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墩
石墩形如旗杆座,上雕有古代兵器——戟(ji)。三支戟什么意思,网友告诉我:三支戟;意为三级,向上:则意味“连升三级”,乔家就有“连升三级”的记载,从石墩风化程度和含义来看,这里应该就是乔家老宅,可能你会常走过,注意了没!有好东西,可惜这么好的东西,谁也不把它当一回事。
三、张家
说起张家,很多人一点印象也没有,可是张家可是明代豪门,老上海地图里就有张家街和北张家弄。
张家弄地图
据《同治上海县志·人物》中记;张鹗翼,字习之,号须野。嘉靖二十年进士受兵部职,镇守过三海关。
张鹗翼为官政绩卓著,历任官职很多,郎中、太常少卿、都御史巡抚贵州、湖广布政使,顺天府尹,顺天巡抚,丁忧后又任两广总督、巡抚,得过皇上钦赐的金币和奖谕。弘治八年(1495年)去世,赐祭葬如例。
可见张鹗翼文武全才,不但是进士,带过兵,战绩辉煌,官至巡抚、布政使、总督,是一方的封疆大吏,也是老上海数一数二的显赫家族。
在《上海县竹枝词·里巷》有记载:
县前街直向西行,有弄因张抚院名。
旧宅改为小天竺,北张家弄志分明。
《上海县竹枝词》作者是(清)秦荣光(1841~1904),这本书是历史研究者首选的资料之一。说明晚清年间,县前街(今学院路)西有张家弄,是因为张巡抚命名的;而且张家还有后人住在这里,将旧宅改为小天竺。
张家弄
一百多年过去了,小天竺是找不到了,可是张家街和北张家弄应该还在,这是这段历史的活化石,凝聚在这里。人说有身份、有涵养的家族总是很低调的,我看这不是低调,而是被人给忘了,哪一天张家街和北张家弄拆了,调子也没有了,这个活化石我看是凶多吉少!
赶去一看张家弄就这么长了,从地图上看这段是北张家弄,现在叫张家弄,还有一段和它相交的张家街早就成了现代化的小区,我说太慢吧!但是也不慢,总算还有这么一点点张家弄还在,再晚什么都没有了。
四、黄家
在《上海县竹枝词·里巷》又有记载,黄家弄,在大南门内,以黄体仁得名。
黄家路
黄体仁,字长卿,号谷城,明上海县城人。
黄体仁为人忠烈,为官清廉,是人们难忘的老上海名人。幼年历尽兵乱,9岁因倭寇骚扰,随祖母、母亲迁浦东,直至晚年才迁回上海城。
他幼时勤奋好学,中金山卫学秀才,50中举。博综群书,留心经济,所建议疏浚水利事,多为采纳,为人悫直,学问行谊,为时推重。
大器晚成,年60,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才中进士。就职京师时,相国李运机使试馆职,体仁谢辞曰:“某老矣,不足辱此选,门人徐光启,博学而贤,用是才也”,请以自代。后徐光启入翰林,黄体仁则为刑部主事,当时传为佳话。这段记载说明他与徐光启是同榜进士,情谊之深可见一斑,也说明他在当时的地位。
抗倭名将戚继光,自张居正死后被排挤,戚病逝后,皇帝未予谥号。黄体仁任登州府,即为戚继光及陈迪请谥,以彰扬先烈。后又改迁东兖道副使,这应该是他最后的官职。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四月间,黄体仁条陈当时弊病,引起当事者不悦,即弃官回家,未几亡故。
黄体仁仕宦十余载,两袖清风,惟担书而已(死的时候家里的遗产只有一些书而已)。
著有奏议、诗文集及《上海田赋志》等。
黄家路——这样有历史积淀的地方,竟然知者不多,当然,黄家路已经很宽,不见得会消失,旧事重提记在这里太有必要了!
总之,这样的路名故事太多了,老上海绝对是精彩,把它扔了实在太可惜!所以在写这几集时心里很矛盾,对于华夏大地来说,上海只是弹丸之地,成陆也很晚,而我们的先人竟有这样辉煌的业绩,令人钦佩、令人骄傲。以家族姓氏来命名路名,也只有那个时候才有,今后也不会再有,看着它们消失,心有不安,努力写好它才是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