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里位于巨鹿路富民路以西、常熟路以东。巨鹿路786弄。 据史料记载1923年外交家王正廷在巨鹿路斥资兴建光华里66号的花园洋房。但是否同时建造了整条弄堂和谁设计了这一系列的建筑,现在都无从查寻。 

光华里弄堂很短,里面一共就66个门牌号,共计五排建筑,除最后一栋是庭院设计外,其他都是二层砖混结构的新式里弄建筑,而弄堂深处的66号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王正廷的旧居,此建筑为砖混结构二层,复折式屋顶覆盖有红色机平瓦,底层墙面为红砖砌筑、上部抹灰,内外部的装潢都比较简单,以木结构为主。 
王正廷(1882年9月7日-1961年5月21日),原名正庭,字儒堂,号子白,浙江奉化人。中华民国政治家、外交官、体育活动家,基督教人士,欧美同学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创始人之一。 1905年赴日筹设中华基督教青年协会分会,加入同盟会。1907年赴美国留学。1911年回国。武昌起义后任黎元洪都督府外交司司长,12月任临时参议院议员。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任唐绍仪内阁工商部次长兼代总长,7月辞职回上海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1913年4月当选为参议院议员及副议长,一度代理议长,因袁世凯以暴力压迫国会和议员,被驱逐出北京。1916年袁世凯死后,国会恢复继任参议院副议长。1917年9月署理军政府外交总长。1919年为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全权代表之一。1921年到北京任中国大学校长。12月11日被黎元洪任命为代理国务总理兼外长至月底结束。1923年3月任中俄交涉督办,至1924年5月与苏联代表签订“中俄协定”。不久先后两度任外长,一度兼财政总长。1928年6月王正廷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他执行蒋介石对日妥协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辞职。1936年8月出任驻美大使。1938年9月奉调回国,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抗战胜利后回上海任上海市参议员、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交通银行董事等职。1949年初去香港任太平洋保险公司董事长等职。1961年5月21日在香港病逝。著有《王正廷博士演讲集》。 





光华里是1923年期间建造的里弄建筑,虽然从弄堂口看上去还像是一个石库门建筑群的弄堂,但是从里面的建筑形式来看,这里的建筑已经脱离老式石库门建筑的门头和天井设计,以独栋小花园的方式来保持私密性,侧面采用的挑空阳台和突出的前楼设计可以使视野更佳。这在当时也是一种较为前卫的设计。沿街部分西侧以独立的小庭院为一户,东侧则是用两层楼过街楼直接作为跨度来作为弄堂门户。所有建筑的体量很大,而建筑间距很宽,室内的采光和阳台的视野都可以充分兼顾。 建筑外墙采用清水红砖外露形式,稍低的院墙可以提供更多的采光和视觉范围,双开门形式的院门显得十分大气,即使是后门和厨房间的后窗也做得毫不含糊,大开间窗户以及双开式的后门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弄除了曾经居住过著名外交家王正廷之外,还有当年的电影红星胡蝶也曾在13号短暂居住(1932年-1933年)。 胡蝶出生在上海提篮桥辅庆里第一弄第三家(现已拆),年幼时跟着时任京奉铁路总稽查的父亲到处跑,先后在天津、营口和北京等地住过,1924年回到上海,先在东余杭路541弄暂住,不久后搬到四川北路1906弄(余庆坊)52号,她在此居住了八年时间,为时最久,并在此成名。也是在此期间,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2年她全家搬到巨鹿路786弄的光华里13号。1933年底她与潘有声成婚,新房在新乐路永利村29号,1935年又搬至胶州路一幢洋房中,(此楼现已被拆)。 本人曾在2015年3月市政府向社会公开征集历史优秀建筑保护名录时提议将此弄列为优秀建筑,同年9月上海市第五批历史优秀建筑名录上光华里已经成为其中一员。我不知道是否是因为自己的提议在其中起到了作用与否,但是作为每个上海市民把身边的点滴体会参与到社会的改革和进程中显然是应该可以做的。 
最近巨鹿路富民路转角正在进行旧区改造,届时周边的面貌会有很大的改变,但愿不要影响到光华里原有的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