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上海的痕迹(一一一、老上海望族)【图文】

 還舊樓主. 2012-09-16

  
       老上海几家望族(一)
 

翻开老上海地图,以家族命名的路名比比皆是,很多在历史记载里也找不到它们的出处,令人云里雾里,其实它们都有一个个故事,绝大部分已经失传了!真的很可惜。现在的问题是还剩下的,能找到它出处的路名,大部分都将消失,或者迅速的变为“面目俱非”,我尽力把它找回来——有一个算一个,民国以后的事情太多,而且很乱,这里截至于晚清。

让我们重温它们昔日的辉煌,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工作量很大,而且这里是纪实,必须不是没有根据的传说,要有历史依据,除非我的失误,尽力而为!
 

一、潘家

老上海历史上名气最响的要数潘家,因为他是豫园的主人,这是千真万确的。很多人都说豫园的建造者是潘允端,这没有错。但是豫园真正的主人应该是他的父亲——潘恩,有“潘半城”之说;当时老上海城有一半是他的。

潘恩在明代为官,至尚书;明代朱元璋废除了宰相的职位,尚书就相当于宰相,可见官位之高。历史上未见潘恩被贬的记载,应该是告老还乡。其子潘允端意为替父亲建一个养老的花园,结果园子还未建成,潘恩已经驾鹤西去。豫园建成后,倒是潘允端在里面快活了十几年。由于潘允端热衷于戏曲和玩乐,潘家迅速式微,从此一蹶不振,豫园被分割出售,已经消失殆尽。现在的豫园是清时官府、乡绅出资购回的一部分,称“西园”,这些都记在《豫园与湖心亭》和《老上海的痕迹(十二、梧桐路)》里。

豫园是潘家的园子,在未建豫园前,潘家老宅在哪里?众说纷纭,有说潘家弄是潘家老宅。

 
2012年11月07日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潘家街

    照片里是潘家街,是不是弄错了?不会的!北门内原来就有一个潘家弄,南起福佑路,北到人民路,豫园地区改造,把潘家弄吃了!只留下一点点,路名也改了。

 

2012年11月07日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潘家弄
 
说潘家弄是潘家的老宅,正史里没有记载。倒是梧桐路上的“世春堂”有记载。
 
明末清初,徐光启(15621633)的孙女向潘家后裔买下了今梧桐路137号处的“世春堂”,将其改为天主堂,这是上海出现的第一座非家族性的公共教堂,后来被人们叫做“老天主堂”,梧桐路也称为老天主堂街。

 

2012年11月07日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世春堂
 

一般书中都把这里认为潘家老宅,但是这里只是一个像祠堂一样的厅堂,不是居所,这样真正的潘家老宅没有定论。

潘家弄不是潘家老宅,世春堂也不像潘家老宅,实在是时间太久,潘家败落太快,成为了谜案。

从潘家有一尊沉香木的观音可得到潘家老宅的线索。

潘允端为官期间,得到一尊沉香木观音,后来就有了现在的沉香阁,这是(清)嘉庆六年(1801年)移建的,这尊观音原供奉在潘家老宅附近,因为老太天天要上香。

又查潘允端写的《豫园记》中有一段:“山半为'山神祠’,……下临大池,……由亭而东,得大石洞,……由洞仰出为'大士庵’,东偏禅室五楹,高僧至之,可以顿锡。……

 

2012年11月07日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大假山
 

大山临池,就是豫园大假山,下临荷花池。供奉沉香观音佛像的“大士庵”就应该在大假山东侧(因为观音也叫大士),这里有过一条观音阁街,潘家老宅就应该在附近,那时潘允端还未解职,豫园还建得很少。我推想豫园就建在潘家的老宅周围,建成就住进去了,老宅也就拆了建新屋,可能性最大。

因为潘家留下了一个豫园,所以它的名声最响,但是相比之下它的兴旺时期也最短,只二代就昙花一现。
 

二、乔家

小南门与大东门之间有一条乔家路,原来是乔家浜。

 

2012年11月07日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乔家路
 

浜北药局弄口是乔一琦的老宅,有一个“最乐堂”。

 

2012年11月07日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最乐堂
 

乔一琦少年时就行侠仗义,文武双全,武艺高强,33岁中武举人。万历46年(1618年)在抚顺抗金,任游击将军,激战中坠崖而亡。乾隆44年(1775年)清廷赐溢忠烈,入祠宗义祠,这就是最乐堂的来历,前面的浜就叫乔家浜,后来成为了乔家路。

这里有一点离奇;据记载1618年(也就是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攻下抚顺,乔一琦的抗金就是抗清,那么乾隆44年(1775年)清廷怎么会将乔一琦“赐溢忠烈”?这与清皇帝在南京祈明帝陵如同一辙,为了安抚民心,站稳脚跟。

