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情系故乡 2011-11-16

【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梧桐路位于老城厢的东北,东起人民路,西至安仁街,全长359米,当时叫天主堂街。这是上海少有的,能叫上马路的最窄的路,可是来头不小,它与豫园主人潘家、徐光启和沉香阁都搭上界。这里的故事实在太多了,而且很多是没有结尾的,钻进去要晕头转向,让我们来试试!

梧桐路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

马路特别窄,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三个人同时过还没有问题,第四个人要等一等才行,这才是真正的老城厢味道!

三人行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

老城厢应该有老城厢的名字,为什么叫梧桐路?因为十九世纪法国人把云南的悬铃木引种于这里的天主堂前,他们号称为法国梧桐。一旦夏秋季节,枝叶遮蔽了整个天主堂,而且延伸到外面的天主堂街,此地就叫梧桐路了。

谈到天主堂,就要开始我们的故事;

明末清初,徐光启(15621633)的孙女在今梧桐路137号处买下了这里的“世春堂”,将其改为天主堂,这是上海出现的第一座非家族性的公共教堂,后来被人们叫做“老天主堂”。

老天主堂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

这个教堂占地约十三亩,除了教堂外还有一块很大的草坪,传教士在这里盖起了二丈多高的观象台,观察星象。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有它的门楼照片,与图画不一样,可能是新造的;

小学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

这个门楼在文革期间给砸了,现在与一般弄堂口没有两样。不去管它,接着我们的故事;

西方天主教中一部分人是学者、科学家,被皇帝聘为“客卿”,引起中方官员的不满,互相顶牛,无法工作。康熙下谕禁教,这个老教堂被收回,改做关帝庙。

到了1846年,西方势力不断侵入,清廷节节退让,220日下上谕;康熙年间所建的天主堂如数归还。1860年,太平军东进,清廷为了与租界联手,同意出让部分主权作为条件,老教堂就拱手送给了法国人。就此,关帝庙打烊,天主堂重开,还赔上其它三块地开教堂,其中一块就是董家渡教堂。

小小的弄堂竟有这样的故事,我们一定要进去看看!

大铁门锁着,也是大家有缘,看门的人与我打得火热,成了新朋友,他打开大锁,陪着我大拍一场,还给我做一一介绍,真的很开心!你们也能看到里面的故事了。

天主堂?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

进去一看吓一跳,飞檐翘角,活生生的一幢明代的建筑;中间一个亭子,后面一个大堂,哪来的西方色彩?我问那位新朋友,他说;“有!有!有!我带你去!但是只有一点点

进了东面小屋,他说这里有!

东首小间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

就是人站的那间,进去一看;有!就是下面的东西;

仅存的天主堂痕迹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

这是一道门,的确是西式的,也像是教堂的。新朋友告诉我,来拍这门的人不少,他们都知道这里做过教堂,而且是上海最老的教堂,但是,也只有这一点痕迹,对整个一个教堂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只能说明做过教堂,而且1935年的地图上也标有天主堂街。但是,有一个问题叫我一头雾水;中式建筑没有动,在中式建筑里开天主堂,这是哪一类故事?不懂!教堂拆了?不可能!因为教堂一直用到解放。解放以后拆的?要问拆的人喽!没有办法,只好求助网上,倒还真有;

    1861年(咸丰十一年),清廷要求法国出兵攻打太平军,遂同意将老天主堂地产全部归还天主教。于是,次年由上海道吴煦执行,将关帝庙拆除,将敬业书院另迁他址,全部地产归还教会。后法国天主教会即在原址重建教堂,取名敬一堂,但民间仍习称老天主堂。该教堂的外观与传统教堂建筑相异,大门仅有牌坊式门头,礼拜堂也颇似中国式厅堂,唯门窗玻璃及祭台还保持浓厚的西方教堂色彩。1938年,天主教会在教堂南侧设立上智小学(195311月改为梧桐路小学),这才想通了。

接着看下去!你想想,这建筑这么大、这么精致,到现在还没有人敢拆,一定有花头;真有花头!而且大了去了!我们的故事还只有三分之一呢。

徐光启去世于1633年,享年71岁。按过去的习惯来看,二十年就有一代,他的孙女在他死的时候也已成人,所以他孙女买下世春堂的时间是1633年以后不长的时间里。很多书都说是从潘家手里买下的。潘家又是谁?是当时上海的一家顶级大户,号称“潘半城”,也就是说上海有半个城市是他的。

