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成贺:《伤寒杂病论》药物剂量的考证研究

 学中医书馆 2020-05-24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由于东汉距秦始皇开始统一度量衡制不远,秦始统一,虽颁布了诏书实行了强制措施,但各国接受施行实屈不易,被灭诸国各地有的因怀旧或习俗仍沿用旧制;秦始皇统一后在位十一年,至胡亥二世时,已是各地争雄纷起,政局难以把持,三年而亡,可想而知。汉改秦制,仍用黄金与铜钱两等贷币,黄金以一斤为单位,一斤也称一金;铜钱轻重不一,私铸盛行, 自惠帝二年至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93—113年)钱法变了九次,汉高帝废秦半两钱,行榆荚钱,重三铢,至汉武帝时才确定用五铢钱。王莽新朝,屡改币制达五次之多,后光武帝又恢复汉制。由于币制的变更常影响着度衡量值的改变,各个时期铸造的衡器、量器也不标准不规范,加之东汉至今已有1700多年,医学流派及个人的用药习惯不同药量使用的差异性也很大,致使今天不能确定张仲景的用药剂量标准。今结合至目前的研究成果就几种观点论述于下。

一、由实物考证

由于近年来考古工作的进展,东汉时期的度量衡资料、实物日益增多,基本上形成了较一致的看法:

1.度的考证

一尺折合23.1cm,一寸折合2.31cm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秦与西汉一尺折合27.65cm,;新莽、东汉一尺折合23.1cm。并推断因新莽改制等原因,西汉与东汉的度量衡制不一。邱光明于《中国人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中国古代度量衡器”一节所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以秦旧制为统一标准,迄今虽见秦尺出土,而商鞅方升尺可代表一尺之标准,(据上海博物馆实测一尺合23.2cm)。汉承秦制,汉尺出土约60余支,·K度一般在23cm一23.7cm之间,西汉尺以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银铁尺为最精,长 23.2cm,……。

2.量的考证

1升=200毫升,一合=20毫升

有关东汉的容量问题,各方面考证的数据比校的接近。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认为东汉一升为198.1毫升。刘复氏从新莽嘉量上测得1升的容量为200.6349毫升。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商鞅铜方升,其容量为200毫升。山西太原发现的西汉初年的“尚方升”(半斗即五升),经装水实测,可容1000毫升。现藏上海博物馆东汉“光利人司铜斛”容量为20400毫升。现藏上海博物馆东汉“元初大司农铜斗”容量为1970毫升。以上量器可能是受当时铸造技术的限制,不够精确。现藏南京博物院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容量为20毫升,从时间、主持、质地皆较精确。邱光明于《中国人百科全书中文物·博物馆》中“中国古代度量衡器”一节说:“秦量器,多为椭圆形带单柄,器壁上都刻印(戳式印信)统一度量衡诏书,单位容量为每升合200毫升。”“汉量器,以新莽所造标准器为代表,除新莽嘉量外,还有开始建国时的铜斗、铜升、铜合、铜撮,每器皆制作精美,刻烙详尽,新莽量器每升约200ml。东汉量器以大司农颁发的为标准器,有大司农铜斗、铜合等。这类器物上都有一凸出来的方框,框内可镶‘检封’,单位量值每升约200毫升。据以上实物数据情况得出:东汉1升=200毫升,一合=20毫升。

3.衡的考证

东汉一斤=250克左右,一两=15.625克

(1)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据清末吴大徵对秦汉古钱币自名重,如“秦十两”、“汉五铢”校得秦汉、新莽时期度量衡值,又从新莽嘉量校得新莽时期度量衡值,及当时少数秦权实测等数据,推演出秦与西汉一两折合为16.14g;新莽、东汉一两折合13.92g。

(2)邱光明于 “我国古代权衡器简论”一文中收集大量秦汉权器资料,其中秦权37仆,西汉权16件,新莽环权15仆,东汉权24仆。并将各时期权量值一一列表,比较分析,结论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中“中国古代度量衡器”一节说:秦权,所见权有三、四十件,以铜质权占绝大多数,每仆上都刻有40字诏书,量值基本统一,每斤重约250g。汉权,以西汉宫权为代表,权上多标明自身重量,西汉权单位量值统一,每斤重约250g。新莽铜权均为环形,出土铜权多刻有‘始建国三年(公元9年)正月酉朔日制’,有的还刻自身重量,折合每斤在240—250克之间。东汉绝大多数为铁质权,每斤在200--270克之间,单位量值很不统一,已大大超出一般充许误差范围,单位量值的混乱(即权的重量已不都是斤的整倍数)是东汉多数权已从法码化为秤砣的标志。