到乾隆2年时乔的侄孙乔光烈还住在这里居住。

 

2012年11月07日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街边的老屋
 

乔家浜和乔家路的来历就是这里有望族乔家,沿着街面一路找去未见有乔家老宅的痕迹,很遗憾,但也有收获,仅有的一组老屋前有一个石墩,我们来看看。

 

2012年11月07日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石墩
 

石墩形如旗杆座,上雕有古代兵器——戟(ji)。三支戟什么意思,网友告诉我:三支戟;意为三级,向上:则意味“连升三级”,乔家就有“连升三级”的记载,从石墩风化程度和含义来看,这里应该就是乔家老宅,可能你会常走过,注意了没!有好东西,可惜这么好的东西,谁也不把它当一回事。

这些故事都记在《老上海的痕迹(三一、乔家路)》中。
 

三、张家

说起张家,很多人一点印象也没有,可是张家可是明代豪门,老上海地图里就有张家街和北张家弄。

 

2012年11月07日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张家弄地图
 

据《同治上海县志·人物》中记;张鹗翼,字习之,号须野。嘉靖二十年进士受兵部职,镇守过三海关。

张鹗翼为官政绩卓著,历任官职很多,郎中、太常少卿、都御史巡抚贵州、湖广布政使,顺天府尹,顺天巡抚,丁忧后又任两广总督、巡抚,得过皇上钦赐的金币和奖谕。弘治八年(1495年)去世,赐祭葬如例。

可见张鹗翼文武全才,不但是进士,带过兵,战绩辉煌,官至巡抚、布政使、总督,是一方的封疆大吏,也是老上海数一数二的显赫家族。

在《上海县竹枝词·里巷》有记载:

县前街直向西行,有弄因张抚院名。

旧宅改为小天竺,北张家弄志分明。

《上海县竹枝词》作者是(清)秦荣光(18411904),这本书是历史研究者首选的资料之一。说明晚清年间,县前街(今学院路)西有张家弄,是因为张巡抚命名的;而且张家还有后人住在这里,将旧宅改为小天竺。

 

2012年11月07日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张家弄
 

一百多年过去了,小天竺是找不到了,可是张家街和北张家弄应该还在,这是这段历史的活化石,凝聚在这里。人说有身份、有涵养的家族总是很低调的,我看这不是低调,而是被人给忘了,哪一天张家街和北张家弄拆了,调子也没有了,这个活化石我看是凶多吉少!

赶去一看张家弄就这么长了,从地图上看这段是北张家弄,现在叫张家弄,还有一段和它相交的张家街早就成了现代化的小区,我说太慢吧!但是也不慢,总算还有这么一点点张家弄还在,再晚什么都没有了。
 

四、黄家

在《上海县竹枝词·里巷》又有记载,黄家弄,在大南门内,以黄体仁得名。

 

2012年11月07日 - 爱爱 - 老上海的痕迹——《爱爱博客》
黄家路

     黄体仁,字长卿,号谷城,明上海县城人。

黄体仁为人忠烈,为官清廉,是人们难忘的老上海名人。幼年历尽兵乱,9岁因倭寇骚扰,随祖母、母亲迁浦东,直至晚年才迁回上海城。

他幼时勤奋好学,中金山卫学秀才,50中举。博综群书,留心经济,所建议疏浚水利事,多为采纳,为人悫直,学问行谊,为时推重。

大器晚成,年60,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才中进士。就职京师时,相国李运机使试馆职,体仁谢辞曰:某老矣,不足辱此选,门人徐光启,博学而贤,用是才也,请以自代。后徐光启入翰林,黄体仁则为刑部主事,当时传为佳话。这段记载说明他与徐光启是同榜进士,情谊之深可见一斑,也说明他在当时的地位。

抗倭名将戚继光,自张居正死后被排挤,戚病逝后,皇帝未予谥号。黄体仁任登州府,即为戚继光及陈迪请谥,以彰扬先烈。后又改迁东兖道副使,这应该是他最后的官职。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四月间,黄体仁条陈当时弊病,引起当事者不悦,即弃官回家,未几亡故。

黄体仁仕宦十余载,两袖清风,惟担书而已(死的时候家里的遗产只有一些书而已)。

著有奏议、诗文集及《上海田赋志》等。

黄家路——这样有历史积淀的地方,竟然知者不多,当然,黄家路已经很宽,不见得会消失,旧事重提记在这里太有必要了!

总之,这样的路名故事太多了,老上海绝对是精彩,把它扔了实在太可惜!所以在写这几集时心里很矛盾,对于华夏大地来说,上海只是弹丸之地,成陆也很晚,而我们的先人竟有这样辉煌的业绩,令人钦佩、令人骄傲。以家族姓氏来命名路名,也只有那个时候才有,今后也不会再有,看着它们消失,心有不安,努力写好它才是能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