说来话长;明弘治九年(1496年)上海出现了一位名人潘恩,字子仁,号竺江。此人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直至兵部尚书(也有记载是刑部尚书,我查阅了这段时间的正史,未见其名)。朱元璋当道以后废除了宰相,立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可见他那时的官做得有多大,而且在朝四十年。他的财富可以敌国,称他为“潘半城”不为过。潘恩死于万历十年(1582年),享年86岁。

潘恩的儿子是潘允端,也是上海的名人。潘允端,字仲履,号充庵,生于1525年,卒于1601年(也有说卒于1610年,这可能是笔误),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进士,任刑部主事、南京工部主事,因漕运有功,升任四川右布政使,后因权贵排挤,从四川右布政使任上退归故里。

如果世春堂是潘家的,从潘恩出生算起至今已有500多年了。一般木建筑保存500多年实属罕见,我们进去看看;

大厅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

大厅堂很大,横向三跨,进深有三个屋脊,有资料说这是潘家的老宅,包括一些地方志也这样说,我看也对,因为半个上海城,只要是潘家的祖业都是潘家老宅,当然也有不同意的,我在后面会谈。可是这房子有一点奇怪;正面的内墙中间的一跨是凹进去的,一般住家客厅中间是挂字画的,下面放八仙桌和太师椅,不会凹进去的。客厅也像是太大、太深,在住家里很少见,我看周庄的沈家要算富了,客厅也不是这样大的。要不然不是冬暖夏凉,而是冬凉夏热了。做公堂倒是真的不错,凹进去的地方坐一位大官,两边衙役,大小、气势都刚刚好。也不对,我们看看它的外形;

世春堂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

大厅门的正中央,有一个亭子,据说是望月亭,这样就不会是公堂了。我看来看去倒像我前面写过的《蔡家祠堂》,真的!做祠堂的确不错,难怪当初做关帝庙恰到好处,我不懂,只能一头雾水,这是第二次了。因为真正的老宅应该有大墙门,大狮子,进门有下轿廊加上大照壁、大天井,两边是厢房,正面有相适应的客厅,后面有住房,包括小姐的堂楼,少不了的还有灶间。周庄的张厅、沈厅才有模有样。当然可能是毁了,也可能豫园造好了,搬走了这里不要了。

我们不去管它,来看看它的结构;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

辅粱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

接点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

巧妙的山墙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

结构很巧妙,古色古香,因为潘恩是常州人,它的建筑有江南特色,可惜的是现在还无人接手,不能修复,这倒方便了我这个爱寻古的人,原汁原味,很好。

据我的新朋友说,考古人员来的时候都认为最值钱的是几个墩子。

数百年的柱墩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

这才是老货,柱子油漆已经脱落,木头一点还没有烂。我跟看门的新朋友说这房子最早是潘家的,他说没有听到过,一般都说有三百年历史,五百多年好像这粱也受不了。反正各说各的,都有理。

烫金未退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

大厅正中上方的雕梁烫金还未退,很稀罕,当然不会是五百年的,露在外面的再烫金也不会这么长久的。

斗拱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

一切结构都是明代的这也不假,已经朽烂,不整修好像不行了!

雕花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

这张照片里的雕花很有趣,下面是新的,上面是老的,已经不像样子。

算了!我们总算看过了难得一见的“世春堂”,这可能是潘家老宅留在世上的最后一点痕迹了!弄不懂的事有人会弄的,我们不管!

上面我又提到了豫园,下面我们展开第三个内容;《豫园和潘家》。我的《六十年前的上海城隍庙》有过《豫园和潘家》。但是这里不一样,这里是纪实,那里是故事。

嘉靖三十八年(1559),潘恩的儿子潘允端还是一位举人,已经31岁,是一个平头百姓,应礼部会考落第在家,萌动建豫园之念,美其名曰;为父亲高老退休之享用,实为用父亲的钱来重建家园。七十余亩的大型高水准的园林,要用多少钱?多少时间!哪能这样顺利。

三年后,嘉靖四十一年(1562),潘允端中进士,开始进入官场。据记载,做过刑部主事,应该是他父亲幕僚下的办事。后任南京工部主事,漕运有功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就升任四川右布政使。有的书,把四川右布政使的右字去掉,这差太多了!好像委员长和副委员长,权力相差太大。如果真是布政使,也不至于在1577年因权贵排挤从四川右布政使任上解职的,因为布政使是一方的封疆大吏,除了中央谁也动不了,而且是一擼到底。这样从中进士到解职一共15年,有这样的大阳伞撑着,还弄成这样,官运极差 ,官品不见得会很好

