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藤 杖 芒 鞋 鄧 石 如

 泊木沐 2020-05-23

沙孟海说,“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大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大学士翁方纲,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石如。”

藤 杖 芒 鞋 邓 石 如

文/万汝青

走近邓石如,很轻松也很亲切,活脱脱一个淡泊野逸的布衣平民、一个鬻书刻印的艺术匠人,一个游历大江南北的美髯侠士。

邓石如像

“说什么岁月静好”,邓石如最知甘苦。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原名邓琰,因避嘉庆讳,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清代碑学书家巨擘,与伊秉绶同为“启碑法之开山鼻祖”,人称“南伊北邓”。

清乾隆八年(1743年),邓石如出生在安徽怀宁的一个清寒书香家庭。据史料记载,他出生那一年夏天热得要命,当时乾隆皇帝写了一首诗 :“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可能因为天气原因父亲将他取名“琰”。

邓家家境贫寒,祖上三代皆以布衣终老穷庐。祖父邓士沅,酷爱明史和书画,以隐逸为乐事;父亲邓一枝,为一教书先生,“博学多通,工四体书,善摹印”。邓石如9岁随父亲仅读过一年书,之后便辍学在家。14 岁“逐村童采樵、贩饼饵,负之转鬻”赚钱养家。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邓石如对书法、金石、诗文有深厚的兴趣,并一直刻苦自学。17岁为乡里一个号“潇洒老人”的人写了一篇篆书《雪浪斋并序》博得好评,从此,写字刻印成了其谋生的手艺。三年后在家乡设馆任童子师,并到寿州帮助父亲训蒙。

成年后的日子稍为平静,苦难却突然来袭。21岁时,邓石如的妻子潘氏不幸病逝。邓石如不忍哀恸,辞馆离开了家乡。接下来的日子,四处游历,靠卖字刻印维持生计。先后在安徽寿州、宁国、江西九江刻书、卖字。八九年下来,终无所成。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32岁的邓石如于寿州结识梁巘,让长期处于穷乡僻野,左冲右突找不到出路的他找到了方向。

邓石如很受前辈老者的待见。在寿州,长邓石如33岁的老书法家梁巘很赏识邓石如,以伯乐的眼光接纳了他并将其推荐到梅繆家学习深造;在广德,长邓石如20岁的“经人师”程瑶田无私的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提携邓石如。经程瑶田介绍,邓石如与翰林修撰金榜交结。后经金榜引荐,邓石如得识户部尚书曹文埴。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曹文埴盛邀邓石如入京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诞。入都后,力赞邓石如“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且颇得书法家刘墉和《四库全书》总纂陆锡熊的推崇,其书法进入京师文人视野,在清中叶书坛开始占据重要地位。其入室弟子包世臣奉邓石如篆隶为“神品”,并极力推进碑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宣传,深刻影响了晚清一代书风。

与同为“启碑法之开山鼻祖”的伊秉绶(1754—1815)相比,邓石如是多舛的。他出身寒微、饱受生活煎熬,既没有30岁举中正榜、出守惠州和扬州的显赫,也没有受知纪晓岚、刘罗锅等乾嘉重臣的幸运。相反,在京城还受到书坛大家、内阁学士翁方纲的排挤,以致“顿踬出都”。

与悲情印人赵之谦(1829—1884)相比,邓石如是豁达的。他不像赵之谦那样刻意仕途,压根儿没有考过功名;也不像赵之谦那样倔强自负,愤世疾俗,做成了一个纯粹的平民艺术家。

“称什么开山鼻祖”,邓石如受之无意。

邓石如是一介平民, 他以庶民的身份写出了庶民的风格,与同时代的书法家拉开了距离。他无意于碑学,却被后世举为碑学鼻祖。

邓石如精四体书,他以隶笔入篆,以篆笔入隶,溢而为行草,笔势雄浑,气势开张。其楷书承六朝,兼以隶意,清雅刚正;篆刻则以书入印,印从书出。

有人评论邓石如写小篆是“千年一人”。从小篆之祖李斯到李阳冰用了一千年;从李阳冰之后,历经五代十国、两宋、元、明,小篆沉寂了千年,直到清朝邓石如的出现,在第三个千年之际又隆起了第三座高峰。

