与她并行的是韩国夫人,正侧向虢国夫人,作欲言状。后面的横列,是后卫三骑,居中是老年侍姆,右手护着鞍前幼女。两侧是从监和少女。

但《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主体人物,一直有争议,今尚无定论。其说法主要有四种:除以上说法外,第二种认为,最主要的角色应当是最后三骑当中的一位;第三种说法则是最前一位身着男装的人物;也有学者认为,此画乃张萱感通杜甫名篇《丽人行》而作。

周昉

   周昉,字仲朗,京兆人,活动于晚唐时期,生卒年不详。周昉长于佛教绘画,妙创“水月观音”样式,使他的佛画,成为一种流行样式,称作“周家样”。他的佛画与张僧繇、曹仲达、吴道子所创之样式,并奉为佛教艺术的典范。他的仕女画,出张萱而青出于蓝。他画仕女,体态浓丽丰肥,“颇极风姿”,“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他画的人物肖像,能得被画者性情言笑之姿。其传世作品有《水月观音》、《禅定寺北方天王》、《挥扇仕女图卷》、《簪花仕女图》、《调琴啜茗图》(宋摹本)等。张萱和周昉的作品,是唐代工笔仕女画的主根。

  《挥扇仕女图》,画面描绘了几组不同的人物,表现了片断的宫廷生活,或悠然挥扇,或倚桐沉思,或忧怨对语,或闲散梳妆。画中人物肌体丰满,衣着富丽华贵,但似乎流露出一种郁闷寂寥、百无聊赖的神情。

《簪花仕女图》,描绘贵妇人于庭园中悠然闲度的生活场景。画中人物体态丰肥,绮罗纤缕隐见肌肤,有温润香软之感。华丽时髦的衣饰,娇憨的神态,雍容闲静的表情,又似隐露出内心的寂寞。

荆浩

荆浩,字浩然,河内(今河南沁阳)人,自号洪谷子,五代十国时著名画家,生卒年不详,为北方山水体格绘画的代表。他曾言:“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他所指的“笔”,是勾皴,而“墨”则是阴阳向背的墨色变化。斧劈皴适于表现北方裸石质山崖,其变体有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带等,中国山水画斧劈皴一派,至荆浩、关仝日趋成熟。

著有《笔法记》,首创山水画“六要”之说:即“气、韵、思、景、笔、墨”。在谢赫“六法”说基础上增 “墨”,将“应物象形”与“随类赋彩”归为“景”,将“经营位置”提炼为“思”,去“传移模写”,提出“神妙奇巧”、“笔有‘筋、肉、骨、气’四势”、“有形之病”和“无形之病”、“物象之源”等理论范畴,为品评山水画制定了要则,在中国的画学著作中,具重要地位。

荆浩的山水画艺术思想,要旨乃是要把握宇宙并参悟它的深沉博大与复杂多变的奥秘,非仅限于模仿自然,它包括对自然的观察、冥想和参悟,其画法通过山石的纵深层次,造成真实可感的空气效果。

《匡庐图轴》传为其作品,此图水墨绢本,采用全景式构图方式,石法方硬,皴法兼备,气势雄伟。

荆浩在绘画实践和绘画理论上,都对后世以深远影响。他所创造的山水体格,成为不朽的典范和后世楷模。

关仝

  关仝,长安(西安)人,五代十国时著名画家,生卒年不详。他师之以荆浩,有出于蓝而胜于蓝之誉,其笔法简劲,气势雄壮,后人将他与荆浩合称为“荆、关”。

《秋山晚翠图轴》,最能体现关仝的画风。画中树石之形态,体现着画史对他画风“石体坚凝,杂木丰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的评价。

《关山行旅图轴》,画中寒山枯木,山店行旅,其勾笔粗壮雄肆,树木有干无枝。

《山溪待渡图轴》,因其画中的皴法,已达到高度程式化,有人怀疑非其真迹。

关仝在宋代被誉为“百代标程”的三家之一。他所创造的北方全景式山水体格,雄壮深远,世称之“关家山水”。他和其师荆浩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在中国的山水画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