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老街梧桐路

 徐汇老寿oykxhg 2020-05-23

在著名的旅游景点豫园的东侧有一条很短的小马路,有着一个相当优雅的名字叫做:梧桐路。梧桐路东起人民路,西至安仁街,全长仅仅359米,路幅最宽处不及五米,最窄处仅为三米,看上去活脱脱就是一条小弄堂。可究其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它很有来头。先从它最早的路名天主堂街说起:原来最早在明末崇祯年间因徐光启在乔家路上那九间屋的家族式天主教堂已经无法容纳众多教友,于是徐光启的四孙女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在今梧桐路137号处(现豫园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买下了潘家的“世春堂”,据称此潘家就是明朝永乐年间号称“潘半城”的潘允瑞,而豫园就是他在四川任布政使发迹后为了“愉悦老亲”所建造的。徐家买下此地后将其改为天主堂,因此这也是上海出现的第一座非家族性的公共教堂,后来常被人们叫做“老天主堂”。这个教堂占地约13亩,除了教堂外还有一块很大的草坪,如果以现在整个梧桐路的长度来计算的话,那它的纵深将达到24米。该教堂建成后由意大利传教士潘国光掌管主持,他在这里盖起了二丈多高的观象台,观察星象。而由于当时西方天主教中一部分人是学者、科学家,被皇帝聘为“客卿”,引起大臣们的嫉恨,于是清康熙四年1665康熙下谕禁教,这个老教堂被收回,改做关帝庙。清乾隆十三年1748),关帝庙改建为申江书院,作为举贡生童月课文会之所。乾隆三十年(1765年),道台李永书重新移建大门,增建诚正堂为讲堂,供朱熹位;前有观星台,后有春风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道台杨魁重修,改名“敬业书院”,因而从申江书院开始的这段历史就被奉为目前上海敬业中学的建校史。时间到了到了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西方势力不断侵入,清廷节节退让,220日下上谕;康熙年间所建的天主堂如数归还。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东进,清廷为了与租界联手,同意出让部分主权作为条件,老教堂就拱手送给了法国人。就此关帝庙关门,天主堂重开取名“敬一堂”,清廷还赔上其它三块地任其建新教堂,这就是四川南路上的洋泾浜圣若瑟堂和董家渡天主教堂的来历(另一处在小北门附近的九亩地)。

  而此时法国人把云南的悬铃木引种于这里的天主堂前,上海人不明就里习惯称之为法国梧桐。一旦夏秋季节,枝叶遮蔽了整个天主堂,而且延伸到外面的天主堂街,因此虽然1935年的上海地图上还有“天主堂街的路名,可民间已经将此地叫作梧桐路了。

  可从现在路幅宽度的状态来看,这条马路上可是一颗梧桐树都没有,难怪网民们调侃说:梧桐路上无梧桐,丹凤路上无凤凰(与梧桐路相交的另一条路名叫丹凤路)。而从居民口中我们也得知,在老天主堂的周边路两侧确实还有不少是属于教会的房产,可见在很早以前就因为产权的不断更替,同时日益见涨的地皮使得那些教堂用地被拓展成住宅用地了,传说中的大草坪和观象台早就不见踪影了,能够看到的只是两层楼的民居。

  梧桐路上沿街的房屋多数都是有上百年历史的木板结构老房子,最为坚固的建筑应该是早已歇业的梧桐浴室,三层楼的钢筋水泥结构,带挑空的混凝土结构的阳台,显然已经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建筑,最挺括的一条弄堂就是151弄安仁小区,从史料上记载,上海最早被界定为马路的应该是“王医马弄”,这几年也因旧区改造而逐步消失,显然梧桐路应该是目前上海存世不多的老马路之一,也是一百多年建筑集中的一片区域。由于这个区域比较真实地还原了上海人早期的生活状态,因此也是摄影爱好者常常涉猎的一个地方。

  如今这个区域面临旧区改造,民生问题将得到彻底的改观,当然这些百年以上的建筑也将随着消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