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味道的历史

 Brenden_Ly 2020-05-23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外兼收并蓄,及内敛又外露。美食家周惠民介绍说,19世纪以后,洋人从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经商,也不断将其食物介绍到中国,让胡食更加多元,却多了个“番菜”的名称。以至于现在有本帮菜、外帮菜、西餐三种别名菜系之说。在上海大都汇,浓油赤酱是本帮菜的主打特色,清淡是外帮菜的特点。

还是这个周惠民撰文说,烹小鲜与治大国,老子的话,将政治比作烹调,顺其自然,食材的本真,烹得可吃,调得好吃,调味简单,一盐一醋,亮亮堂堂,文火炖煮,不翻腾,不搅合,减少人为干预,这样顺应自然的烹调理念自然没错,用到治国一样清楚明白。中国饮食的背后是哲学,蕴含极高的境界。

这个周惠民还在2017年5月《世界博览》撰文《何不食肉糜》,肉糜不是肉酱,而是稀饭加肉末,同时传达一个信息,中国历史故事,往往都堆积到一个人身上,层叠堆加,自圆其说,形成完整的故事,使人倍加相信,譬如说晋惠帝何不食肉糜之说。

晋惠帝司马衷曾经在华林园里游玩,听到蛤蟆咕呱咕呱的叫声,就对侍从们说:“这叫唤的东西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侍从们说:“这叫唤的东西在官家地就是官家的,在私人地就是私人的。”到了天下灾荒的年岁,百姓饿死,司马衷竟然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可见他的昏聩痴顽到了什么样子。

今天我们来探讨饮食,实际上是对饮食作为一种文化来发掘整理和传播。顾文豪《舌尖上的文明史》写到,不论是对昨日世界的唤起,还是探寻时世变迁的深因,食物,都不再是简单的果腹之物,相反,它全面参与到了个人记忆与整体社会的塑造过程中。

味道已不是过去一小群贵族和欧洲皇室、阿拔斯王朝或中国皇家文化的专利,也不是当今前沿美食家的特权。美食体现了一个族群的世界观与审美观。食物及其质地不仅事关味道,更与人类自由息息相关,我们采集、加工、买卖及其料理食物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必要的工业,更是生活的艺术,可以展现生命的意义。

传统与创新,饮食与健康,繁杂与简约,饕餮与平衡,极致与中庸,都是美食、饮食的内涵和外延,味蕾与快感,创新与发展,主食工业化与手工制作,一直从舌尖传导在精神层面的美感、快感、辛福感,寻求食材的来源、制作的精良,呈现的美轮美奂,达成健康的体魄和道德精神礼教的完美结合。

饮食、美食从中国的“吃了吗”到“吃什么象什么”,从果腹、吃饱,到吃好吃精吃细,到追求原生态和本真,周而复始,这里面包含中国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恒念物力,简约为本,包容并蓄,感恩馈赠,自我修养,和睦团结等等。

但是纵观中国美食、饮食和农耕文明、粮食安全,无不是从数量到质量的演变,任何时候都不忘初心,饱时不忘饥时,多是不忘少时,追求美食与美味、极致与简约、健康与膳食、数量与质量、华丽与本真、传统与创新的完美平衡。美食折射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演变,更展示人类繁衍和走向文明的进程,塑造精神世界的自我和群体融合,戮力寻求真善美。

味道的力量是什么?是文化的力量,它从千年走来,从野蛮走向文明,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是生活的原动力,一日三餐折射老百姓的平常生活,是那么熨帖,那么鲜活。

味道的力量给予我们,是保持一个不忘初心的心态,保持食材的本真,简约不奢侈,节约不浪费,汲取家庭美德力量,体悟父辈的艰辛,回归民族和家庭的根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