在其收集的东汉权24件,其中仅一件铜权,即“光和大司农铜权”。查《中国度量衡图集》此权制作精良,权身有一镶“检封”的方穴,旁刻有铭文:“大司农以戊寅诏书,秋分之日,同度量,均衡石,桷斗桶,正权概,特更为诸州作铜称,依黄钟律历,九章算术,经均长短,轻重,大小,用齐七政,令海内都同。光和二年润月三日,大司农曹棱,丞淳于宫,右库曹椽朱音,史韩鸿造,青州乐安郡寿光金曹椽胡吉作。”光和为汉灵帝刘宏年号,光利二年即公元179年,时间与张仲景同时代。从铭文可知,此权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为再度整顿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标准铜权,此权重3996g。当为十二斤权,据此折算单位量值每斤249.7g。当为东汉时期量衡的标准。

(3)张先得“记各地出土的金饼——兼记汉代麟趾马蹄金”一文,收载从1951年至1983年全国出十的战国至秦汉时期金饼共31批,216件,逐一编号例表登记,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有自铭重量的13刊:,皆为汉代金饼,其单位每斤都在249.5—253.69g之。
(4)易水于“我国古代、近代计量法制概述”一文中,按黄金、水的比重计算。《汉书食贷志》:“黄金方寸为一金”。黄金的比重为19.3g,汉代出土黄金检测纯度高达99%,一寸为2。31cm,计得汉代重为237.9so又如用水的比重为衡量基准,《后汉书礼仪志》:“水一升,冬重十三两,”计得尔汉一斤重为246.5g。

(5)柯雪帆的考衡根据为与上述邱光明所指的东汉唯一一件铜权“光利人司农铜权”是同一刊:铜权。他按秦汉衡制在250克左右计算,一两=250克÷16=15.625克。(上述衡的数值标示即从此)

二、医药学家的考证认识

1.古代医家:

(1)北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按古之三两,准今之。
(2)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仆景之时四升,乃唐宋之时一升。
金·李东垣注《名医别录》:“古云三两,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
(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明·张景岳《类经》:“古一两为六钱。”
(4)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今人以古人气体充实,故方剂分量甚重,此无稽之说也.自三代至汉晋,升斗权衡虽有异同,,以今较之,不过十之一二。”
清·汪昂《汤头歌诀》:“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
(5)章太炎:“汉之一两,当今之四钱二厘九毫半。”
唐高机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一次铸造开元通宝铜钱,作为通用的法定贷币,并用铜钱一枚的重量作为衡的单位,称为一钱,来代替以铢为单位的旧制。因此就形成了斤、两、钱、分的衡目,而分、钱、两之间为十进制,但仍以十六两为一斤。经宋、元、明、清、至1979年以前一直沿用;自1979年1月1日起实行以克为为基本单位的国际公用制,1公斤=500克,1两=50克;合唐之制为:1斤=500克,1两=31.25克,1钱二3.125克。若以此对上述医家所述的衡值进行换算,可分为大致三种情况:一为同于现在常用量的古一两二一钱’3.125克;一为以张景岳为代表的大量古一两二六钱二18.75克:一为介于二者之间的古三两合一两,一两二六钱半÷2=3.125克*6.5÷2=10.15625克。但多数持古之一两合今之一钱,并运用。

2.日本汉医家:

(1)小岛学古《经方权量考》:“两者三分四厘八毫也”(按清制约为1.3g)。两等于37.31g计
(2)平井《古方分量考》认为一两等于二分五厘(按清制计约为1.0g弱)。
(3)清水藤太郎《国医药物学研究》:“一两二1.42g'’
(4)大冢敬节《药物的权量》:“汉制一两,合今1.3g,一升合今200ml。”
(5)矢数道明《汉方处方临床应用解说》仲景方基本上按一两二1.33g折算。
(6)日本《第三改正日本准药局》:“1两二2 go”

3.“药秤”及累“黍”计量”:

(1)关于有无“药秤”: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这关系着是人量、小量之争,这由陶弘景的一段话引起,也涉及到累“黍”的计量法。陶氏于《本草经集注》云:“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虽有子谷柜黍之制,从来增之已久,正尔依次用之。但古秤皆复,今南秤也。晋秤始后汉末已来,分一斤为二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古方唯有仆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今者尔。”仅从这段文字看,支持有“药秤”的说法有三点:一、陶弘景为南朝梁时人,据考证南朝的重量是不小的,1斤在250克以上,但此所云重量是很小的,“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即一两二10x 6x4二240粒黍重(约1克)。可能是指当时的药秤量;二、其所云臼晋就有一种起于后汉的晋秤“药秤”,是把一斤分为二斤(秦汉一斤约250克,此则约为125克),专用来称金银丝绵与药用的;三、认为仆景川的是当时小秤“药秤”,如云“古方唯有什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殊少”。但未找到其他支持的次料。

(2)累黍计量:“黍”为北方的粘小黄米,与“粟”不粘小黄米稍人,个粒均匀。古代度量衡定制多以“黍”为标准。·多少黍为一铢,基本上有两种说法:一为100黍为1铢,一为10黍为1铢,相差十倍。但大多基本上是100黍为一铢,如《礼记·儒行》:“虽分国,如锱铢”,疏:“十黍为参,十参为铢,二十四铢为两。”《汉;口·律历志》“权者,铢、两、钧、斤、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仑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即:12铢=1200黍,1铢=100黍。1两=24铢=2400黍。240黍斗克,则1两二10克:1斤’160克。

(3)黍重的现代研究:王伊明根据对马王堆一号暮出土植物标本的研究,汉代黍子的形状大小现代的黍子基本一致。马王堆山土黍子:呈K椭圆形,顶端稍尖,粒长2.48±0.14毫米,‘K宽之比为2:l,经二千年的实验风干法,测得240粒饱满者合1.5—1.6克,不饱满者合0.8—0.9克,平均为1克左右。

(4)累黍测重却分大小两的不同:至唐朝仍沿用以累黍为标准的方法并提倡刚大制。唐玄宗时修订的《大唐六典》:“凡权衡,以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二十四铢为两,三两为大两,十六两为斤。”即小制:1两二2400黍=10克,1斤二160克;大制:l大两--1603二30克,1斤二30克x16两二480克,基本同现行的一斤。但唐朝渐以铜钱为标准替代黍。

4.中医教材和辞典的折算:

(1)李培生古今剂量折算表:东汉一两折合为3克,一升折合60 ml至80 ml,或18克至30克。

(2)许济群主编的《方剂学》古方药量考证表:秦和西汉一两折合为16.14g,一升折合170ml;新莽和东汉一两折合13.92g,一升折合100 ml。而对东汉仲景方剂量并未按此折算,且没有规律,随意性大。如小青龙汤:麻黄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3g),桂枝三两(6g),五味子半升(3g),半夏半升三两(9g)。而栝楼薤白半夏汤用半夏半升却折合12g,半夏厚朴汤用半夏一升也折合12g。

(3)彭怀仁主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古今度量衡对照:秦和西汉一两折合为16.13g,一升折合342.5ml,一尺折合27.65cm,:东汉一两折合13.92g,一升折合198m1,一尺折合23.04cm。《中医名词术语解释》、《简明中医辞典》、《中药大辞典》等与之同。

5.现代医家的考证研究:

(1)陈家华等据《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乌头桂枝汤方后煎煮法,“右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认为1斤蜜的容积为0.5L(五合),按东汉一升合今之198ml,则0.5L为99m1。又测得生蜜比重为1.27g/推得东汉一升合今之126g,一两合8g弱。

(2)李铁君根据《中国度量衡史》记载,认为东汉一两合今13,92g,一升合今198义根据张仆景用药习惯每一剂药分三服,得山一两合今4.5。

(3)刘云按尔汉承新莽制,以新莽嘉量和东汉光和火司农铜权等文物为据,得出尔斤等于250g,一升合200 m1,一尺合23cm。

(4)贾文成等>H“秦十两”钱、秦权、马干堆一号汉暮出土的部分容量及西安、芜湖、山东等地出十的文物考证,得出尔汉一斤合今250g,一升合200 ml,一尺合23cm。

(5)畅达等把张个IJ景方中的以量器或个数计量的28昧药物,分别按《伤寒论》教材的一两折今3g与柯雪帆等的一两合今15.6g进行比较,赞同柯氏数据合理。

(6)心小峰根据近代不少专家学者的考证,汉代用量与近代用量换算,基本上可按之比来换算,即:汉之一两,相当于现代的两钱(6g)左右。

(7)朱文惠等根据唐《新修本草》“谨按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后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古方唯有仲景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测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今者耳”一段文字,推断张仆景时代的药秤是“复秤”,即仅为当时衡量二分之一的“小秤”,按当时衡值1斤为250g,故仆景时药秤一斤为125 g,一两为7.8g。

