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家故事|王献之刻苦练字二三事

 石安说 2020-05-23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是我国著名的大书法家,独创“破体”和草书的“一笔书”,成就非凡,与其父并称“二王”。

王献之幼承家学,聪慧异禀,从小就喜欢练字,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学得非常专注刻苦。有一次,王献之在书房练字,父亲王羲之悄悄走过来,并从背后突然去抽取他的笔杆,却没有拨掉。王羲之当时赞叹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十来岁时,王献之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于是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又问道:“父亲,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

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于是王献之天天按父亲的要求,先从基本笔画练起,苦苦练了五年。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没有作声,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他。

王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母亲则仔细地揣摩,许久才叹了口气说:“我儿字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

王献之幡然醒悟,满脸羞愧,于是更加刻苦习字,真的把那十八缸水写完了。

经过长年累月的刻苦练习,王献之终于成了年轻有为、并可与父亲王羲之齐名的一代大书法家。

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小楷)

王献之的传世名作如《洛神赋十三行》(小楷)、《鸭头丸帖》(草书)、《中秋帖》(草书)等。元代俞焯称:“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将其位列四贤并称。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鸭头丸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图:王献之《鸭头丸帖》(草书)

张怀瓘《书估》中评王献之书法为第一等,并评其章草第一、行书第二、草书第三、真书第四,与其飞白书都列为神品,其八分书则列为能品。

图:王献之《中秋帖》(草书,米芾临本)

唐朝韦续《墨薮》中记载了王羲之《笔阵图》如何教授王献之笔法之事,立练小编以为练字除了勤字以外,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故将此文附于后供练字者参考: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外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辩其所由,堪愈膏育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之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艺品荟——

艺术相关的作品、课程、人物、产品的荟萃之地

【关注艺品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