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于患得患失,反而不尽人意

 刘桂宽书馆 2020-05-23

作者:刘桂宽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在没有得到的时候,害怕得不到;得到了以后又怕失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患得患失。

      天下之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做人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坦荡襟怀,才能将患得患失的俗情常态抛开。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柳下惠,姓展名禽,他是鲁国的大夫,曾任士师,三次被国君免官。孟子说:“柳下惠被免了官也没有怨言,穷困了也不显出可怜的样子。”他明白要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势必会遭到邪恶势力的嫉恨,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但即便是个人利益遭受损失,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张,所以能够坦然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与学生讨论为人的问题,他说:“可鄙的庸俗的家伙不能与之同事,当他沒得到权势或好处时,他生怕得不到就想方设法得到。而当他得到时,却又怕丢掉。像这样的人都是利益熏黑,处处为个人打算,什么坏事都干得岀来。”譬如秦丞相李斯,算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典型代表,为了当一只粮仓中的老鼠而出仕,妒杀韩非,扶胡亥即位,向秦二世提出“督责之术”,如此种种,出于对名利的追逐与妥协,也因其患得患失的本性。

       对于得失问题,古人还认识到:自然界中万物的变化,有盛便有衰;人世间的事情也同样如此,总是有得便有失。《论语》中记载着孔子的言论:“愚钝的人可以让他做官吗?如果让这样的人做官的话,还没有得到官位的时候,害怕得不到;做了官以后又怕失去。既然怕失去官位,那就什么都做得出来。”在没有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害怕得不到,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则又惟恐失去。这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患得患失的人的真实写照。麻烦的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患得患失的人们越来越多,而从容不迫,悠哉悠哉,保持平静心态的人,却似乎是越来越少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之所以会患得患失,是因为他把个人名利看得太重,总想着得到而害怕失去。人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地面对人生。另一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过于患得患失,反而不尽人意。一位作家曾说过:“世界上最可怜又最可恨的人,莫过于那些总是瞻前顾后、不知道取舍的人,莫过于那些不敢承担风险、彷徨犹豫的人……他们总是背信弃义。左右摇摆,最终自己毁坏了自己的名声,终将一事无成。”过于注重个人的得失,使一个人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目光短浅。而一旦将个人利益的得失置于脑后,便能够轻松对待身边发生的事,遇事以大局为重,以长远利益考虑问题。失去是一种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获得。

       世间哪来绝对的得与失?很多时候,得就是失,失就是得。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潜伏着祸。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人生百年,贪欲再多,钱财再多,也一样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夺,难道就是人生的目的吗?这样的人生难道就完善,就幸福吗?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又怎么能够使我们自己不落入彀中,少一分虑患,多一分悠闲呢?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图/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