三、对确定剂量存在的看法

1.虽改朝换制,实际用药量延续稳定: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虽朝代变更,度量衡制变化,人们对药物的实际用量基本是稳定延续的。这是最重要的事实,不依任何政令利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自1979年改用公制后,现在用药都用克,但仍是把改制前的用量换算成改制后的量,3克、6克、10克、……30克地用,3克、6克、10克就是按照过去的一钱、二钱、三钱,30克就是用的16两秤的一两,谁也不会把用中药的一两认为是50克。故古之一两今之一钱的说法,按一两:3克计药量,还是合理的。

2.药量制与社会的上称重不同:

自古就有两种衡制和药秤的认识,如在汉以黍定衡制的史料中,就有十黍为一铢和一百黍为一铢两种。陶弘景说的有一种晋秤把一斤作为二斤来秤金银丝帛与药等精细之品,也是指的药秤制。孙思邈认为有药秤,《备急千金要方》序例中言:“此神农之秤也。吴人以贰两为壹两,隋人以叁两为壹两,今以四分为壹两秤为定。”说明药秤与社会上通用的秤衡不同。不能因为实物及出土实物皆为通用的衡制物就否定药秤的存在。就现在用药治病与社会上交易药材来看,完全是两种形式,用药治病一两就是按三十克,商品交易是一两按50克制。

3.一斤=250克左右,一两=15。625克不符合用药实际:

东汉一斤=250克左右,为东汉社会上通用的衡制,这可由出土的自名衡器所证实。若依此标审视张仲景的用药及方中药物比例,则显不妥。如仲景用柴胡皆为半斤,小柴胡汤中柴胡为125克,半夏为45克,小青龙汤中细辛为45克,炙甘草汤中生地为250克,随便配一剂药都如兽用。若从数目量、拟量、服药量等上看,仲景的用药量并不大:如用枳实,小承气汤仅三枚,厚朴大黄汤用四枚,人承气汤才用五枚;用附子,回阳救逆之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仅用一枚,强人才用大者一枚;用半夏,射干麻黄汤才用八枚。从拟量看:如升麻鳖甲汤,鳖甲为方中主药,才川手指大一片;葶苈大枣泻中之葶苈,才用捣后如弹丸大一枚。从服药量看:仆景常言如小豆人、如兔屎大、如梧桐子大、弹子火,服/L枚,/J,95人能多人?兔屎人能多人?梧桐子能多大?如大黄庶虫丸,“右十二味,末之,炼蜜利丸小豆人,酒饮服五丸”,小豆人,且为十二味药组成,又炼蜜为丸,可见每丸中一味药的量很少。

4.按陶弘景所云之制太小:

1两为1克强,1斤为16克强。日本学者主要就此计算而来,1两在1—1.6克之间,现在仍在按此实用,也取得了好的疗效。不过,在同一张方中,与数日量、拟量的药物比较,药物间的比例在方剂协调性上看,显得太小,故有待研究。

5.东汉药秤为1斤=83.335克,1两;5.2克计:

汉时虽以五铢钱为衡制标准,由于各地私铸猖行,把锡、铅、铁等掺入铜中,而黍粒均匀,故也以黍为衡制标准。若按《汉:口·律历志》所载1铢二100黍,1两二24铢二2400黍,16两为1斤计算;按干伊明对黍的实测240黍二1克为标准(实为1.1克),则东汉社会上的衡制应为1两=10克强:1斤二160克强。依此再按陶弘景所述的起于汉末的称金银丝帛与药的药秤,分一斤为二斤的标准计算,则此药秤当为80克一斤,一两=80/16二5克。若按唐朝之前的大小两也可以换算得到1斤=160克强,即在唐朝定一斤合现在之500克废铢用钱作单位之前,一直是分大、小两的,一人两等到于三小两,则小两之制的一斤应为500/3=166.67。再发陶弘景所述的药秤分一斤为二斤计算,则1斤=83.335克,1两二5.2克。

6.一尺折合23.1cm,一寸折合2.31cm:

1升=200毫升,一合=20毫升:基本上得到得到认可,可按此使用。但只是就个别方剂的用量提出疑问,如治肺阴虚咽喉不利的麦门冬汤,麦冬七升,半夏一升,按1升=200毫升计算,药量又太大,故仍值得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