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首先看看患者病史资料,患者,男,92岁,因“渐进性排尿困难10+年,加重2天。门诊以“尿道瘢痕;前列腺增生”收入我院泌尿外科。 患者主要表现为以尿频、尿急、夜尿增多为主的储尿期症状和排尿踌躇、排尿困难、排尿费力等排尿期症状以及排尿不尽、尿后滴沥为主的排尿后症状,2天前受凉后出现排尿困难较前明显加重,伴有尿痛,偶有血尿,排尿费力加重,排尿滴沥,口服药物效果不佳。 入院查体未见特殊异常,尿道腹侧见约3mm尿道开口,挤压有脓性尿液溢出。实验室检查尿液分析提示存在尿路感染,其结果为: 图一 按照尿液常规检测的复检规则,对这个标本进行了镜检,镜下除了红细胞2~4/HP,白细胞1+/HP外,还有意外惊喜,镜检可见大量犹如纺锤体的东西,形态大小不一,有的有红细胞大小,这究竟是什么呢?镜下形态如下图: 图二 看到这些有点像纺锤体的东西,迅速在脑海里搜索,好像库存中没有这种类似的形态记忆,这个是什么东西呢? 第一感觉这个肯定不是细胞,结合其形态和大小,以及中间的鼓槌状的形态,有点像真菌的菌丝,但是又不像平时所见的真菌的菌丝及芽生孢子,一般的芽生孢子都是从一侧出芽,并且有的是有横隔的,自己又否定了真菌的这一想法。 难道是细菌?以前好像听说过,细菌在抗菌药物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态改变,但是看看这个形态,如果这是细菌的话,还是有点太大了,中间那个鼓槌状的东西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我的好奇心趋使我应该进行下一步操作,于是我染了一个革兰染色。 图三 染色结果为革兰阴性,难道是革兰阴性杆菌,这个也太大了吧? 于是我又看了当天送检的尿培养结果,培养平板菌落提示为阴性杆菌,麦康凯平板上的粘液状菌落提示可能是肺炎克雷伯菌属,其培养平板如下图: 图四 鉴定结果果然就是肺炎克雷伯菌属,其鉴定及药敏结果如下: 图五 结果让我有点奇怪,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其发生如此改变呢,于是我又查看了患者的病史资料,在这标本送检前患者使用了“头孢匹胺(1g ivgtt q12h)抗感染”。 难道是这个抗菌药物引起的?于是继续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在抗菌药物的作用下,由于基因变异或一些其他的因素,会产生一些变异株,比如细菌L型,但是L型细菌在外界的存活率很低,在常规条件下不容易看到,这个培养菌落显示是一般的粘液状菌落,而不是L型细菌的煎蛋样。 查阅相关知识显示,细菌有限制抗菌药物进入和主动外排的作用,使用抗菌药物后,细菌可以通过细胞壁的障碍和细胞膜的通透性的改变,形成一道有效的屏障,使抗菌药物无法进入细胞内而发挥抗菌效能。 这类耐药机制是非特异的,主要见于革兰阴性菌,因为革兰阴性菌具有类脂双层组成的外膜和外层脂多糖,分子排列紧密,阻碍了疏水性抗菌药物的进入,抗菌药物分子越大,所带负电荷越多,疏水性越强,就越不易通过细菌外膜,还可以通过孔蛋白的变化和生物被膜的形成等机制。 此次培养结果为肺炎克雷伯菌属,目前肺炎克雷伯菌属的耐药机制主要有这几种:产生抗菌药物水解酶(β-内酰胺酶)、外膜孔蛋白缺失、gyrA和parC基因变异等,虽然此次培养显示对头孢均为敏感,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屏障,使其具有逃避抗菌药物的作用的。 头孢匹胺为四代头孢,其作用机制是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的1A、1B及3有很强的亲和性,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 因药物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可能导致其发生这种形态改变的关键因素。据报道显示某些革兰阴性菌,能产生一种外膜囊——细胞壁外侧形成的小囊,其作用是细胞彼此之间通信的“传递员”。 当具有这样囊泡的细胞达到一定临界质量时,它们可以同步启动感染进程。这也可能是细菌逃避抗菌药物作用的一种方式。 通过此次镜检细菌形态的追踪学习,让我明白了除了细胞的形态千变万化外,细菌形态学也有着它的奇妙之处,以前只知道细菌在抗菌药物的作用下会发生改变,每种细菌都有着自己躲避的抗菌药物的机制,第一次看到这么形象的改变。检验形态学让我们与这些狡猾的微生物也能面对面的“较量”一下。也让我知道要多学习和总结才能发现显微镜下的大千世界。 该同志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工作责任心强,本文对变异细菌形态原因做出了分析、总结,希望继续发扬工作中的优良作风。 点评专家:蒋叙川副主任检验技师。 【参考文献】 [1]孟凤杰,康谊,曾艳丽.肺炎克雷伯菌研究进展[J]河南医学研究2020 29(2) [2]头孢匹胺药物说明书 [3]王鸿利,仲人前.实用检验医学,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编辑:徐少卿 审校:陈雪礼 |
|