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记忆|形似飞燕 食似燕窝 老手工成就矾山肉燕

 海阔天空wslas3 2020-05-23

在一座历史上因采矾、炼矾而生而盛的村落——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老街街口,有一家传承了百年,被列入了温州“非遗美食”的“为唐公肉燕”餐饮店。这家店的店名是以店主朱师勤父亲的名字命名的。店里还有三根使用了70年的做肉燕的棍子作为“镇店之宝”,成为他与父亲几代人为当地人做了这么多年肉燕的见证。

苍南人对肉燕的喜爱,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那时候,苍南人可谓家家户户都会买一份肉燕带回家里当主汤食,有了“无燕不成席” 的风俗习惯,一直延续到今。现在的人逢年过节还是习惯到“为唐公”肉燕店买一份传统手工肉燕带回家里与家人分享。

坚持40年手工

对于13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做肉燕,现已做了40多年的朱师勤来说,做肉燕有两大难事。

首先是采购。尤其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物质比较匮乏,猪肉的供应量极少。他采购猪肉,要在深夜紧跟杀猪的师傅,才能有机会“抢”到优质的精肉。抢到了,还得要根据地方区域、气温等不同情况,对肉进行处理,处理不好就打不了皮。

其次是坚持手工。朱师勤学做肉燕的第一天起,父亲就跟他说:做肉燕就是一门精细的手工活,需要经过选料、锤肉、燕皮、包馅等多道工序,拼的就是体力和忍耐力。后来,他每天做肉燕也是坚持这样实践的。先用足够的力道将新鲜猪肉捶打四十分钟,再用棍子将猪肉与面皮进行融合,就怕稍有做不到位,整张皮就会“立”起来,只能丢弃。若遇到特殊的原因,无法采购到精肉的时候,就更加累,做一份肉燕要比平常多花上2个小时。

赶货也抠细节

朱师勤感觉最累的就是1989年在福鼎开肉燕批发加工厂。每天,他重复着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赶做肉燕,先去采购本地猪的后腿精肉,而且是刚宰的猪;趁着刚宰的猪肉,还有一些余温就立马切块,使劲将肉捶打成浆状;接着,配上本地手工番薯粉,经过一棍一棍反复压打而成燕皮;再取肉之精华做馅包入其中,用手捏成燕子形状,一锅汤水;最后,等水烧开后,倒入肉燕,盯着燕皮一舒一张的细微变化。正是因为抠了这些细节,培养了工匠精神,才使得食客们对他们家肉燕给出了“形似飞燕,食似燕窝”的极高评价。

尔后,朱师勤收了不少的学徒,生意也是越做越好。福州、苍南等周边的客户都他店里批发肉燕。

当时,他们采用的都是家庭作坊式的操作,而且冰箱、冰柜也不常见。为了保证肉燕的新鲜度,他与家人都是每天都是加班到凌晨一点,早上四五点再起来干活。“赶货成了我和家人的常态,每每看到其他人出去游玩,悠闲地过节,心里就格外羡慕。”朱师勤边回忆,边说道。

点亮高光时刻

有人说朱师勤这几年将“为唐公”肉燕做成了家喻户晓的名牌小吃,是想成为真正的企业家。但他告诉记者,他开店只是想纪念自己的父亲朱为唐,让子孙都能传承肉燕制作技艺,传承工匠精神。

父亲留给他三根做肉燕的棍子,如今均已有70多年了。较长的,他和妻子、儿子每天用它压面,已磨得分外光滑,还做了防虫蛀的措施;稍微短的,他则会随身携带,既能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又能随时为亲朋好友压面皮做肉燕。

真正点亮朱师勤人生高光时刻的是2011年,当时苍南县政府要对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德湾村,进行了保护与修复,但是去参观的人并不是很多,于是就想着将加入当地的特色美食,形成美食+旅游的时尚模式。

当时,还在广东工作的朱师勤受邀经常回福德湾,展示肉燕制作工艺,畅谈肉燕制作背后的故事。时间久了,他觉得来来回回不方便,就在2014年将老家的房子进行了装修,申请了苍南县非遗项目,并让儿子重开“为唐公肉燕”,新设非遗美食体验基地。近几年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让苍南肉燕迅速走红,飞入了各大院校的食堂以及各机关单位的食堂。

来源:温州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