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些老洋房有着神秘的出身, 直到今天还留有上海三十年代的味道, 在这样的洋房里开餐馆, 调子是摩登、优雅的, 食客在用心享用美食的过程中, 似乎也吞出着历史的沉沉香气。 ![]() 上海的气度,聚于拔地而起的陆家嘴CBD与熠熠生辉的万国建筑中, 而上海的格调,则藏在头顶法国梧桐而幽静的巨富长, 亦是隐藏在梧桐深处的老洋房,庭院深深几许...... 今日看房就是在这巨富长这段,巨鹿路786弄近富民路,砖木二层的结构,建于1930年,弄堂内共15幢,总建筑面积2538平米,优秀历史建筑。(弄堂内13号为影星~胡蝶旧居,66号为旧外交部长~王正廷旧居) 据史料记载1923年外交家王正廷在巨鹿路斥资兴建光华里66号的花园洋房。 ![]() 建筑外墙采用清水红砖外露形式,稍低的院墙供更多的采光进入屋内,两个双开间靠在一起显得大气独立性,南立面看上去较西化,除门窗镶一周用混凝土制成的线脚装饰边框,简洁无多装饰,厢房呈梯形状外突。 光华里弄堂很短,里面一共就66个门牌号,共计五排建筑,除最后一栋是庭院设计外,其他都是二层砖混结构的新式里弄建筑,而弄堂深处的66号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王正廷的旧居,此建筑为砖混结构二层,复折式屋顶覆盖有红色机平瓦,底层墙面为红砖砌筑、上部抹灰,内外部的装潢都比较简单,以木结构为主。 ![]() 王正廷(1882年9月7日-1961年5月21日),原名正庭,字儒堂,号子白,浙江奉化人。中华民国政治家、外交官、体育活动家,基督教人士,欧美同学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创始人之一,著有《王正廷博士演讲集》。 ![]() 当年的电影红星胡蝶也曾在13号短暂居住(1932年-1933年)。胡蝶出生在上海提篮桥辅庆里第一弄第三家(现已拆),年幼时跟着时任京奉铁路总稽查的父亲到处跑,先后在天津、营口和北京等地住过,1924年回到上海,先在东余杭路541弄暂住,不久后搬到四川北路1906弄(余庆坊)52号,她在此居住了八年时间,为时最久,并在此成名。也是在此期间,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2年她全家搬到巨鹿路786弄的光华里13号。1933年底她与潘有声成婚,新房在新乐路永利村29号。1935年又搬至胶州路一幢洋房中,此楼现已被拆。 房屋上下三层,外面看起来是二层建筑,建筑面积也是计算的两层面积,三层为阁楼附赠作用。房屋为双开开间的布局,室内保留了一些原始楼梯。 房屋是2005年买进,如今的主人是一位美国人,娶了一位中国太太,有两个可爱的孩子。整体装修花费了近13个月完成,主人请来了加拿大设计师Sacha来帮助他们改造这栋老宅。 主人习惯宽敞开阔的空间,针对原本老房子的结构,他们主张打掉所有不必要的隔断,将小空间化零为整。在设计师Sacha的帮助下,改造后的家十分大气。 厨房也根据主人的生活习惯改造成开放式,其背后的天井则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室内花园。 房子的色彩进行了精心设计,每个房间的色彩都不一样,空间气质也各不相同。客厅是米白色的,为突出房间的怀旧风格,那些暗灰色调的旧式家具的作用不可或缺。精致优雅的老上海情调是主人所要营造的,这张海派风情的麻将桌体现了主人的心思。 餐厅是橙黄色的,原木的餐桌与边柜组合为空间增添了不少自然风情。浓重的色彩搭配,简单的家具造型,表现出主人的随性和热情。在一层的夹层,抬头可以看见楼上的书房,低头可以俯瞰整个庭院,视线可以在空间中随意流动。 对于这栋老房子最大胆的“手术”莫过于对二层所有房间的架空处理。依据老房子的层高比较大,每个卧室都架设了“空中楼阁”,上层休息,下层则可用来办公或学习。原木、布艺、地毯这些自然元素在设计师的组织下,既保留了材料本身质朴的美,又同时增加了空间的品质感。 原始是6个房间,现在从新设计,有的做成了房套房,目前是4房2厅3卫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