他回家了。他在家继续造豫园,又花了十年时间将豫园完成。完成豫园时应该是1587年左右,可怜的潘恩死于万历十年(1582年),也就是说在潘允端完成建园以前五年就仙去了,号称造一座花园给父亲享用,对不上号啊!叫人又是一头雾水。

豫园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

造了豫园,潘允端又在干什么?没有父亲的管教,潘允端常在园中设宴演戏、请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寿祭祖、写曲本、玩蟋蟀、放风筝、买卖古玩字画等,甚至打骂奴婢、用枷锁等惩罚僮仆。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频繁出入豫园。潘允端尤其钟情于昆曲,于是豫园的乐寿堂便成了戏曲演出的重要场所,几乎无日不开宴,无日不观剧。经常到这里演出的有梨园职业戏班,还有富家蓄养的戏班(称为家乐);不仅有昆曲,还有弋阳、余姚、太平等声腔;既有整本戏,也有清唱。《玉华堂日记》记录了明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九年这15年间 他所见所闻上海地区戏曲活动的情况,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史料,此书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他就出了名。

潘允端由于长期挥霍无度,加上造园耗资,以致家业很快衰落。潘允端在世时,已靠卖田地、古董维持,潘允端死后,园林日益荒芜。以至于在他死后三十余年,就有上面所说的将梧桐路的老宅出卖的故事,真叫人伤感。

以上这些故事是我翻了不少资料找出来的,我是编不出来的!但是越找越糊涂,糊涂的事还有呢!

如果你有机会去沉香阁,在门口就会见到沉香阁的介绍;沉香阁是1600年潘家所建。原来供奉的观音佛像是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豫园主人、当时的进士、官拜四川布政司的潘允端请来的。当年,他奉命办理漕运,在疏浚淮河时打捞起一条沉船,船里有一尊沉香观音佛像。就将观音佛像送到上海老家,在此建了沉香阁。

这就难理解了,潘允端死于1601年,而且1577年已经解职,那来的1600年的漕运,天大的错位怎不叫人一头雾水?再说潘家已经败落,哪来的钱造沉香阁?不懂!

最近查到了一份资料说得到很合理;潘允端办漕运时从沉船中发现了一尊沉香观音佛像,当即送回上海。那天老夫人做了一个梦,梦见大士降临,又见送来观音,大喜。特将观音佛像全身贴金,供奉在老宅的二楼佛阁,天天上香,那么佛阁定与老宅很近。

又记潘允端写的《豫园记》中有一段;“山半为‘山神祠’,……下临大池,……由亭而东,得大石洞,……由洞仰出为‘大士庵’,东偏禅室五楹,高僧至之,可以顿锡。……

大假山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

大山临池,就是豫园大假山,下临荷花池。供奉沉香观音佛像的“大士庵”就应该在大假山旁 (因为观音也叫大士),潘家老宅就应该在附近,那时潘允端还未解职,豫园还建得很少。我猜想潘家的老宅就在豫园大假山周围,豫园建成了,就住进去了,老宅也就拆了建新屋,也不无可能。

又不去管它!接着我们的话题;现在的沉香阁离大假山很远,沉香阁怎么又到那里去了?

潘家败落,买祖产度日。清乾隆年间,豫园已被城隍庙“董事会”买下,改为西园。城隍庙是道教,“大士庵”是佛教,留在西园不妥。

清嘉庆六年(1801年),上海道台李定静、知县汤寿募捐,将潘宅沉香阁迁至现在的沉香阁路新址至今。这样看来,现在的沉香阁应该是1801年建的,至少应该说于1801年迁至于此,所谓1600年建造的说法还得用心去寻找资料。

沉香阁

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扑朔迷离的梧桐路)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

说来说去,潘家的老宅还没有清楚,在一本野史里又提出,沉香阁是潘家建在潘家祠堂前,西面有一条潘家弄,潘家老宅就应该在这里。他也有道理;潘家是大户,岂容人家盗用他的名头,再说沉香阁离潘家老宅也近,每天上香也不错。但是潘家弄拆前没有一个像样的建筑,又记沉香阁重建于1801年,有鼻子有眼的,总不能不算吧!

其实大家都没有错,弄不清楚的事情,写东西总得有一个观点,不然就框死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也糊涂了吧!就让他去糊涂吧,弄清楚让专家去干吧!

写到这里应了《红楼梦》里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