邓石如篆书

邓石如大胆以长锋柔毫作篆,融秦汉石刻、碑额与李阳冰为一炉,并打通了篆、隶之间的壁垒,富有创造性地将古隶笔法糅合其中,使线条婉畅姿纵中有提按、转折、方圆等丰富的变化。其篆书笔法也从古法的匀称平整的单一空间,走向了流动顿挫的时空交错。他掺入了只有他这个时代才有的流美感。其后的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无不脱胎于此。

在篆刻上,邓石如将小篆笔法融入印作之中,并在章法上“计白当黑”,开合险绝,小中见大,气象雄遒。他在刀法上所施的冲披手段,酣畅洒脱,使作品表现出浓郁且丰厚的笔墨情趣和强烈的虚实对比感,为印坛开创出气局宏阔、刚柔相济全新的面目,被印学界尊为“皖派”篆刻的鼻祖。

我想,时人和后人如何评价自己,邓石如处之淡然。他原本就是一个淡泊得不能再淡泊之人。当年受曹文埴之邀进京贺乾隆皇帝80寿辰 ,他不愿凑热闹,独自戴着草帽,趿拉着草鞋,骑着驴,在曹文埴走后三天才出发。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三年幕僚,他看不惯官场的群蚁趋膻,“日与此辈为伍,郁郁殊甚。”于是辞归民间,适者自适,从此再也没有混迹于官场。

邓石如印

他中意的可能还是好友、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为他写的一副对联:

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

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益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

“道什么闲云野鹤”,邓石如乐此不疲。

邓石如一生交游广泛,戴草笠,趿芒鞋,策驴山行,布衣徒手,浪迹江湖,甚至扪萝辟荆,也不惜常往。足迹遍安徽、北京、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河北、湖北、湖南、江西等省。“每足迹所经,必搜求金石,物色贤豪。或当风雨晦明,弛担逆旅,望古兴怀,濡墨盈斗,纵意作书,以纡泄胸中郁勃之气。书数日必游,游倦必书。”在他老家邓家大屋内,邓石如写有一幅龙门长联:“沧海日、赤城霞、峨媚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姻、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文采和闲游可见一斑。

邓石如隶书联

邓石如爱鹤如命。

嘉庆元年(1796年),邓石如由怀宁去扬州丹阳郡(今为江苏镇江市)访友。老友袁廷极赠给邓石如两只古鹤。据说,这两只鹤的年龄至少有130岁。此时邓石如已经53岁,长子传密刚刚出生,铁砚山房新居落成,得赠两鹤真可谓“鹤(贺)喜成双”。

嘉庆六年(1801年)冬天,雌鹤在溪涧饮啄遭“野人之厄”而毙。说来也奇,十数天后,邓石如40岁续娶的妻子沈氏也相继去世。59岁的邓石如伤心至极,雄鹤也孤鸣不已。不忍心看到孤鹤悲戚的样子,邓石如择地三十里外的集贤关佛寺,将鹤寄养僧舍中。临别前,他与鹤说了无数话,殷殷之状,如同儿女言。从此,他担粮饲鹤,三十里往返,每月坚持不懈。

一天,雄鹤被安庆知府看中,将鹤抓回府中。他即刻启程赶回安庆,用行书写下《陈寄鹤书》向知府愤而索鹤。为了这只鹤,邓石如表示可将生死置之度外。他说“大人之力可移山,则山民化鹤、鹤化山民所不辞也。”知府接书,无言以答,不日将鹤送还佛寺。见鹤归,邓石如大喜,作《鹤归志喜》两首绝句记之:“黄堂画阁丽三台,饰羽修翎并快哉。底事樊笼关不住,空庭又见尔归来。”“阆苑蓬莱漫起予,且随鹿豕度居诸。丁宁莫更重干禄,免使山翁再上书。”

离世前两年,邓石如请人画了一幅《完白山人放鹤图》,并自题诗道:“草漫衡门春复秋,年华如水等冬流。朝朝两件闲功课,鹤放晴空理钓舟。邱壑闲身古画图,青松留客足清娱。向平志愿何年遂,老矣须眉七尺躯。”

嘉庆十年(1805)四月,“鹤在僧院与蛇斗,不胜死。”六个月后,邓石如随鹤而去,享年六十三岁 。

60年后,被誉“有清二百年以来第一人”的何绍基专门为邓石如书写了墓志铭。

何绍基书邓石如墓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