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之谦“为五斗米折腰”印章鉴赏

 石安说 2020-05-23

这到底是怎样一方印章?其中有何奥秘值得我们探究?

先来一睹这方天价印章的真容:

赵之谦“为五斗米折腰”印。该印落槌RMB10,500,000元,含佣成交价RMB 12,075,000元,嘉德拍卖2017年秋拍出品,创下文人印最高拍价纪录(拍前估价1,800,000-2,800,000元,实际超出最低估价6倍)。

据查,这是一方赵之谦30岁左右时刻的自用闲章,用的只是很普通的青田石印材,朱文印,尺寸4.8×4.8×5.3cm。

印顶边款文字:撝叔戏反陶彭泽语以自况。 

印侧边款为后人唐醉石补刻,所刻文字内容为:悲翁尝与长洲江弢叔湜、会稽丁蓝叔文蔚游东瓯,文采风流,金石照耀,时称三叔。然悲翁治印,于邑极少流传,盖其兀傲之性,不屑为人,非真知笃好,或斩不与也。节厂三兄寝馈金石,为邑中后起,于海上得悲翁刻印数十方,足补其乡文献之,岂独资后学师事而已。己丑正月,醉石记;人字下脱作字,之字下脱阙。 

印盒上有一竖式签条,为日本篆刻大师小林斗盦题“赵之谦为五斗米折腰”

西泠印社戴家妙先生评述该印:“此印取法吴让之,结体疏朗过之。笔画起始处留有与其书风一致的北碑方折痕迹,这是书风在印章中的灵活体现。若与邓石如比较,其侧重点在于线条粗细的变化,宽博圆浑则不及邓氏。圆朱文自赵孟頫提倡以来,刻制均以平和为主,线条整齐,绝少断断续续的笔意变化。到了赵之谦手里,奇逸横生,多了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一些线条似断似连,手法极为细腻。”

该印为赵之谦引晋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典故而施以变化刻成。据《晋书.隐逸传》文中记载,陶潜(渊明)为彭泽令,岁终,郡谴督邮至。史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事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过上“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赵之谦刻此印时,去“不”而留余字,成“为五斗米折腰”,由此亦可见赵之入世思想及迫于现实之无奈,此种矛盾情绪亦可从此印边款“撝叔戏反陶彭泽语以自况”可见一斑。

“为五斗米折腰”印是赵之谦较有名的传世之作,据查,该印曾收录于不同版本的赵之谦印谱或相关印集,如:

《吴赵印存》十册(赵之谦印四册),钤拓线装本,民国二十年(1931)葛昌楹编。

《乐只室赵撝叔印集》一册,剪裱册页本,民国二十七年(1938)高络园编。

《赵撝叔印册》一册,剪裱册页本,伪署魏稼孙手拓,赵祖望珍藏本。

《中国篆刻丛刊·赵之谦》(一、二),【日】小林斗庵编集,二玄社,昭和五十六年十月第一版。

《赵之谦印谱》,方去疾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

......

与此同时,此方印顶边款的真伪之争颇多。众多业界高人认为印面为赵之谦所刻真印无疑,但原印当是无边款的,印顶边款却是后人仿赵氏边款风格补刻上去的。这方面的论断包括:

钱君匋所著《赵之谦刻印辨伪》以为伪款;

马国权所著《赵之谦及其艺术》以为伪款;

方去疾所著《赵之谦印谱》以为边款而不录于其中;

小林斗庵所著《中国篆刻丛刊·赵之谦》以为边款存疑;

.....

总结前人论述,普遍认为该边款作伪水平很高,几近完美地再现了赵之谦边款刻制时的笔法和刀法和笔法,但也仍有些被视为破绽的地方,引述如下:

一是风格差异。伪款结字偏扁,字列整齐,用刀喜侧,字口长而清晰,表现提按处较为生硬,总之过于工稳,偏于妍丽——这主要是由于刻者拘谨的心态和自身的习气所造成的,也正是作伪的普遍规律。

二是款文有违史实。如“赵之谦印”,伪署“丙寅(注:1866年)夏五月悲庵居士自制”,而赵之谦在1864年初始用“无闷”号以后,“悲庵”“悲居士”一类的别号随即不用,1866的作品不应再署“悲居士”。又如“谦顿首上”印,伪署“甲子(注:1864年)四月自制”,而在1862年赵之谦给魏锡曾的信上已钤用此印,显然矛盾。这些印作均为与“为五斗米折腰”印在几种旧谱中同时著录,既为同批边款作伪,且手法相近,故由此推断其为伪款。

此外,更有观点认为,篆刻家自用印不刻边款的情况历来十分普遍,但在收藏者眼中,无款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可信度,缺乏了相应的史料信息,随之影响其价值,因此伪刻印款的情况便应运而生。

进而援引钱君匋、马国权诸先生之看法,鉴识与“为五斗米折腰”的同批赵之谦自用印在清末民初之际待价而沽,因无款而无人问津,原藏者乃请吴隐、叶铭等人起草文字,并由钟以敬刻款。

以上关于边款真伪鉴识所引用之观点,诸君可自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